耿 涓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传媒管理系,湖南 长沙 410100)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快速稳步发展阶段,高职在校生与日俱增,就业市场也迎来高峰。据统计,2013年就业压力还将明显增大。在这种形式下,如何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就成为各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调查,目前全国开设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共21所,其中高职类院校占80.9%。据不完全统计发现,高职院校2010级传策专业学生在2013年3月前签订就业协议或就业合同的比例不足25%,很多已经签订就业合同的学生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较低。在这种严峻情况下,提升传策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之一。就业竞争力应由硬实力和软实力组成。硬实力是参与就业竞争的基础,软实力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高职学生要在就业市场中与本科生、研究生同台竞技,只有从软实力着手,努力构建自身就业软实力,才有可能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软实力(Soft Power),又译“软力量”或“软权力”。最初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其最早诞生于国际关系领域,原来指的是某个国家依靠文化和理念方面的因素来获得影响力的能力。[1]现在逐渐将其从国际政治领域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在行为术语中,软力量系能吸引的力量。就资源而言,软力量的资源即产生吸引力的资源 。”[2]
我国在1993年开始使用“软实力”一词,“就业软实力”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受约瑟夫·奈教授从政治范畴对软实力概念界定的影响,学者们将“软实力”几乎都看成一种吸引力和影响力,这种吸引力和影响力反映在大学生就业上,主要是指除专业技能、毕业证书、各类资格证书等硬实力以外的学生内在素质。虽然各位专家学者在此问题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所指的学生内在素质含义大同小异。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内容主要包括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创新意识等几项。[3]
根据上海某高校对8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大学生的“软实力”,已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素质,而计算机、外语、专业知识等传统指标居于次位。因此,软实力培养已开始受到大多数高校的重视。有些高职院校提出要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其实,这种目标就是为增强学生就业软实力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更应将学生的就业软实力作为首要培养目标。否则,将必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自己的生存空间。
(一)性格活跃,人际交往能力强。高职学生个性比较丰富,特别是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绝大多数思维活跃、多才多艺。据不完全统计,本专业超过40%以上的学生拥有一项才艺,有的学生甚至掌握两项以上才艺。所以该专业学生性格更加活跃,人际交往能力也相对较强。
(二)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有一定的创意策划能力。这一代90后高职学生生长环境较之70后、80后更加优越,接触新事物的条件更加充足,摄取方式灵活多样,这使得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方面体现出更强的能力,思维活跃度和创意能力更强。这一点在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就业意识较强。在目前社会环境下,就业已成为一个较为严峻的社会问题。据了解,绝大多数本专业学生对自己的学历和能力颇为担忧。因此,他们也有较强的就业意识。作为任课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做好就业前准备,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四)心理素质较弱。高职学生高考录取时分数不够高。据不完全统计,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困难家庭。这些因素导致很多学生心理素质较低,有一定的自卑情绪,缺乏自信心和抗压能力。所以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精神。90后的高职学生普遍自我意识强,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或家庭中最小的孩子,特别是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视野相对开阔,思想观念更加自主,但集体观念较弱,缺乏责任感、纪律性和自律性。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为例,据笔者调查,本专业从未旷课的同学仅占29.3%,经常旷课的学生占15.6%。尤其是自恃专业技术好且思维活跃的学生,常以社会实践为由而无故旷课。
(六)道德观念不坚定。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由于性格活泼,就业意识较强,很多人都积极在社会中锻炼自己。与此同时,他们也受到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的不良影响,他们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往往缺乏明辨是非和把握自我的能力,盲目攀比、拜金、享乐,罔顾社会公德,不注重自身礼仪和语言,是非观念不够明确,道德观念不够坚定。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围绕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地开展课程改革,重专业、重技能等“就业硬实力”,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创新思维、人际交往、职业素质等“就业软实力”。笔者认为,为提高他们的就业软实力,主要从以下五方面努力。
(一)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提升思想道德观念。有学者从国情出发,在软实力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把文化软实力看作是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认为文化软实力是贯穿软实力的经纬,是维系软实力的灵魂。[4]同样,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构建也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据笔者调查,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人文知识、礼仪文化、思想道德观念比较缺乏。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应是构建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第一步。根据上文分析可知,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道德观念不够坚定的情况,这对他们将来从事媒体工作将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从思想政治课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努力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也是从根本上提升他们的就业软实力。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发挥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特长,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课堂教学有着密切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模式的变革,要通过教师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每学期都有教学实训周,学生普遍喜欢这种教学方式,他们组成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创意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模式得到学生和老师的共同认可。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模式化整为零,拉长实训周期,利用周末或暑假开展实训教学,可以是一个实训项目、一次社会调研甚至一次社会服务,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要扮演不同角色,可以是指导者、合作伙伴、参与者等等,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职业和岗位的认识,发现自身之不足,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以竞赛为龙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及集体观念。在全国范围内,适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参加的技能大赛很多,如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全国商科院校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全国大学生公共关系大赛等。利用这些高水平舞台,让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竞争与交流中感受到社会的评价。这将是一剂催化剂,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比赛中往往以团队形式参加,这也无形中促进了学生集体观念的养成。按照群体行为学说法,从群体的极化现象中,会使群体产生从众反应,使得这种良好的影响扩大化,达到影响一批人的目的。所以,要着力推进以竞赛为龙头,促进学生自信心及集体观念的养成。
(四)繁荣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人文历史的积淀,也是内在精神的体现,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一种“隐性教育”。校园文化氛围还可激发学生的归属感、荣誉感,提高社会认同感、参与感,培育开拓意识、创新精神。[5]实践表明,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对于改进班风,促进班级内部融洽,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适应能力等,有重要作用。很多学生毕业离校时依依不舍,对丰富的校园文化记忆犹新。
(五)落实就业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现阶段,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有较强的就业意识,有迫切接触社会的渴望。在此情况下,要加强对他们的正确引导。目前,就业教育课每所学校都在开展,诸如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等,但从学生反映看,效果不是很好,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内容过于广泛,针对性不强,导致效果不佳。笔者曾给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上过一系列就业教育课,内容包括职业精神、职业准则、如何书写简历、如何准备面试、如何避免求职陷阱等,还穿插了模拟招聘等环节,同学们普遍认为实用性较好,有一定收效。实践表明,就业教育课一定要落在实处,在教学模式上,可向实用、多元、小班教学、互动模拟、项目演练等方面发展,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软实力[EB/OL]. [2010-09-09]. http://baike.baidu.com/view/42133.htm.
[2] 孟亮. 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软实力[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
[3] 李清霞. 高职学生软实力素养的构建[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3.
[4] 郑飞. 答记者问:软实力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3-09.
[5] 袁小红,曾妙红.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J]. 高教论坛,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