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苹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部,湖南 长沙 41010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以各种方式宣泄情绪、情感,有利于释放负性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但同时也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交互性、隐蔽性、传播快捷等特点,学生在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的同时也可能出现极端性与激烈性行为、或者侵害他人权利,甚至产生违法犯罪行为。本文旨在通过探讨大学生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的主要原因与方式,把握大学生情绪波动规律与网络使用状况之间的关联性,为大学生上网行为的管理和引导以及高校网络文化建设提供可行性、建设性的依据。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心理大多处于看似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加上学习压力,就业竞争、人际关系困扰等问题,使他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情绪困扰、精神压力甚至心理问题。当其心理能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也应该以某种形式加以宣泄,否则,失衡的心理就可能发生扭曲、倾斜,甚至崩溃,最终导致恶性行为的发生。
(一)学习压力。因为学习压力产生负面情绪的大学生人群,主要集中于刚入学的新生、开设新专业课程的学生或者面临毕业补考重修的毕业生。很多大学新生从中学时的佼佼者变成大学校园里的“路人甲”,身份的突然变化或学业的突然增加都给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与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很可能产生负面情绪。部分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平台的有效交流缓解这一压力,平复由此引发的负面情绪。而当较大比例学生出现此类负面情绪时,高校管理者则有必要通过校园网络和论坛,或者采取面对面沟通辅导的方式来缓解学生们的压力。
(二)情感压力。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年龄日趋成熟而心理年龄尚未成熟的阶段,而大学生绝大多数尚处于青春期,正是恋爱的高发期,不论是相恋、单恋、暗恋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原因。但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在处理这一系列情感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智与经验,由此产生的负面情绪也比较多。大学生通过网络宣泄由情感问题产生的负面情绪,不但有助于自身压力释放,同时通过网络宣泄行为有可能得到网友及时地安慰和建议,有助于情感问题的解决。但是,近年来因为情感问题导致大学生过激行为的事件不在少数,因失恋导致心理失衡而轻生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部分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也反映出单纯依靠学生自发的网络交流难以缓解其深层次的压力,高校管理者需要有针对性的构建有效的校园网络情绪疏导平台,并联动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力量进行干预。
(三)就业压力。随着高校的持续扩招,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规模日益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每年的毕业季,大学生情绪低落现象很普遍,这其中既有毕业生们的离愁别绪,也有为工作奔走的辛酸与伤感。目前,网络不但为大学毕业生们寻求工作机会与信息提供了重要渠道,同时也借其释放出了负面情绪信息。高校的管理者可针对这些情况,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对毕业生的各种负面情绪积极响应和慰藉,同时采取有效方式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平台。
(四)社会压力。当今社会各种层次和类型的矛盾日益凸显,贫富差距,不正当竞争、权钱交易、拜金主义、道德沦丧等现象都直接或间接的冲击着大学生稚嫩的心灵。如果处理不当,都将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影响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而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负面现像缺乏全面和理性客观的分析,对社会丑恶面的辨别力和抵抗力较弱。这些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较深,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他们往往遇事冲动,对各种社会现实的不满而引起心理焦虑、失衡与紧张等负面情绪。当他们对现实的不满缺乏适当的排遣及诉求渠道时,网络就成为其宣泄负性情绪的重要场所,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管、引导与疏通机制,由大学生不合理的情绪宣泄而导致的网络舆情事件也层出不穷。
大学生通过网络宣泄情绪的方式主要有通过情感交流宣泄、网络游戏宣泄、网络心理咨询等。
(一)情感交流。互联网的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为大学生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网络交往的匿名性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大学生发泄情感、情绪的需要,促进其心理健康;开放性和便捷性的特点使大学生能迅速、快捷的寻找到适合的宣泄方式和对象。如果能恰当的运用互联网的这一系列特点适度、适时地转移、倾诉和宣泄,对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很有裨益的。当前互联网提供的情感交流平台也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无论是即时聊天工具、BBS、博客还是微博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情绪压力。
网络聊天是大学生宣泄情感、排解忧虑的首要渠道。根据我们在湖南的10所高校调查有效数据显示,在2503 份有效问卷中,大学生常使用网络聊天功能(87%),仅排娱乐(88.2%)之后;选择喜欢与陌生人聊天的有22%,之所以愿意同陌生人聊天理由中选择“有了倾诉对象”占27%,“因陌生而勇敢”占22%。网络聊天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宣泄情感、排解忧虑的主要方式,原因在于一方面,可以向网友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甚至袒露不为人知的秘密,而免除了面对面的尴尬;另一方面是能够得到网友的情感支持,感受到被关心的温暖。除了网络聊天之外,博客、微博、BBS、网络空间建设也成了大学生们选择较多的另一种情感、信息互动模式。很多被调查的学生有定期更新博客、QQ空间的习惯,通过这种形式来袒露自已的情怀,得到他人的支持、安慰、鼓励,达到情感释放,情绪宣泄的目的。
不论是通过网络聊天工具进行的即时交流,还是通过博客、BBS等形式进行的情感宣泄,大学生们在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中都能得到一定的相互倾诉、安慰和鼓励,在这种真心的思想和情感交流中,“郁闷”的情感不仅得以栖息,相互间也得到教育,有益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网络游戏。如果说网际聊天更适合人们排解忧虑,那么,网络游戏则开辟了一条重要的情感宣泄通道。在我们的调查研究中,有46.9%的被调查学生(“经常”6.3%,“偶尔”40.6%)通过玩网络游戏来发泄。网络游戏是一种较好的情绪宣泄途径,是勿容质疑的,但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网络游戏一直是具有争议性的话题。由于网络游戏而沉溺网络不能自拨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迷恋网络游戏,荒废学业也成为大学生中很严重的问题;大学生因为迷恋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甚至由于不能在规定时间内修完学分,最终导致退学的新闻时有发生。
(三)网络心理咨询。通过网络心理咨询宣泄负面情绪,是一种较为有效、且专业的情绪宣泄方式。目前,我国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尚处于尝试探索阶段,网络心理咨询的内容主要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测验与测量、心理训练与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等几个方面。借助正规、专业的网络心理咨询不仅能达到宣泄负面情绪的目的,更能达到疏导情绪,解决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效果。
但是从现有研究情况看,仅有46.5%的高校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咨询网站,有23.4%高校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网络心理咨询,但多用来宣传心理健康知识。[1]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存在着网页内容陈旧、单一,电子邮件咨询回复缓慢,在线聊天咨询的实效性难以保证等问题。有关研究表明仅有25.4% 的学生尝试过借助网络解决心理困扰问题,目前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机制与平台还有待健全。[2]
[参考文献]
[1] 邱芬. 我国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教育学院,2008.
[2] 赵嘉路,周明,徐琳,贾晓明. 大学生对网络心理咨询的需求分析及应对[J]. 中外教育研究,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