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晋文
(湖南省广电局,湖南 长沙 410003)
新一届党中央执政以来,针对当前新闻工作的实际情况,改变原有一些提法,突出强调一些新闻观点,指导全国各级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改进文风,下功夫提高宣传艺术,极大地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刘云山同志在2013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是新一届党中央赋予新闻战线的最主要任务,即要求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能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占据主导地位,发出主流声音。这项总任务又可分解为三项具体任务,即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这三个“好”把原来的一项具体要求扩展为三项具体要求,实质上是对原有“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继承和发展。
1957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命题,完整地解决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问题。在这一文化总方向下,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基本方针被确定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简称为“二为”方针。
198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强调指出:“报刊、新闻、广播、电视要正确处理表扬和批评的关系。要坚持以表扬为主的方针。”“以表扬为主的方针”,实际上是根据“二为”方针提出的新闻事业的具体工作方针。
在1989年11月举办的新闻工作研讨班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作了题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讲话。他说:“无论是从新闻工作的一般意义上讲,还是从当前各方面的实际情况来讲,或是从稳定压倒一切这个大局来讲,关键的问题是新闻报道必须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这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条极其重要的指导方针。” “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实际上就是对“以表扬为主的方针”的继承和发展。[1]608
在这次讲话中,李瑞环同志从三个方面论证了为什么必须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首先,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管这一事业有时会经历怎样的曲折和失误,但从根本上说,从长过程说,这一事业无疑是我国历史上最壮丽、最伟大的事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流总是健康的,光明面总是占主导地位的。无论是这一事业本身还是投身这一事业的人民群众,都是值得讴歌的。其次,加强正面宣传,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人民,是最有说服力、最能鼓舞人心的。第三,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用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英雄业绩来教育人民,实质上也是我们党实现领导的一种重要方式。领导者的责任,就在于把一部分先进人物的经验和事迹加以总结、推广,使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思想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在主流意识中,倾向于将“正面”理解为事物好的、积极的、对社会发展有益的一面;将“为主”理解为数量上的大多数。因此,判断新闻媒体是否真正坚持了“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就要看其报道是否以能够鼓舞和启迪人们为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的新闻为主。现在提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强调不仅要“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宣传展示好正面的东西,而且还要“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这样就扩大了原有“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内容,对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
新一届党中央为什么要对主流媒体提出更高要求?首先,从国际形势来看,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复杂;其次,从社会结构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诉求不尽相同,人们的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思想文化领域噪音杂音不绝于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不良思想意识时有出现;第三,从媒体格局来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崛起,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格局。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下有些商业网站对于宣传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在一些舆论争议较大的热点事件中态度暧昧,没有很好地表达党和政府的立场,有时甚至成为错误舆论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导致一些群体事件的发生。新一届党中央要求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在复杂的舆论环境中发出主流声音,就具有十分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主流媒体必须密切关注互联网上各种舆情变化,当事物初现端倪甚至潜藏于无形之时,或当热点突发、流言涌动之时,以思想的引领引导人们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不仅要满足公众的观感需求,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及时厘清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所产生的种种思想困惑,让公众在观点和事实的不断碰撞中,逐步形成共鸣,达成共识。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中一条就是改进新闻报道,中央政治局同志出席会议和活动应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决定是否报道,进一步压缩报道的数量、字数、时长。
习近平同志对于改进文风工作一直非常重视。2010年5月12日,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就对如何改进文风有过指示。他指出,改进文风,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很重要。一是短。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坚持内容决定形式,宜短则短,宜长则长。二是实。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新。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
文风也是党风的体现。因此,中宣部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后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要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下大决心大气力抓紧抓好改进文风的工作。
在中宣部下发的文件中,对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特别是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如何改进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内容、语言、标题、篇幅到版面编排、栏目设计、节目制作等,都作了具体规定:在内容方面,要求新闻媒体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说真话、写实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杜绝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不发一般化的工作报道;在语言方面,要善于运用鲜活的语言说明事物、表达观点,善于把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善于捕捉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的话语,简洁平实、通俗明白,杜绝照抄照搬文件和领导讲话;在标题方面,要做准、做好、做活标题,善于抓住要点、提炼有效信息,准确鲜明地表达核心观点,避免机械呆板、不知所云、大而无当的口号式标题;在篇幅方面,要力求篇幅简短精炼,使新闻报道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在报纸版面、栏目设计、节目编排方面,要清新活泼,符合内容传播需要,适应受众接受习惯,展示媒体自身特色。
从上述规定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宣部所提改进文风的要求,不仅仅是要求新闻报道语言文字风格要有改变,还要求媒体整体新闻报道风格要有大改观。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毛泽东同志最重视文风建设。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倡导整顿的“三风”之一就有“文风”。1942年2月28日,他在延安干部会上做了《反对党八股》的讲演,具体地列数了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不负责任,到处害人;流毒全党,妨害革命;传播出去,祸国殃民。在这次讲演中,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到了要反对盛行一时的写文章、做讲演和开会中的党八股,并没有点名地批评当时党八股的“重灾区”——《解放日报》。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指导下,《解放日报》1942年4月1日正式改版,开始改革文风,版面安排和新闻排序都有了根本性变化,及时大量地宣传了整风运动,保证了党的政策的有效落实,社论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毛泽东同志本人的文风也为新闻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毛泽东同志的文章特点首先在于气势磅礴。如他在新华社电稿《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写道:“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这种气势,难道不正是《过秦论》中描述秦王震四海、制六合的味道?此外,他的文章还有知识渊博、用典丰富,充满辛辣的讽刺和轻松的幽默,通俗与典雅完美结合等优点。
新一届党中央为什么要求新闻媒体改进文风?因为目前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都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长话、空话、假话盛行。有个顺口溜辛辣地讽刺了这种现象:“会议没有不隆重的,领导讲话没有不重要的,闭幕没有不胜利的,领导没有不重视的,进展没有不顺利的,规划没有不宏伟的,完成没有不圆满的,成就没有不巨大的,决策没有不英明的。”这样的新闻报道,有多少价值和意义,又怎么能够吸引人?在这个信息传播多元化时代,如果谁再抱持一股宣传腔,再用陈词滥调,再满足于虚饰太平、不求甚解、浅尝辄止、他说我听,缺乏探究事实真相、叩问世道人心,发问社会经济未来趋势的职业精神,那么他们的新闻报道就会没有受众。
正因为曾经存在于解放区的不良文风今天同样盛行,所以新一届党中央执政后强调要改进文风。新闻媒体特别是中央级新闻媒体也已经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的积极性也很高,改革力度很大,媒体受众对此感觉非常敏锐。今年1月13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未播完,一位观众就在微博上发问:“新闻联播怎么不播‘领导很忙’了呢?”截至当晚9时,200多条微博关注到了该节目的变化,央视新闻官方微博里也有数百网民留言称赞其“清新之风”。在当天的节目编排中,从雾霾天气到电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内容更加亲民;从问题鱼翅到兽药滥用抗生素调查,舆论监督更加给力;从生活服务台到记者调查、新闻观察,新闻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事实上,去年以来,这个节目就一直在往更“接地气”的方面改变。在“你幸福吗”的策划中,“我姓福”的问答得以保留;在关爱失忆失能老人的系列报道中,登出了寻人的电话号码;在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成功起降歼-15舰载机后,播发了老百姓各种搞笑姿势的“航母style”……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正确看待矛盾和问题。2011年3月,他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说:“矛盾和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在各项工作包括抓落实工作中,不要怕遇到矛盾和问题,而要敢于正视矛盾和问题。不要绕开矛盾和问题走,而要同群众一道千方百计地去求得矛盾和问题的及时正确解决。”在2012年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他再次强调,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
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这是习近平同志对于领导干部的要求。这一要求,同样适应于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特别是新闻报道工作。
2013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讲话,第一次公开提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树立问题意识。他说,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刘云山同志的讲话,明确了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对待矛盾和问题所应持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笔者认为,新一届党中央要求新闻媒体树立问题意识的观点,直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耳目喉舌”思想。
在中外新闻史上,人们较多地使用“耳目喉舌”来表述报纸功能和作用。1896年8月,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一篇较为系统地论述报刊功能的重要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他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受侮数十年,是因为清王朝闭关锁国造成上下阻塞、内外不通的壅塞局面所致。因此,要使中国由弱变强,必须去塞求通。他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2]他在这里所说的“去塞求通”,实际上就是要求报馆发挥“耳目”功能,不仅仅是简单地传递各种信息,而且更多地要发现问题、报告问题。1898年底,他在《清议报叙例》明确提出:《清议报》“为国民之耳目,作维新之喉舌”,则有要求报馆站在资产阶级维新派立场上来发表议论、回答问题之意。
与梁启超不同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耳目喉舌”论则强调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来发现问题和回答问题。1849年2月7日,马克思在《新莱菌报审判案》的辩护发言中说:“报纸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同年12月15日,马克思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示》中又说:“报纸的最大好处,就是它每日都能干预运动,能够成为运动的喉舌”。
从辩证法角度来看,每一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矛盾和问题,每一时代也都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今日中国,发展很快,矛盾高发,问题不少。曾有学者慨叹,我们遭遇了一个“问题的时代”。从大都市恼人的雾霾到田野间空心化的村庄,从“蚁族”、“蜗居”到“舌尖上的安全”,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让人烦恼,使人愤怒,令人“绝望”。
应该如何来看待和处理我们这个时代的矛盾和问题,一些新闻媒体的态度并不正确。有的媒体高举放弃正义、躲避崇高、告别意义的旗帜,躲进小楼成一统,自在风花雪月谈;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漠视党和人民的利益,漠视社会的不良现象,漠视各种矛盾问题,不谈问题,不谈主义,只谈风月,只谈闲适;在各种社会矛盾现象问题,缄默无语,患上了失语症;放弃了批评,放弃了监督,放弃了新闻媒体的天职。
有的媒体则正好相反,不讲政治,不讲大局,不听招呼,不守纪律,自以为是,自行其是,自以为唯我独尊、唯我独家正确;仿佛世界到处问题成堆,满眼都是群魔乱舞;于是见问题就揭,就矛盾就批,抡起金箍棒狂打一气,出恶气式地图一时之快,泄一己之愤;版面的大部分、甚至一整版地揭露性、批评性报道;该不该批不管,是不是当责不闻,好像是为批评而批评,为揭露而揭露,为监督而监督。
还有的媒体受到被监督者的各种利诱,放弃应有的或已经准备好的批评监督;有的媒体因为担心会得罪与自身有厉害关系的部门而自动中止;更有甚者,有的媒体以批评监督相要挟,索要钱财,敲砸勒索,谋取私利。
上述这些态度都不可取。新闻媒体一定要树立正确的问题意识。对于现时代的矛盾和问题,既不能视而不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把问题说成成绩,把坏的说成好的;又要敢于作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敢于揭短、不怕报忧,处理好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还要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下分析和思考问题,善于从工作大局出发,议大事、抓根本,把事关全局的问题分析透彻、研究透彻,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要处理好正面宣传与批评报道、歌颂与揭露、正面效果和负面影响这三组关系。“正面宣传必须占主导地位,批评和揭露性的报道只能占次要位置,并且要十分注意把握分寸。批评的东西太多、太集中,连篇累牍,效果肯定不好。我们的批评报道,不是为批评而批评,不是为了展示和渲染落后现象,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强人们前进信心。”[1]611
总的来说,新一届党中央领导强调的上述新闻观点,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实质上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和发展。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学习好这些新闻思想,才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瑞环. 看法与说法(第3册)[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 梁启超. 饮冰室合集(第1册)[M]. 上海: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