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海事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6)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国际经济影响不断增加,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并更加突出地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种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高等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培养出的学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毕业于哈佛大学的丁学良教授曾经在北京大学作题为“何谓世界一流大学”演讲时说:“在21世纪,一个中等规模以上的国家,如果不拥有世界水平的大学,那么它就永远只能充当国际分工的小配角,拣人家的残余,当‘大脑国家’的‘手脚’。要看21世纪究竟是谁的世纪,不看别的,就看谁拥有更多世界水平的大学。”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培养出大量的经济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下滑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正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阶段向稳定发展阶段转变的大背景下召开的,其会议主旨就是要深入贯彻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本文结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及学校办学实践,就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深入思考。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也不尽合理。钱学森先生曾多次感叹中国拔尖创新人才缺乏问题,促使我们深入反思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必须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各项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国高校也在不断探讨如何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加大课程教学改革。然而,由于现行的人才评价、选拔等制度过分偏重科研成果,导致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方向出现偏差。目前,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与职称晋升、业绩考核等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利益,而教师讲课受不受学生欢迎、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更多地在教师评价中受到重视,为此不少教师被迫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教师的主业——教学反而成了次要工作,甚至出现有的教师不愿意上课的情况。论文发表的级别和篇数成了教师追求的目标,因此也造成论文造假、学术不端现象严重,近年来 “名家”抄袭剽窃科研成果、名校论文造假等丑闻不断曝光,值得关注和认真反思。
高校作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在办学方面要有相当的自主权。然而长期以来,在一些地方,政府扮演着高校的举办者、管理者和办学者的角色,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具体管理高校的日常办学活动,高校教师的聘用、人才引进、职称评审等应该由高校自主决定的事项,高校却不能自主决定而要由政府部门审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办事效率,挫伤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例如,几年前就在高校轰轰烈烈开展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在高校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关切,然而相关报告上报给政府有关部门后,经过近五年的审批还是没有任何结果,作为办学主体的高校,聘用什么样的教师、给予教师什么岗位却不能自主决定。又如,高校根据自身学科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的优秀人才,这也要经过层层上报政府部门审批,过程复杂,而且往往要等待一段时间后才会有结果,从而导致人才引进失败。
高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主要体现在高校对教师的管理上。目前,我国高校对教师的管理比较松散,很多教师除了上课时间外,基本上不在学校,这种管理方式使教师课堂之外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同时,各学院、各系之间的关系也很松散,高校没有创造条件使教师之间形成一个严密的科学共同体。高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所造成的后果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人才的引进流失和国有资产的浪费,长此下去必然不利于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我国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经费多年来都在低位徘徊,最高年份也仅超过7500元人民币,而且各高校之间极不平衡,相同年份最高省份高校其经费预算是最低省份平均水平的6~8倍。按可比价计算,我国生均财政经费仅为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1/5。加之公办高校长期处于低收费水平,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和维持学校发展,绝大多数高校想方设法进行增收,尤其是在高校扩大招生的时期,为了满足扩招的需要,很多高校用高额贷款修建教学楼、实验室和学生宿舍,以至于长期背负着沉重的债务。据了解,有的高校每年要为高额债务支付上千万元的利息,而本金却往往无力偿还,这无形之中也使高校背负上沉重的负担,高等教育持续发展的条件明显不足。
经过多年的建设,高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现实,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却存在着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如部分专业面向偏窄、课程内容陈旧、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的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在宏观方面导致以下问题: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对脱节;教师队伍整体实力不强,结构性短缺与低水平富余并存;专业结构失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均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高校注重新专业的设置而忽视老专业的建设和改造;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等。同时,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衔接也比较欠缺,缺乏公共教育资源共享的系统设计和全面规划。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是体制机制改革的核心问题,让高校真正依照《高等教育法》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促进高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机制。同时,高校则应根据自身的实力,确定办学专业及规模,努力搭建各种优质平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与氛围;教师尤其是教授则结合国家和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实现教授治校。政府要为高校自主办学提供优质服务,调整管理与服务的手段与方式,更好地把握分寸,逐步推进市场合理调节、院校自主办学、政府宽泛监督的目标模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主要体现在对高校的宏观指导及方向、规划的把握和质量、标准检查方面;服务职能应主要体现在为高校改革和发展在投资、营造良好办学环境等诸多领域提供优质服务。此外,政府应简政放权,探索高校自主办学的有效途径,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国家应不断提高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实验条件,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应想方设法解决高校普遍存在的高额债务问题,减轻高校的沉重负担,使其专注于教育教学,把全身心放在人才培养上。目前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待遇普遍不高,只能设法从别的途径创收,这样势必造成教师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因此国家应该加大投入,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之中。
加强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高校内涵建设首要的是学科建设。高校学科质量的高低决定了高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当然,学科发展有不同的层面和水平,各个大学的学科水平也不可能完全一样,但对提升学科水平和知识创新的积极追求应是所有现代大学所共有的。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步骤:一是学科专业结构调整要紧紧围绕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国家重点发展领域紧缺人才的学科专业要重点建设;二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努力构建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教育工作评价办法;三是强化教学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加大教学投入,改进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正确处理在校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完善课程设计,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堂教学课程,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和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是充足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在基地建设、人才引进、学术交流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投入,高校要利用有限的办学资源建设重点学科,通过重点建设,使重点学科办学条件得到根本好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功能得到较大的增强,学科竞争力、影响力明显提高。与此同时,重点学科建设还可以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的调整、学科规划的制定以及学科基地、学科队伍的建设。
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教师队伍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也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决定于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而高等教育的质量主要决定于大学教师的素质。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知识更新迅速,应采取各种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尤其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二是要鼓励教授、一流教师开设本科课程,到教学第一线精心培养青年学生,建立健全相关激励机制。目前,在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高水平的教师不愿意从事本科生教学,特别本科生的理论教学,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申报科研项目、进行科学研究和发表论文上;长期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没有出路,待遇较低,提职希望不大,因而从事人才培养工作的积极性不高。不改变这一局面,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办法,引导高水平的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选择性地带领本科生进行早期科学研究,培养科研素质与能力。三是要彻底改变教师评价标准,不能简单地以论文和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标准,要改变科研工作中不切实际地追求论文数量的问题。
高校内部管理水平也是高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高校的办学方针的实施要靠院系来具体落实,如果院系作为办学实体没有应有的支配人、财、物的权力,就会影响院系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各院系一方面必须落实学校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各院系间也要“协同作战”。每一个院系既是一个行政体系,又是一个科学体系,还是一个人才培养体系,但是在松散的管理体系下,只会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无法形成有机的系统,也很难培养出具有大学科背景的高层次人才。如果学者与学者之间是松散的,没有形成科学共同体,那么就不可能产生重大的科学创新与突破,更无法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人才。这几年,我国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教职人员不断增多,在不能保证每位教职人员都自觉自律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适度的管理是必要的,关键要把握好度。
总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它包含的内容还有很多,如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的改革、高校管理模式的创新、建立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社会评价体系或标准等。
[1] 袁建胜,陆 琦,陈 彬.如何提高教育质量 本科评估何去何从[N].科学时报,2009-03-10.
[2] 王 晶.大学生先进典型教育质量提升模式的建构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2.
[3] 陈吉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发言[EB/OL].( 2012-09-16)http://news.tsinghua.
[4] 刘延东.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改革创新[EB/OL].( 2012-03-31) http://gaokao.eol.cn.
[5] 张一春.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EB/OL].( 2012-09-26)http://blog.sina.com.
[6] 杨明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N].人民日报, 2012-03-24.
[7] 全面提高质量 促进内涵发展[N].天津教育报,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