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1306)
实践教学是架起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它对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2]为适应航运发展和企业对高级航运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管理专业于2012年全面修订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科学的规划,突出了实践教学环节,完善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但由于教学理念、资金投入等原因,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管理专业有较完整的实践课程体系,有10门实践课程(见表1)。从表1可见,实践课程体系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有专业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专业创新实践三个层次。专业基础实践以学科基础实践课程、专业基础实践课程为内容,解决学生对航运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和强化学生的航运管理专业意识问题。专业实践是为专业知识而设置的综合实践内容,解决学生的理性认识和拓展学生的航运管理专业知识问题,以培养学生熟悉行业基本运作技巧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专业创新实践以专业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问题、航运发展的热点问题以及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科的前沿问题为主要内容而进行的实践,解决学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态度问题,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1]
除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外,目前每门实践课程都由一位专业老师担任教学,根据课程设置目的、课程大纲和利用现有的资源,设置相应的项目或者联系相应的企业安排学生完成相应实验、设计项目和参观这些企业,达到设置相应实践课程的目的。
表1 上海海事大学航运管理专业实践课程表
与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能够把相对枯燥的专业理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可使学生增强理性认识,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效果。[4]由于长期以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将实践教学放在次要位置,因此,目前在实践教学环节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还存在一些实践课程仍以专业知识为教学目标,这样就与理论课程产生了重复。理论课程体系是以航运管理专业知识的掌握为教学目标的,而实践课程则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5]由于教学目标存在偏差和教师不明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教学目标的区别,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结果是教学效果不符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因教学目标存在偏差,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比较低,设置项目难度比较低,因此教学效果自然也不符设置实践课程的目的。
目前没有开设相关的实践课程,能让学生通过本课程比较感性地理解一票货物出口或进口的流程和各环节,如货运代理、码头、班轮公司等,主要相关业务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就运输代理模拟实验而言,都是针对代理企业的业务,学生即使完成了运输代理模拟实验,最后对整个货物出运的流程还不是很清晰。目前缺少模拟一票货物运输出运的完整过程的综合实验课程,在这一课程中将代理、码头、班轮公司的业务都集合为一体。
设置的实践课程体系能否达到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还受实践资源是否充足及是否充分利用的影响,从目前看,实践资源存在以下问题:(1)资源不足。目前航运管理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比较少,有长期合作协议的校外实习基地更少。相关的企业认识实习,基本都是临时联系和临时安排学生参观。课表上相关的企业认识实习的时间是一周,但从近几年的实习来看,一般情况下加上出发和回来的时间不超过半天。因此所谓的企业认识实习,对于学生大多就是走马观花,过后对企业还是缺少感性和理性认识,达不到企业认识实习的目标。(2)资源陈旧。目前航运管理专业运输代理模拟实验课程所用的SEALINK模拟软件是2000年开发的。经过10多年的发展,货代企业和船舶代理企业的业务流程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目前,货代企业、船舶代理企业和船公司都集合于一个信息系统中,信息传递方式与信息系统处于分散时相比较,业务流程就有了较大的改变。而SEALINK模拟软件中的货代企业和船舶代理企业各自的信息系统是独立的,这显然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3)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目前模拟实践课程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造成实验设备不能充分利用。实验室仅在教师安排的时间内对师生开放,由于学生较多而设备较少,学生要分批次进行模拟实验,每位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就减少了,实验效果就受到了影响,而没有实验课时实验设备却在闲置。
目前大多数实践课程的学生成绩评定形式比较单一,主要是看实践报告和根据实践表现等给出学生的课程成绩,这样的成绩评定体系偏重学生的实践结果,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作用。此外,港航企业参观、运输企业认识实习的课程内容都是企业参观,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内容大同小异。由于存在学生相互借鉴实践报告内容的情况,因此实践报告也不能客观地反映对企业的认识程度。
当前在重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实践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均有待提高。承担实践课程的教师还承担着繁重的理论专业课程的授课任务,教师往往没有或很少参加企业的社会实践,由于教学任务繁重,也无法抽出时间进行社会实践的锻炼与实习。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实践课程的教师对实际业务操作及存在的问题认识不足,影响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1)优化实践课程。理顺各课程之间的关系,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优化实践课程体系。如港航企业参观和运输企业认识实习,本身运输企业与港航企业可相互包含,从这两门课程的实践效果看也可合并为一门课程,在一周学时内尽量安排学生多到不同业务类型的企业参观实践。应增加综合性的专业实践课,此类课程可能涉及多门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如设置海上货运实务模拟实验课程,让码头、航运企业、货主、货运代理和船舶代理等各当事方根据其各自业务都进入到模拟环节中,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货物进出口的整个业务流程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环节的业务和注意事项。
(2)改进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特别是模拟实验教学,应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创新思维的习惯,重视学生学完理论课程和相应的实践课程后对货物的进出口业务流程及相关业务还没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的问题。模拟实验课可加入岗位轮换,按照相关企业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流程设置相关的岗位,使学生亲历实际岗位角色,感受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带来的体验。在模拟的业务中,可设置突发问题让学生处理,以提升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为适应航运业务的新发展和适应航运企业的经营理念的变化,航运管理专业新设了航运金融工程实验室和船舶营运组织实验室。这两个实验室可以为航运企业提供相关业务的模拟实验,以作为经验管理的决策依据,也可作为培训航运企业员工的手段和工具,同时可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内容。但这两个实验室还处于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配置已比较完备,但软件设施,如模拟软件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2)加快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应建立几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方便安排学生的企业参观、企业认识实习和学生的系统实习。为保质保量完成实践环节的教学,最好选择一些大型的国有港航企业作为实习基地。通常大型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企业文化比较完善和健全、业务比较全面操作比较规范,通过到这些企业参观和实习,学生可以对航运管理的相关知识、实际的业务和企业管理有较系统的认识。同时学校应与企业一起制定实习的任务书和指导书,最好让学生参与到企业实际业务中去,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3)更新相关的实验软件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内容已不符合实际操作的实验模拟软件要及时更新,以实现设置实践课程的目的和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最大作用,使学生通过实践、实验课程能对相关的知识有更感性和理性的认识,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同时缩短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在相关岗位的适应期。实验软件可以自己投资开发,也可从企业购买,若从实用性和与实际操作相符考虑从企业购买更合理。
(4)建设开放式实验式管理环境。应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相关的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实现实验室的开放型教学管理环境。学生可在寝室、图书馆等地而不是局限于实验室完成实验操作。只要学生需要再次实验,实验室就应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实验,为此实验课程应放在前半学期,而不是学期的第19周。
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师的队伍建设,要转变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旧观念,要让教师意识到实践教学在培养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的航运管理人才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贯彻到实践教学中。可以聘请航运企业中具有高水平的人员到学校兼任教师以扩充实践教师队伍,或派遣实践教师到航运企业中参加生产实践、经营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师的水平。
实践教学的学生考核重点应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同以及过程管理上,而不能仅仅依据实践报告或实验报告评定成绩。应建立灵活多样的学生实践课程考核办法。对于实验模拟课程,可准备多个项目,由学生抽签决定模拟的项目,这样确保了课程考核的公正性,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自主性。对于分小组的实践课程,可结合组内的成员互相评分和小组之间的相互评分,再由教师对各个小组和学生的表现和实践成果给出成绩,然后教师结合以上的总体情况形成各个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对一些类似企业参观和企业认识实习的实践课程,也可以采用实际操作、写论文、课题研究等形式进行考核,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1] 李素萍.高校审计实验室建设与实践教学模式构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1): 182-184.
[2] 李 倩.电子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7): 149-150.
[3] 黄晓全.经济管理类高校实验室建设问题的再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0, 29(1): 149-152.
[4] 孙 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 2010(1): 141-142.
[5] 王 伟,田素云.地方性高校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 2010(5): 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