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研究综述

2013-04-11 23:43马汉钦
关键词:形神学报美学

马汉钦

(南华大学文法学院,湖南 衡阳421001)

中国古代形神理论的源头在哪里?从大的方面来说,当然是在哲学领域里,这是谁也不会有什么疑义的。但要判断其源头的准确方位,则是一项极有难度的理论工作。所幸前贤在这方面早已建树颇多。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 关于形神理论在哲学领域里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哲学史一般论著均对此问题有所涉及,然多半不是对形神理论在哲学领域发展演变过程的专论。专论多在一些论文或论著里面。兹举几例。廖德清先生在其论文《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争》中,[1]47-53对形神理论从产生到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几次主要论争作了具体的论述。卿上君先生的论文《范镇无神论思想新探》,[2]73-78则专就六朝时期范镇同佛教在形神关系这一问题上面的斗争作了深入的论述。刘文英先生在其论著《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中,[3]53-108专设“形神关系问题”一章,把整个中国哲学史上关于“形神理论”的主要论述几乎都搜罗殆尽,不仅引证具体,而且论证深入,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工具书。

二 关于形神理论借助“人”这一特殊中介从哲学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过程

这在形神理论的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点。对于这个关键问题,学界前辈论述既多且深,令人深受启发。略举几例说明之。

张少康先生在其论文《神似溯源》中,[4]309-324具体地论述了庄子哲学乃形神理论的源头,并深刻论述了六朝玄学和佛学对形神理论向文学艺术领域转化过程中的巨大推进作用,是极有见地的。

高楠先生在其专著《艺术心理学》的“形神”一章中,[5]584-613则更把形神理论的源头追溯到了先秦早期道家著作《管子》那里,并对形神理论从先秦到汉魏六朝以来从哲学领域到文学艺术领域的发展脉络作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可以说,这一时期恰是形神理论从哲学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转化的最关键时期。

郁沅先生在其专著《文学审美意识论稿》[6]119-156、朱恩彬和周波两位先生在其专著《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7]311-342也比较详尽地论述了从先秦到六朝形神理论从哲学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过程。

漆绪邦先生在《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一书中,[8]61-103则着重从庄子哲学出发,把形神理论在庄子哲学中的推衍过程,作了深入而具体的描述,并对它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过程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证。郭绍虞先生在其专著《郭绍虞说文论》中,[9]40-53则通过儒道二家对“神”的不同理解的对比,阐释了庄子形神理论对中国文学艺术形神理论的特别影响,与漆绪邦先生之说可谓殊途同归。

陈良运先生在其专著《中国诗学体系论》[10]333-418的“入神篇”中,对形神理论从哲学领域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过程作了周详而又深入的论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值得一提的是,他把形神理论的源头追溯到了《管子》以前的《周易》,并阐述了《周易》中的形神理论对后世形神理论在某些方面的先导作用。他的另一本专著《周易与中国文学》,[11]335-362则从易学的角度对此问题作了更为深入的探索。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论著或论文还有许多。如成复旺先生的论著《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12]宋雪梅先生的论文《人物画论中形神论美学成因的审美文化观照》、[13]98-100秦卫明先生的论文《魏晋玄学对魏晋美学的影响》、[14]65-68倪美玲先生的论文《世说新语的以形写神论》[15]108-112和刘雄、刘静松先生的论文《从〈世说新语·任诞〉看魏晋风度》,[16]43-45等等。这里也就不一一提及了。

三 关于形神理论在艺术领域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形神理论从哲学向文学艺术领域的转化,是以艺术为其登陆点的。形神理论进入艺术领域之后,在音乐、绘画、书法等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致于最终在某些领域里成为了其主导性的理论。对于这一发展演变过程,论者极多也极有见地。现从音乐、绘画、书法这三个主要的艺术领域对前贤的研究成果略作评述。

(一)音乐方面

刘燕萍、涂维民先生在其论文《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中,[17]119-125论述了音乐形神理论从《庄子》到《淮南子》之间的发展演变轨迹,并对整个中国古代音乐形神理论的审美取向作了自己的评价。

黄毓任先生在其论文《孔庄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中,[18]86-90虽未正面论及形神问题,但从孔庄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中,分析了孔庄音乐之“神”那各不相同的丰富内涵,对研究古代音乐形神理论,具有相当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淮南子》中的音乐形神理论给予关注的研究者却不多,略举几例。陈良运先生在其专著《中国诗学体系论》中,[10]350-352对《淮南子》的音乐形神理论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三个角度均作了极有深度的挖掘。王志成在其论文《〈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中,[19]44-48对于“气”、“形”、“神”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了恰当的分析。

嵇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理论家,他的音乐形神思想是极为丰富的。研究他的音乐思想的专家很多,但从正面论及他的音乐形神思想却不多。侧面触及到的论文也有一些。略举几例。如黄毓任先生的论文《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音乐本体论的建立》,[20]28-32从音乐本体论的角度触及了嵇康的音乐形神思想;孙鸿、冯丰收先生在其论文《声与哀乐——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中,[21]27-30则从创作论、鉴赏论的角度触及了嵇康的音乐形神思想;皮元珍先生在其论文《琴心合一的审美生命境界》[22]54-57则触及了嵇康的器乐形神思想。

较为可惜的是,从形神理论的角度全面论述中国古代音乐思想的论著或论文,笔者至今还没看到。

(二)绘画方面

形神理论在绘画领域中的发展虽不算很早,但当六朝时期形神理论进入绘画理论后,它迅速地成为了绘画领域中的主导性理论,并很快地走向成熟,并对文学艺术的其他所有领域均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影响,成为我国古代艺术理论中的一大奇观。因而,绘画形神理论素为研究者所重看,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不胜枚举。所以,在这里只举几个代表性的例子,以见绘画形神理论研究之大端。

首先需要提及的是郭因先生的论著《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23]这本专著把形神理论在绘画领域中发展演变的全过程作了全面的客观的描述,从先秦直到清末,凡是与绘画形神理论相关的论述几乎搜罗殆尽,并逐一点评;特别是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发展演变进行逐一梳理,用力之深令人叹服。

另外,郁沅先生在其专著《文学审美意识论稿》中,[6]119-156朱恩彬、周波先生在专著《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中,[7]311-343陈良运先生在其专著《中国诗学体系论》中,[10]354-358叶玉昶先生的论文《中国古代绘画形似理论探索》,[24]25-32对于绘画形神理论的发展演变的轨迹,也作了颇有深度的综述。

还有一类研究是专论,就是对古代绘画史上具有显著影响的绘画理论家的形神思想的专门研究。这些研究,有些是正面论述,但也有不少是侧面触及;但不管取何种角度,这些研究的力度都是很深的。试分类说明。

1.人物画论。人物画论中的形神思想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也是绘画形神理论的起步,所以论者极多。略举数例。如李泽厚、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第二卷第十九章,[25]809-844刘强先生的论文《论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美学诉求》,[26]19-22陈苏民先生的论文《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美学思想》,[27]25-28张公善先生的论文《气韵生动论新释》,[28]62-66均能站在整个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的高度,对人物画论大家顾恺之、谢赫形神思想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进行深度挖掘。

2.山水画论。六朝之末山水画兴起,山水画论亦随之而起。对于山水画论中形神思想的研究,也是古代绘画形神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也是很多的,但侧面触及者多,正面论述者少。兹举二例。李泽厚、刘纲纪先生的《中国美学史》第二卷的第十四和十五章[25]495-536对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形神思想的论述,是从本体论、创作论和鉴赏论这三角度展开的,可谓全面而透彻。陈良运先生的论文《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29]20-29通过儒道两家的山水观的比较,揭示了以宗炳为代表的山水画形神思想的深刻内涵。

3.文人画论。文人理论由苏轼发其端,因为他在文学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对苏轼文人画形神思想的研究者较多,成果也极为丰富。笔者在这里略举二例。杨疾超先生的论文《苏轼画论浅探》,[30]54-63特别从创作论的角度论述了文人画的形神思想,见解颇深。刘国珺先生的论著《苏轼文艺思想研究》,[31]116-141对苏轼传神作了多角度的深入剖析,论述十分精辟。

4.写意画论。写意画兴于元代,而盛于明清,并最终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高典范。写意画论者中也是名家、大家云集,成为我国古代艺术史上难得的胜景;故研究者颇多,成果也很高。兹以对倪瓒和石涛的研究为例说明之。周积寅先生的论文《倪瓒绘画美学思想》,[32]14-18对倪瓒写意画形神思想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并从哲学上对这一思想加以解说。至于研究石涛的文章成果更多、更丰富了。这里分三点加以细说:

首先是对石涛“一画”论的研究。郁沅先生在其论文《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中,[33]5-15从创作论的角度论述了“一画”论的深刻内涵,并挖掘了其中形神思想。再看对“神遇迹化”论的研究。陈良运先生在其论文《中国艺术哲学之杰构——石涛〈画语录〉探析》中,[34]122-135从本体论和创作论两个角度,对“一画”论中所蕴含的深刻的形神思想作了深入挖掘,并作出了“神遇而迹化”乃是“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东方话语的精辟论断。江涛先生在其论文《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试解石涛有关艺术创作理论》中,[35]132-133则从创作论的角度阐释了石涛的形神思想,并通过中西美学思想的对比,使人更看到石涛形神思想的可贵之处。最后看对“不似之似似之”论的研究。刘波先生的论文《石涛画论浅议》[36]256-300则从创作论的角度阐释了石源的“不似之似似之”论,并深刻指出了道家思想在其中的指导性作用。

(三)书法方面

中国书法是一门至今仍然焕发着生机与活力的艺术,所以对古代书法形神理论的研究也就有着更多的现代价值。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可分为三类:

1.对书法形神理论的发展史的研究。李沅和先生在其论文《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观初识》中,[37]77-80从书法艺术与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具有何种关系的角度,以古代书论为依据,将古代书法美学观划分为再现主义和表现主义两大体系。该文虽未正面触及书法形神理论,但实在是从本体论和创作论的角度对书法形神观发展演变史的一次很有深度的侧面触及,是一篇富有启发意义的力作。陈良运先生在其论文《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中,[38]104-109则从创作论的角度,对书法形神关系的发展演变方向作了透彻的剖析,得出了“书法家以情性对形质加以软化、活化、动化,使原有的字形发生美的变化,以草书而臻至最高的审美境界”这一十分精辟的结论。在他的另一篇论文《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中,[39]121-125则从草书的角度阐述了书法形神关系的发展轨迹。

2.对书法形神理论发展史上的某些重要观念的研究。胡润昆先生在其论文《论书法艺术的神》中,[40]81-84深入细致地剖析了书法形神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神”的深刻内涵。黄悙先生在其论文《书法神采论研究》中,[41]138-156对“神采”这个概念的发展演变作了全面而透彻的论述,是比较有系统性的一项研究成果。

3.对著名书论家的专论。这类文章也很多;由于苏轼的特殊地位,研究苏轼的书法形神思想的文章更多一些。如刘国珺先生的论文《苏轼文艺理论研究》中论书法的部分,[42]142-153徐海清先生的论文《论苏轼的书法理论》,[43]105都对苏轼的书法形神思想作了较有深度的论析,富有启发性。

四 关于形神理论在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领域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一)在诗歌散文领域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形神理论在诗歌散文领域的发展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穷形尽相”说为代表的侧重“形似”的阶段和以“诗而入神”说为代表的侧重“神似”的阶段。对这一总的发展趋向加以论说的专著或论文也很多,在此略举一例。如张乃彬、谢常青和陈德义主编的《中国古代文论概述》,[44]48-62就把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拟容取心、穷形尽相和传神写照。这和我的分法虽不尽相同,但这种分法透露出来的信息则是十分明显的,即形神理论在诗歌散文领域里总的发展趋向,就是从侧重“形似”发展到侧重“神似”。

同时,对这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作深入研究的论文或论著也很多见。如樊德三先生的论文《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45]55-60徐伯鸿先生的论文《试论陆机对形成“诗中有画”传统的奠基性贡献》,[46]84-89从文学理论发展史的角度对“穷形尽相”说作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又如施洪波先生的论文《说“形拟”》,[47]37-43武怀军先生的论文《汉赋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论》,[48]33-37则是对“形似”论的透彻探讨。曹东先生的论文《严羽“入神”审美说探析》、[49]63-66陆凌霄先生的论文《诗歌创作论——中国诗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50]79-83亦从文学理论发展史这一角度对“诗而入神”说作了深入而透彻的探讨,给人以启发。另外,吴调公先生的专著《神 韵 论》,[51]乔 惟 德 先 生 的 论 文《论“神韵”》,[52]252-272能够站在整个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的高度,对“神韵”说进行透彻的研究。

(二)在小说戏曲领域中的发展演变过程

对此问题,论者亦多。如杨星映先生在其论文《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中的人物塑造理论初探》中,[53]319-347剖析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中重在“传神”而又不废“形似”的“以形写神”的思想,可谓全面而又深入。另有不少研究某个具体小说评论家的专论,或正面或侧面触及到了小说形神理论,也很有深度。如研究叶昼的,有张少康先生的论文《晚明小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54]24-31白坚先生的论文《从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看叶昼的传神论》、[55]174-191齐鲁清先生的论文《明代〈水浒传〉批评的理论演进轨迹》、[56]60-70孟昭连先生的论文《明代的小说典型论》;[57]49-53研究金圣叹,有白岚玲先生的论著《才子文心——金圣叹小理论探源》;[58]131-187研究张竹坡的,有罗德荣先生的论文《张竹坡写实理论的美学贡献》。[59]92-95这些研究,通过对这些著名小说批评家批评思想的剖析,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小说“以形写神”的理论。另如张方先生的专著《文论通说》,[60]153-168通过与“典型”理论相对比,对中国古代小说的“以形写神”论作了精辟的分析,并就古代小说“以形写神”的具体方法作出了极为中肯的论断。

古代戏曲形神理论在继承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走的也是一条“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路子。对这一发展轨迹,陈彩玲先生在其论文《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形神兼备”的审美法则》中,[61]56-59从戏曲导演学的角度,对古代戏曲重视“传神”而又强调“形似”的审美追求作了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向阐述,揭示了戏曲形神理论的基本内涵。谭帆、陆炜先生的专著《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62]270-283通过对古典戏曲形神理论发展史的精心研究,挖掘了戏曲之“神”的深刻内涵,即由入情而达到传人物之“神”,同时又由进于“道”而达表演之理想境界,这实在是站在哲学和美学的高度而作出的精辟论断!

另外,研究古代戏曲理论大家的戏曲形神思想的论文或论著也有不少,其中以研究李渔的为多。如陈衍先生的专著《中国古代编剧理论初探》,[63]42-64杜书瀛先生的专著《李渔美学思想研究》,[64]121-187对李渔的戏曲形神思想的挖掘既全面系统而又深入中肯。

以上综述,难免挂一漏万,聊作引玉之砖耳。

[1] 廖德清.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关于形神关系的论争[J].辽宁大学学报,1981(4).

[2] 卿上君.范镇神论思想新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6).

[3] 刘文英.中国古代意识观念的产生和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 张少康.神似溯源[G]∥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5] 高 楠.艺术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6] 郁 沅.文学审美意识论稿[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7] 朱恩彬,周 波.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M].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8] 漆绪邦.道家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

[9] 郭绍虞.郭绍虞说文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0]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1]陈良运.周易与中国文学[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12]成复旺.神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3]宋雪梅.人物画论中形神论美学成因的审美文化观照[J].大连大学学报,1999(2).

[14]秦卫明.魏晋玄学对魏晋美学的影响[J].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5).

[15]倪美玲.世说新语的以形与神论[J].船山学刊,2002(3).

[16]刘 雄,刘静松.从〈世说新语·任诞〉看魏晋风度[J].渝西学院学报,2003(3).

[17]刘燕萍,涂维民.论中国古代音乐美学范畴中的情与理、形与神[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3).

[18]黄毓任.孔庄音乐美学思想之比较[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3).

[19]王志成.〈淮南子〉中的音乐美学思想[J].音乐探索,2002(4).

[20]黄毓任.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渊源及其音乐本体论的建立[J].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科版),1998(4).

[21]孙 鸿,冯丰收.声与哀乐——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3).

[22]皮元珍.琴心合一的审美生命境界[J].理论与创作,2000(2).

[23]郭 因.中国古典绘画美学中的形神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24]叶玉昶.中国古代绘画形似理论探索[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2).

[25]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二卷[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6]刘 强.论魏晋南北朝人物画的美学诉求[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1).

[27]陈苏民.以形写神——顾恺之的美学思想[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

[28]张公善.气韵生动论新释[J].巢湖学院学报,2003(6).

[29]陈良运.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J].中国文化研究,2003.

[30]杨疾超.苏轼画论浅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1).

[31]刘国珺.苏轼文艺思想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32]周积寅.倪瓒绘画美学思想[J].艺苑(美术版),1994(2).

[33]郁 沅.明清时期的审美感应理论[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4).

[34]陈良运.中国艺术哲学之杰构——石涛〈画语录〉探析[J].中国美学,2004.

[35]江 涛.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试解石涛有关艺术创作理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S2).

[36] 刘 波.石涛画论浅议[J].大连大学学报,1994(2).

[37]李沅和.中国古代书法美学观初识[J].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2).

[38]陈良运.论中国古典艺术的形式美——以书、画、诗为例[J].学术探索,2004(2).

[39]陈良运.书法艺术对中国美学的特殊贡献[J].湖南社会科学,2003(5).

[40]胡润昆.论书法艺术的神[J].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1).

[41]黄 悙.书法神采论研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

[42]刘国珺.苏轼文艺理论研究[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43]徐海清.论苏轼的书法理论[J].淮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2).

[44]张乃彬,谢常青,陈德义.中国古代文论概述[M].重庆出版社,1988.

[45]樊德三.中国古代的文学特征论[J].盐城师范学院(哲社版),1999(4).

[46]徐伯鸿.试论陆机对形成“诗中有画”传统的奠基性贡献[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5).

[47] 施洪波.说“形似”[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8(4).

[48]武怀军.汉赋与六朝文论中的形似论[J].中国韵文学刊,2000(1).

[49]曹 东.严羽“入神”审美说探析[J].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1).

[50]陆凌霄.诗歌创作论——中国诗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4).

[51]吴调公.神韵论[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52]乔惟德.论“神韵”[G]∥古代文学理论研究丛刊: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3]杨星映.中国古典小说批评中的人物塑造理论初探[G]∥中国文艺思想史论丛:第一部.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54]张少康.晚明小说理论中的几个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1994(1).

[55]白 坚.从容与堂本〈水浒传〉评看叶昼的传神论[G]∥古代文学理论研究论丛:16辑.1983.

[56]齐鲁清.明代〈水浒传〉批评的理论演进轨迹[J].内蒙古大学学报,1996(2).

[57]孟昭连.明代的小说典型论》[J].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58]白岚玲.才子文心——金圣叹小理论探源[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59]罗德荣.张竹坡写实理论的美学贡献[J].天津社会科学,1995(6).

[60] 张 方.文论通说[M].学苑出版社,2003.

[61]陈彩玲.论古代戏曲导演理论形神兼备的审美法则[J].北方论丛,2003(4).

[62]谭 帆,陆 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63]陈 衍.中国古代编剧理论初探[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64]杜书瀛.李渔美学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形神学报美学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盘中的意式美学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致敬学报40年
外婆的美学
意象、形神
纯白美学
形神是中医辨证要素的首要元素——中医辨证常用20个基本要素与形神的关系
“妆”饰美学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