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秋莲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湖北黄石 435002)
论黄石的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
周秋莲
(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湖北黄石 435002)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黄石缘矿冶而建,因矿冶而兴。矿冶文化是黄石的发展之根,城市之魂。它与黄石市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互动共生,相得益彰,不仅在过去对黄石市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将来还与高校校园文化有着互动发展的广阔前景。推进黄石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
黄石市;矿冶文化;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
在世界文化发展史上,城市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彼此渗透、互动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实例屡见不鲜,牛津、剑桥,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与硅谷等等就是其中的典型。在湖北的黄石这座有着三千年矿冶历史,缘矿冶而建,因矿冶而兴的城市中,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成之初就与黄石城市主流文化——矿冶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两者越来越呈现出相互渗透、互动共生的亲密关系[1](p92-94)。长期以来,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相互交融、互动发展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如今,在黄石市深入推进城市转型、实施“三大战略”,建设鄂东特大城市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弘扬矿冶文化,对塑造城市形象、繁荣文化事业、培育文化人才,提升城市品位,奋力向文化强市迈进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黄石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以利于开辟出两种文化互动发展的新天地,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
(一)地方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辐射与渗透具有必然性。
在我国,高校是社会中的一个相对独立、半封闭的文化单元,但城市是高等院校的载体和依托。高校与所在城市内涵的各种文化要素有着必然的联系,城市在其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经济基础、文化资源、精神价值,乃至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是大学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滋养着大学校园文化。为大学文化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在学术上,以北京高校为代表形成的“京派”,有着强烈的举旗意识和挑起问题的意识;以上海高校为代表形成的“海派”,有着细密严谨的学风和国际化意识。“京派”、“海派”的风格,都打上了各自所在城市的底色。
黄石矿冶文化不只是一段历史、一种城市记忆,而有着强大的现实生命力。迄今为止,黄石的支柱性产业还与矿冶活动密切关联,更重要的是,矿冶文化的“铜斧熔炉”精神,以其强大的穿透力和辐射力影响着黄石市的各个地区、各个行业,像大地中的养分一样渗透到黄石人的血脉之中,并在黄石人的性格中显现出来。黄石地方高校必然会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辐射与影响,并渗入黄石高校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之中,按黄石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矿冶文化进高校”的具体要求,在高校文化的显性层面和隐性层面体现出来。
(二)高校校园文化对地方文化的传承与提升具有必然性。
高等院校是城市人才的集聚地,是科技、文化创新的风向标。高校校园文化是城市的一道风景、一张名片。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是广大师生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创造的一种与社会、时代密切相关的文化。确切地说,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人文氛围、校园精神和生存环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鲜活的形式。其独特的学术性、专业性、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等质的规定性,其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必然使其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渗透、辐射、扩散等途径融入甚至引领城市文化的发展,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凝练城市的文化精神,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扩大城市的文化影响力,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现代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市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倚重于科技创新和管理改进,高校作为主要的“智慧团”、“创新源”、“人才库”,在服务和回报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广阔的市场空间[2](p148-152)。黄石高校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将自身特有的先进性文化向黄石市四周辐射,无疑提升了黄石市的文化品位;黄石高校培养的人才成为黄石市的较高层次市民,为黄石城市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在文化建设已越来越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今天,黄石高校校园文化对黄石市经济、文化的发展升华提供智力保障,大大增强了黄石市的核心竞争力。
(三)黄石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黄石矿冶文化既是黄石市城市的文化,也是社会历史的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开采鼓铸、大兴炉冶所书写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矿冶历史是中华矿冶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楚文化在黄石地区的独特反映。黄石矿冶文化体现了不畏艰辛、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兼收并蓄、共铸辉煌的包容精神;不畏艰险、惠通八方的奉献精神。弘扬矿冶文化精神,就是要以矿冶文化为城市形象定位,为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服务[3](p1-4)。推介矿冶文化就是要增强黄石人民的历史自豪感,为实现城市转型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就是要把大力发展黄石市的文化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黄石这座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正因为如此,所以黄石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发展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具体说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实效。在矿冶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自觉地树立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用先进、独特的社会与历史文化来引领发展高校校园文化,把矿冶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内化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元素,将使校园文化带有浓郁的城市文化色彩,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和进一步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明确思想教育、文明创建的思路,定位学校的品牌形象。(2)有利于彰显高校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地方高校以服务地方建设为宗旨,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文明、区域发展的密切联系。因此,在黄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更应注重校园文化独特内涵的培育,要对接城市文化,导入矿冶文化元素,加强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的渗透融合,突显黄石地方特色。(3)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矿冶文化蕴含着黄石市这座城市的历史溯源、发展历程、创新理念、城市愿景等,是城市的核心和灵魂,矿冶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融入校园文化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人格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能促使在校大学生透过城市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城市的认同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举措。(4)有利于校园文化助推弘扬、传播矿冶文化,推进塑造黄石城市形象、繁荣城市文化、培育文化人才、提升文明水平、打造文化强市等各项城市发展计划。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互动发展可以进一步彰显矿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黄石这座历史名城大放异彩,让矿冶文化诠释着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
(一)高校自身重视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的互动发展。
2007年以来,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理工学院两所高校围绕黄石市文化强市战略,把弘扬矿冶文化作为服务地方的切入点,与此同时,两所高校基于自身矿冶文化研究已凸显出明显的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确立了“文理打通,校内外结合”的建设理念,从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对矿冶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了校地两种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发展。
2007年3月,黄石市委与两校领导达成共识:举全市之力,依托两所本科高校,系统研究与宣传黄石矿冶文化。同时县市区党委、政府和大冶铁矿等大型企业对矿冶文化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为开展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条件。2007年5月黄石市两所本科高校成立了矿冶文化研究所,几年来研究所在矿冶文化研究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开创性工作,积累了从事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的大量资料,承担并完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在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2007年5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黄石分院地方文化研究所(矿冶文化研究基地)在湖北理工学院挂牌。2007年7月,“湖北理工学院科研与实训基地”在武钢大冶铁矿、大冶特钢、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相继挂牌。2008年2月,《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开辟“矿冶文化”专栏,每期刊发矿冶研究文章,集中反映矿冶文化的研究成果。地方高校对矿冶文化研究的推进,不仅深入挖掘和有力传承了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核,而且还有效地提升了校园文化自身的品格,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2009年,因研究对象独特,建设理念先进,成果丰硕,经湖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评审,依托两校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学研究中心”被批准立项建设。
(二)地方政府对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积极倡导和支持。
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和文化建设,黄石市多次邀请专家对自身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研讨,形成了共识:黄石地区有三千年矿冶活动的历史,黄石市是缘矿冶而建,因矿冶而兴。矿冶文化是黄石的再生之根,发展之魂。2007年1月,中共黄石市委在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矿冶文化是黄石地方文化的主体文化,要“系统研究和开发矿冶文化,切实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把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促进我市跨越发展的动力源”。黄石市政府为了矿冶文化的传承和地方经济的转型和振兴,在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一方面,市委市政府为了扩大矿冶文化的影响,为矿冶文化的传承造势,近几年两度举办中国黄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在“两节”期间,充分运用了两所高校的人力资源和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为庆祝建市60周年和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市委宣传部联合地方高校发起组织全省高校大学生来黄石开展观光活动。多批次来黄石市开展“走钢铁是怎样炼成之路,感受矿冶文化之魅力”体验之旅的近千名武汉大学生在我市大冶铁矿博物馆、国家矿山公园和团城山公园等地体会了精彩而难忘的旅程。事实证明,对中国工业文明发展的历程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敬业意识、职业意识、奉献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黄石矿冶文明的发展作为一部人定胜天的不朽传奇,通过参观、体验活动让大学生们树立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教育学生们自强不息、成长成才。
黄石两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正是以地方政府的支持为依托,以矿冶文化研究所为平台,以高校的人力资源、人文环境为优势,不断推进矿冶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将矿冶文化不断传承、创新和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从更广泛的意义上了解、接受黄石矿冶文化,让黄石矿冶文化充分发挥它在黄石市社会生活中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促进黄石市的文化繁荣,将丰硕的成果转化为建设“富裕、文明、秀美、和谐”新黄石市的一种精神动力。
但是,目前黄石矿冶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滋养、影响力还不够强大和广泛,校园内展示矿冶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文化设施没有跟上,更重要的是矿冶文化的“铜斧熔炉”精神还没有真正成为黄石高校的核心价值观。同时黄石高校校园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引领、辐射作用也不够。学校的讲座和文化设施与城市文化特别是矿冶文化关联不够紧密,大学的学术交流和文化活动也因空间限制缺乏影响力,使得城市缺乏高校文化的浸润。加之设在地方的高校校园文化中自身厚重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不够,文化氛围不浓,人文气息不足,科学素养不强,这种校园文化的发展缺憾导致城市文化特别是矿冶文化对大学生的陶冶功效、浸润作用、培养功能大大削弱。因此,弥补这方面的不足,成为了当下甚至将来相当时期内黄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利用各种宣传工具,为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
校报、校园网、学报等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宣传工具,能够使校园文化从相对封闭校园走向全面开放现代的城市。充分发挥这些宣传工具的优势,利用先进文化占领校园文化主阵地,是当前黄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科学利用校报、网络、学报等宣传阵地,积极宣传矿冶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内涵与精神,积极鼓励与推动广大教职员工认识、学习和参与推介矿冶文化,努力营造具有健康文明、奋发向上精神、富于时代特色且贴近师生生活的校园文化,是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互动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通过多种方式传播矿冶文化,使它们的价值观念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得到内化,把矿冶文化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努力构建开放和多元的校园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对接过程中,常常以城市和城市文化的正向作用为主,以校园文化向城市文化反向作用为辅,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内涵。
(二)把握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的创建和文化氛围的营造,形成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是构建文明、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多层次、多形式、新颖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优化育人环境,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结合起来,使校园文化不断充实人文精神、城市文化和矿冶文化。要与矿冶企业、文化单位密切合作,利用社会服务、调研咨洵、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等形式,通过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与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校园文化、城市文化、矿冶文化的互动渗透,使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感受到矿冶文化内涵与精髓的耳濡目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传播矿冶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在积极挖掘高校历史溯源、文化传承、办学历史、办学理念等,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校精神的同时,应注重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与渗透,借鉴和吸纳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发展理念、城市愿景等精神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思想政治、人生价值观等教育时,内容应包含城市精神和文化内涵,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对城市产生积极的认同意识。同时,通过宣传矿冶文化精神,强化“严谨、求实、奉献、进取”的校风、学风建设。
(三)以矿冶文化为载体,整体规划校园文化阵地建设。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一个特殊的文化体系,地方性环境容易造成地方高校的相对封闭与分割,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发展。校园文化需要城市文化、社会文化和矿冶文化的充实与渗透,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和校园文明创建、大学精神的塑造,激发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图强,赋予他们现代观念、先进文化和文明精神。黄石高校对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对接、互动发展应该有全面、系统、长远的考量,应该纳入高校思想教育、文明建设和文化发展的规划之中。要树立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共建意识,努力发挥领导者的导向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员工的服务作用,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城市文化和矿冶文化的渗透与发展。
具体地说,可以在校园内树立有关城市精神、城市历史、矿冶文化等宣传横幅、标语等,建立与矿冶文化相关纪念物;在教室里张贴矿冶文化宣传画,校园宣传橱窗中展示城市历史、矿冶文化、人文旅游等。可以建立包含矿冶精神、矿冶人物、矿冶环境、矿冶内容等矿冶文化组成的网站,在校园文化宣传阵地建设中突出矿冶文化的特点。同时充分利用黄石特色和个性的矿冶历史文化积淀和景观,结合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师生员工撷矿冶文化之源、采城市文明之果,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内容的矿冶文化主题活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对接矿冶文化建设的协同发展。让大学生走进城市、走向社会、走入矿冶,在矿韵十足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增长创造才能,激发创新意识、创新精神[4](p1-3)[5](p6-8)。
(四)以课程文化建设为抓手,把高校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方针。因此,通过调整和更新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尽可能实现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与本地城市文化、矿冶文化和社会文化的有效对接,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理论依据。把大学精神和城市文化的教育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把本地矿冶企业作为校外实训基地,实现校园环境融合矿冶文化,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重要。除了在课程建设中纳入矿冶文化的内容外,还可以将学生课外文化活动与矿冶文化活动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将矿冶文化融合渗透在学校的报告会,经常举办矿冶文化专题报告会,更好地实现与矿冶文化的互动与对接,使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应更多地体现黄石市本土文化的特色。
(五)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加强矿冶文化理论研究。
高校聚集着大批的科研人才和高层次文化水平的人员,他们是研究矿冶文化、传承矿冶精神的主要力量和生力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对接城市文化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归纳,充分发挥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优势,在已经建立校园文化与矿冶文化对接研究基地——矿冶文化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把学校文化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大力资助与矿冶文化研究关联的科研团队,通过资助出版系列文化研究专著、编写系列文化教学教材、发表系列文化研究论文等系列举措,进一步加强矿冶文化理论研究。教师要深入学习、研究和探索矿冶文化的内在精髓,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学习、认识和了解城市历史、社会文化、发展理念、城市愿景。校园文化对接城市文化建设要符合文化发展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切实加强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对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推进黄石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对接与互动健康深入的发展。
黄石矿冶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个良好开端。黄石市借助喜迎建市六十周年、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等多种形式,向世人展示了独一无二的矿冶文化,黄石市两所高校通过“长江中游矿冶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学报专栏的设立、“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学习等全力支持这些文化推介活动。高校与地方借助这些平台加强了矿冶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的联合与渗透,有力地促进了本地区的文化建设和高校人才培养。相信通过政府、社会、高校的积极努力,会进一步促进黄石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之间的互动,更增强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底蕴和特色,并在全省乃至我国城市文化与高校文化的建设中走出一条新路子,提供一个新样板。
[1]张丽萍.文化软实力与黄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2]应建华等.杭州高校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互动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为例[J].杭州研究,2008,(4).
[3]余立国.黄石矿冶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现实启迪[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4]曹庆波.论矿冶文化与黄石城市现代化[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
[5]田鸿喜,等.城市地域文化在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0,(4).
责任编辑郁之行
F127(263)
A
1003-8477(2013)08-0194-04
周秋莲(1970—),女,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副教授。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No.2012Z029)、湖北省高校省级教研项目(No.2012357)、黄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No.2012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