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静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450011)
社会化是“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1〕。青少年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从社会中获取信息、与社会成员分享与交流信息的过程。而随着3G 时代的到来,便捷的网络媒体技术更是通过智能手机渗透到青少年生活中。网络传播所带来的网络生存状态与衍生的网络观念相互依存,共同建构了一种全新的网络生态环境。网友成为青少年生活中重要的社会关系,上网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网游、网购、聊天、织博等已经成为青少年的一种生存状态。
青少年社会化的偏差是指与青少年正常情况应该达到的社会化程度相比较过高或过低,甚至是错误的社会化现象。“90”后和“00”后的一代被称为“数字化”的一代,一方面,网络极大地提升和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打开了他们通往世界的“天窗”;另一方面,因青少年上网引发的网络迷恋、网上犯罪等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之所以选择偏差而没有使用偏离是因为在网络化时代青少年社会化中不仅存在偏离现象而且还存在着错误的社会化现象。
1.过度社会化
1961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斯·郎 首先提出“过度社会化”(over socialization)概念:“人对于其他人的舆论具有压倒一切的敏感性,因而服从由共识中发展起来并通过社会化内化了的规范和体系的支配,因而服从并不被视为一种负担。”过度社会化表现为对社会文化包括文化中的某些消极成分的全盘接受和附随顺从,实质上是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偏差现象,即只承认共性、抹杀个性的社会现象。〔2〕青少年的过度社会化是社会化的进程被不正常地提前,把成年人某些社会化的任务前移到了部分青少年身上。比如网络同居是青少年对婚姻生活的虚拟演练,过早的成人化演练消解了现实生活中对爱情的神圣性、纯洁性和对婚姻的严肃性的认识,目前在当代青年中出现的“闪婚闪离”,视婚姻如儿戏的现象,是这种行为在现实中的表现。
2.低度社会化
低度社会化是指在一定的年龄阶段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社会化过程未达到常人的水平,没有掌握与其年龄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特定年龄段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控制力。一般情况下,在合适的场合做合适的事情,是个体融入群体的最低要求。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情感传输和反应能给青少年以无形的约束和引导,而在网络空间,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心性得到极大解放和唤起,人性中阴暗或自私的层面毫无顾忌地释放出来,年轻没有什么不可以,“麻袋女”、“晕机女”各式各样青少年的“炫富”行为不断挑战人的心理承受底线,更让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穿着校服去开房,做爱视频传网上”〔3〕,这也作为炫耀的资本。目前青少年中出现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等现象是青少年低度社会化的表现。
3.错误的社会化
错误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在其成长过程中,接受了与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的反社会观念,养成恶劣的生活习惯(如流浪、吸毒、淫乱),形成反社会人格,以致同正常的社会生活格格不入,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黑客”犯罪是青少年错误社会化的典型。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技术和冒险个性,侵入他人计算机实施犯罪。除此之外还有网上“约架”、网上征集“枪手”、网络欺负、网络作弊等等。
网络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原有的文化顺序,使两代人的代际关系和代际间社会秩序发生了变化,原来处于边缘化的青少年在新的信息与权力结构中处于有利位置,凭借自身的年龄优势和富有探索冒险精神,取得在网络时代技术层面的领先权,出现了所谓的“新代沟”,导致传统社会化途径在网络生态环境下逐渐弱化。
1.家庭长辈的权威地位受到挑战,控制与影响能力减弱
在网络时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共享性、平等性等特点,使长辈掌握的社会经验和知识技能在飞速发展的网络中显得力不从心,父子间的知识倒挂与青少年在网络社会化中的主动性提高发生矛盾冲突。长辈的权威地位被弱化,话语权受到挑战,控制与影响能力减弱在所难免。你不知道的未必百度不知道,你不说的未必论坛里就没有。
2.青少年先天社会化不足
强制性标准的效力包括积极效力与消极效力两个方面。其中:积极效力又称正向引导力,就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朝着什么方向前行;消极效力也称反向禁止力,是明确规定不应该怎么做,列明禁止人们从事的行为。由于强制性标准在中国等同于技术法规,标准内容常常出现积极效力与消极效力的聚合。如GB 2717—2003标准中,酱油的指标要求4.2感官要求“具有正常酿造酱油的色泽、气味和滋味,无不良气味,不得有酸、苦、涩等异味和霉味,不混浊,无沉淀,无异物,无霉花浮膜”,就是一个典型。一般而言,强制性标准仅仅规定技术要求,而不涉及权利义务和责任。
先天社会化是指在14岁之前青少年受到的社会化影响,在这一时期儿童若有一个安全稳定的成长环境,就为早期社会化奠定良好的基础。现实却是有大量的儿童由于父母受生活所迫外出打工,不得不留在老人身边,成为留守儿童,最亲近的人不在身边,身边又缺乏同伴,情感的饥渴与网络上的情感补偿一拍即合。游戏、聊天成为首选,除了游戏本身的诱惑力之外,主要是在聊天室里青少年可以无拘无束地和任何一个人聊,排遣内心的寂寞,满足情感需求。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并暴露在网上,缺乏家庭过滤,模糊了青少年的是非判断,导致早期社会化的基础被“虚化”。
3.父母教育行为失当
人们常说: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长。父母行为的失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让青少年过早涉入成人世界。比如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资源还不均衡,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还依然突出,父母为了孩子能上好的幼儿园或小学到处托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等等,这些本不应该让孩子知道的事情,有些家长竟然当着孩子的面发牢骚、痛斥社会的黑暗,无形中放大了现实社会的黑暗面,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阴影。二是父母的再社会化程度不够。网络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需要家长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实践证明:父母的语言暴力、冷暴力不但会失去传统社会中的权威地位,还会激化青少年的逆反行为,造成难以预料的结局。三是教育目的过于功利化。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不少父母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过分关注智力的投入,忽视了青少年情商的培养,导致青少年自私任性,迟迟无法进入正常角色。
1.重视知识学习,忽视了对学生的精神培养
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专门机构,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由于我国的教育基础薄弱,教育不公平的现象一直存在。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不仅是家长的目标,而且也是学校的目标,追逐高升学率成为学校教育的主导力量,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教会学生如何掌握解题技巧,如何快速提分成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为了提高升学率和竞争力,青少年在儿童时期是奔波于各种特长班和培优班中,到了中学又埋头于作业题海之中,似乎人生就是考试和升学。青少年一旦在学习之外找到释放的空间,就会用粗俗的言语和怪异的行为表现挣脱成人监督和现实束缚的狂野。
2.信息化时代,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应用不够
青少年平时学业负担较重,压力较大,接触网络的目的就是为了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做出种种出格的行为,这样就给人们传递一种信息,网络是休闲娱乐的工具,对青少年有百害而无一利。面对功能强大、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在认识上把网络定位于休闲娱乐的工具,而网络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正面作用却被忽略了。
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并且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对社会上大多数成员的价值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影响极大。它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主要遵守的社会规范,也是社会检验社会成员是否社会化的主要标准。但由于网络的超容性、自由平等性和便捷性,每一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到网上寻找资源,也都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寻找有利的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缺乏公认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另外,网络中缺乏社会个体内化必要的文化机制。在网络环境中个人被还原为无差别的工具或者符号的象征,人们行为的社会情境意义被淡化,行为与情境的适应性退居次要地位,本该是私密活动现在却变成了公开的,本该规范的用语现在变成火星文等等。
越位是指青少年的生理成长已大大超越了其心理成长。网络为青少年打开了一扇充满诱惑的希望之窗,他们凭借技术的优势快速吸收自认为能增强成人感的信息,由于自制力和判断力较差,催生了青少年的“早熟”,导致成人感增强与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的失衡。
马克思曾经说过:“在任何时候,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4〕青少年对于一切超出他们常规行为的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网游中搏击拼杀的刺激,闯关成功的喜悦,聊天室里不用掩饰、酣畅淋漓的“胡呲”,都比看书写作业痛快,结果就深深迷恋而无法自拔。从心理层面,青少年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自制能力不强,社会经验又不足,所以很难抵挡网络游戏的诱惑和虚拟空间的吸引。
“90”后和“00”后的青少年,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的家庭,网络构成的虚拟社区为青少年广泛交友提供了一个平台,其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和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交往的需求,青少年的伙伴关系有了极大拓展,出现了过去从未谋面,并可跨越一切限制的“键盘伙伴”,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效能感,这种虚拟性的交往由于披上一层神秘面纱,极容易让人上瘾。
网络以其强大的渗透力影响到人们的社会生活,网上生活将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要有效控制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在网络上有效传递正能量,关键还在于教育的创新。
网络传播从多媒体到现在的自媒体,互联网成为新的思想舆论阵地,先进文化、主流文化不去占领,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就会去占领,就会污染青少年社会化的外部环境。第一,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党报党台发展多媒体,提高传播能力,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中国青年网执行总编辑蔺玉红曾呼吁全国有责任感的网络媒体携起手来,成立“中国青少年核心网络文化建设联盟”,共同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而又能够为青少年广泛接受的、便于网络进行传播的那些网络文化,共同把大道理转化成便于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小道理、适合网络传播的活道理。第二,加大吸引互联网高端人才的力度,有效屏蔽有害信息,梳理网络文化规范准则,通过主流媒体的努力,逐渐凝练出公认的网络文化准则和价值观。第三,完善法规,规范网上传播秩序。针对网上低俗之风泛滥、违规违法严重等问题,要完善立法,强化法律实施和政府监督,网络运营企业也要加强自律意识。
学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担负着传授社会生活知识和行为规范、灌输价值观念、培养理想目标等主要职责,是青少年早期社会化的主阵地,是人们后期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知识储备库”。
1.转变教育观念,关注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切实落实素质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我国儒家文化的道德传统和宗教信仰蕴含着丰富而有效的道德教育机制。因此学校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孕育师生的心灵,提高传统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引导力和吸引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青少年价值观教育。
2.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倡导资源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资源型学习是学生借助与各种学习资源的相互作用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模式。它要求学生在查找信息、确定信息、提取信息、处理信息、记录信息、呈现信息与评价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中拥有事先谋划的本领。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型的学习,目的是提高和运用科学知识和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代网络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要想在信息化时代重树权威:一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通过网络课件的制作、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树立科学利用网络的榜样示范作用。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把资源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习得性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的模式。三是要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通过网上交流、贴吧、QQ、飞信等虚拟空间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加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驾驭网络的能力
按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媒介素养包括人们对于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所具备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等6 种能力。对于在网络环境中长大的青少年来说具备这些能力尤为重要。学生通过网络素养的显性课程或隐性课程,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对网络传播信息的反思、批判能力,掌握规避网络传播的消极影响,提高其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的辨别、分析、解读、批判和利用能力,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家庭是个人社会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环境,不仅最基本的初级社会化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而且后来的次级社会化的很多部分也是在家庭中完成的。
随着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三口之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子女对父母有一种天然服从的潜意识,父母要利用这一优势,注重对孩子尊重人、帮助人、先人后己等品格的培养,使他们得到最直接、最现实的道德情操的熏陶,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基础文明,塑造先入为主的人生定势。
家长要积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和孩子一起浏览网站,引导孩子区分健康网站和不良信息网站,介绍不良信息网站的危害,帮助他们选择他们感兴趣同时也健康的网站,做孩子上网的引路者和指导者。与孩子一起开发网络资源,耐心解答孩子的疑问,配合老师布置的有关资源型学习的作业,提高孩子对资源型和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创造性运用网络的意识;父母与子女在共同知识背景的建构中取得“教育的权威”,通过掌握网络技术成为子女上网的引导者而非管制者。通过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消除了“数字鸿沟”,增强教育子女的能力,重新获得在子女面前的“话语权”。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绝不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教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智力,而是对青少年进行人格方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5〕作为信息时代的家长,要尊重孩子,树立现代的亲子观,努力营造和睦宽松的家庭环境,做到自觉、理智、有计划地实施家庭教育,实现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如利用网络构建一个与孩子交流的平台。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很多成长中的困惑希望有人分享和倾诉,家长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环境,变换其传统的身份,更贴近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通过网络交流,给孩子情感上的慰藉和支持,分享孩子的心事,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困惑。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学校教师交流,以便提高沟通效率。
〔1〕郑杭生. 社会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3.〔2〕马和民.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武进新闻网.90 后MM 自爆开房照 穿着校服去开房 床上激吻缠绵激怒网友〔N/OL〕,http://finance.591hx.com/article/2011 -10 -25/0000083807s_1.shtml .2011年10月25日10:47:42.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4.
〔5〕唐佩.虚拟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及教育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