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出版背景下的高校学报编辑的编辑叙事

2013-04-11 15:41
关键词:研究性学报数字化

李 强

(淮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江苏 淮安 223001)

数字化出版背景下的高校学报编辑的编辑叙事

李 强

(淮阴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江苏 淮安 223001)

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今后出版的潮流和方向。高校学报必须立足成绩,面对问题,积极探索和走数字化发展道路。编辑叙事对介绍高校学报可借鉴的成熟的数字化出版经验,鞭策学报编辑个人成长,解决高校数字化出版面临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数字化出版要求高校学报编辑重视编辑叙事,利用编辑叙事为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服务。

数字化出版;高校学报;编辑;编辑叙事

0 引言

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趋势,这将是未来出版发展的方向。我国政府在政策层面上积极支持我国数字化出版,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把数字出版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2011年4月,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和《数字出版“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这些强有力的国家政策支持为我国数字化出版发展提供了保障。另外,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也把数字化出版作为重要的考试内容,以考试的方式促使通过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编辑人员都具有较好的数字化出版技术素养。目前,通过网络获取数字化的新旧文献信息已经成为科研人员收集文献的主要方法之一。高校学报作为加工科研文献的主阵地,只有迎头撞上数字化的浪潮,抓住机遇,积极研究、探索,才能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趋势,才能搭上数字化出版这列快车。

1 我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发展现状

美国的数字化出版发展迅速,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就,而且能够不断创新盈利模式,它在整个出版行业的经济收益也令人震惊[1],美国的数字化出版已经成走发展数字化出版道路的先行者和他人学习的榜样。

1.1 我国学报数字化出版的成就

我国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出版已经跨越电子出版,基本走上了网络出版道路,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实现了电子化办公,即作者在线投稿、在线查阅审稿情况,专家在线审稿,编辑在线加工稿件。二是内容生产数字化。很多高校学报通过加入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等期刊网站,利用网络传播的优势,弥补纸质期刊在时效性方面的不足,但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三是在线优先出版。有不少大学学报已经通过与中国知网合作,实现了优先数字化出版,即先把已经编辑完成的稿件通过中国知网在线出版(标明“优先出版”),然后再以传统印刷出版方式跟进。这种方式大大提高了文献的时效性,为研究人员关注最新研究成果与研究动态创造了条件。

1.2 我国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高校学报在数字化出版上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和作了不少大胆的尝试,但是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是还停留在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多数学报目前只是加入了中国知网等大型数据库,纸质版的内容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传播。不少编辑人员数字化出版意识滞后,在数字化大潮面前并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而是观望不前,或者依然我故,日常工作仍然采用传统的采编和印制方式。二是学报数字化出版还没有可以遵循的统一的标准规范。统一的标准规范是行业有序发展的保证,没有统一的规范就意味着无序的发展。目前的学报基本是各自为政,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也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不利于读者阅读和查询,信息资源也不能被充分有效地利用。三是版权保护观念淡薄,版权法规不完善,盈利模式没有建立。数字化出版的前提是首先要获得网络出版权,版权保护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数字化版权保护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法律法规可以借鉴,这给学报数字化出版增加了难度。高校学报首要的是社会效益,但是经济效益也不是不能创造,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经拥有了较为成熟的盈利模式,实现了高创收。国内学报的经济收益仅仅是知网、万方数据库等网站微薄的打工报酬。四是复合型人才短缺。高校学报的学术性要求带领学报走数字化发展道路的只能是既懂学术理论又懂数字出版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现实情况是学报在数字化发展上既没有得到学校的资金支持,也缺乏办刊的自主权,前者令学报的数字化道路举步维艰,后者制约着学报数字化前进的步伐。另外,还有数字化体制革新跟进,数据格式问题(尤其是对自然科学版学报而言,表格、数学公式、化学结构式等数字技术更是瓶颈问题),已经建立的学报网站缺乏特色、“千网一面”的问题,等等[2]。高校学报要迎头赶上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字化出版步伐,必须尽快解决制约我国学报数字化发展的问题,清除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障碍。

2 编辑叙事

叙事,就是人们把各种已有的经验通过文字、图画、音像等方式告知受众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有助于叙事主体表达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感受,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和认识目标事物的现象以及规律。出版行业的编辑叙事就是编辑自身对自己编辑工作经历的讲述与反思、总结,是研究者对编辑历史梳理之后的文字呈现、对编辑领域中的问题做学术性研究之后的理论成果。编辑叙事有着不可估量社会效益,因为它对出版编辑事业的从业人员有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因而要重视编辑的编辑叙事,并创立条件催生高质量的编辑叙事。

目前编辑叙事按叙事主体主要有以下三类:传记性叙事,反思性叙事,研究性叙事[3]:

1) 传记性叙事是后学通过对在出版编辑史上占有一定分量的个人编辑生涯、优秀出版物的描述,目的在于描绘当事人的编辑活动轨迹、优秀出版物的历史。这类编辑叙事又可以分为自传体编辑叙事和他传体编辑叙事,前者是编辑自己对编辑生涯得失的客观总结与理性考察、反思,是编辑主体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如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开明宗义的申述了他编纂《史记》的目的和指导思想、选材取舍标准,这是后世学者研究他的编辑特色、评价他在编辑学史上的地位、成就与贡献的依据。

2) 反思性叙事是编辑把个人编辑生活经历做细致剖析。这种反思是一名出版编辑工作者不断砥砺自己的良好方式,也是编辑促使自己不断进步的阶梯。编辑早有“无学问”“杂家”“为他人做嫁衣裳”等评论,虽让人沮丧,但一定程度上也说出了出版编辑行业编辑的尴尬身份,但是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行为却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他们加工后的文化产品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文化传承知识普及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编辑是一门基于实践的科学,经验不等于编辑出版的客观规律,编辑应当甘于坐冷板凳,立足职业自身,不断钻研业务,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积极吸纳知识,充实自己,不断提高自己,最终把所思所得内化为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为出版编辑事业提供强大的动力。

3) 研究性叙事是研究人员对编辑行业中的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技术革新带来的行业转型与发展方向等问题的研究与探索,通过集体讨论、辩论,最终探索出解决方法的行为。编辑个体每天都在进行着编辑活动,但他们永远都是具有特殊性的编辑活动个案,不具有普遍性,因而也不具有理论性或者实践性。这种现实呼唤研究性叙事,即通过编辑自身和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性研究介入,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出版编辑事业中的优秀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技术革新带来的变革进行研究与梳理、分析与整合,最终上升为具有理论性或实践性的科研成果——论文,它本质上是具有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的学术行为,乃是出版编辑行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3 数字化背景下编辑叙事的意义

回顾编辑出版的历史,每一次印刷技术的飞跃都影响着编辑出版的发展方向。数字化出版技术将带动出版业进入“光与电”的时代,成千上万的人将加入数字化出版的队伍,读者的阅读也不再局限于纸质载体,而是可以因自己所需而自由选择[4]。在这个崭新的历史变革关头,编辑叙事同样会发挥它独特的历史作用,高校学报编辑有必要积极使用编辑叙事,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解决高校学报数字化道路上的问题。

1) 介绍高校学报可借鉴的成熟的数字化出版经验。高校学报面临的数字化出版是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革,怎样走上一条适合自身特性的数字化道路和走怎样的数字化发展道路是每个学报从业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传记性编辑叙事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在数字化出版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们的数字化期刊办刊思路、方法、取得的成绩一定有我们学报编辑从业人员可以借鉴的现成的东西。但是言语障碍是众多从业人员的一个拦路虎,必须组织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外语水平的人员通过访问、实地调研、翻译国外现有的专著等传记性编辑叙事形式向国内高校学报工作人员介绍国外的数字化发展成就、发展经验与发展动态。具体形式则可以是有成就的个人、已经很成功的数字化出版模式、已经很成熟的单个科技期刊的成长历史。例如胡泳与范海燕翻译的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就是很好的例子,它已经成为了解数字化的入门资料。又如OA出版模式下的OA期刊等,都是学报编辑亟需学习的对象。

2) 鞭策学报编辑个人进步。数字化出版技术为学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学报编辑要积极转变抱残守缺、观望等消极的观念,以开阔的视野积极关注数字化出版技术,强化自己数字化出版意识。当然,任何形式的出版活动,都离不开高素质和高能力的编辑的运作。数字化出版技术要求编辑必须是复合型人才,以往的纸质学报编辑不但要能驾驭数字化编辑工作,还要熟悉和掌握数字化排版软件、文献上网共享、采编平台管理、数据安全技术、文件格式等职业能力。这些复合型的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学报编辑人员加强自身学习,日积月累的积淀,最终内化为职业素质。在这一过程中,艰辛是难免的,自己的进步也只能编辑自己考察,这就需要编辑的反思性叙事,编辑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个人博客、QQ空间日志、微博等表达自己的反思,并与同行交流、探讨,最终努力使自己成为合格的复合型的数字化编辑人才。

3) 解决高校数字化出版面临的问题。纵观出版编辑史上历次出版技术的变革,研究性叙事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雕版印刷术和之后的活字印刷术诞生以来,得到了我国古代有识之士(徐铉、冯梦龙、熊大木、余象斗等)和封建王朝统治者(赵光义、朱棣等)的大力支持,最终为我国古代文化普及、知识传承、促进生产、学术交流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徐铉、冯梦龙等人也对出版技术做了研究性的探讨,比较了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各自的优势与弊端,这可以视之为研究性叙事。高校学报目前的数字化出版道路困难重重,如何跨越数字化出版处在初级阶段问题、数字化出版统一标准规范、发展道路的探索、盈利模式的创建、版权保护、网站建设、技术难题、如何获得高校的支持等问题的解决均离不开研究性编辑叙事。据笔者利用知网、万方数据库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公开探讨学报数字化出版的专业文章已经有九十多篇,探讨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学位论文一百六十余篇。置身数字化出版浪头的还在观望的学报编辑人员还必须借助研究性编辑叙事,对学报数字化出版做更多的探讨和研究,以便彻底解决制约学报数字化发展的所有问题。

总之,在数字化出版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高校学报编辑不能置身事外,只有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在出版事业变革中生存下来,才能继续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为社会文化建设服务。而传记性、反思性、研究性编辑叙事则是简单有效的方式。

[1] 钱元元.美国数字化出版的启示[J].编辑学刊,2008(3):77.

[2] 木星.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现状、内忧、外患与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91-93.

[3] 李维.编辑叙事的意义与价值[J].编辑学刊,2007(6):67-69.

[4] 张静,王兆鹏.北宋文人对新旧传播方式的态度与选择:兼与当代数字化出版浪潮比较[J].中州学刊,2010(6):202.

2013-09-09

李强(1983-),男,陕西延长人,编辑,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出版编辑研究。

G23

A

1671-6876(2013)04-0374-03

[责任编辑孙义清]

猜你喜欢
研究性学报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致敬学报40年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