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

2013-04-11 15:30郭太铭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3期
关键词:人格建构道德

郭太铭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

郭太铭

(山东女子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当前,培育和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而和谐社会的推进与发展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提供了环境支撑,二者紧密相连。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建构面临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带来道德人格弱化、社会道德滑坡事件频发冲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底线等挑战。应培养大学生正确处理与他人、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能力,做到关爱他人、心系社会、呵护自然,使他们达到具备“大道德”的境界。

和谐社会;道德人格;大道德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概念,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转型期各项建设顺利进行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人以及人的活动,人是实现和谐社会的主体。在和谐理念践行的维度中,道德作为指导和影响人的行为的重要法则,理所当然地成为和谐社会推进的重要基础。因此,完善主体的道德人格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大学生群体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其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推进,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因此,在和谐的理念下,创新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创设良好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环境,创造合理的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路径,将对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起到根本性作用。

一、和谐社会与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关系

人格,意为作为主体的人所遵从的标准、规则。“‘人格’就是本质属性为社会性的人,遵循一定社会行为准则规范要求,而表现出来的‘不逾矩’的存在状态”[1]。道德人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人格”,是对“人格”的道德规定,它体现的是人格中的道德内涵,表现了作为行为主体的人在处理或面对他人、社会、自然时的一种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指大学生个体在一定社会规范与实践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它是大学生作为道德人的道德属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集中表现。当前,和谐理念成为发展中国特色会主义的重要价值取向之一,因而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也要体现和谐社会的理念和价值标准。

(一)培育和完善大学生道德人格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和谐社会的实现与推进,需要有一定德性自觉的人来完成。当道德内化于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的自身,与人的性格、气质、能力以及社会人所承担的权利与义务相结合在一起,并外化于实践活动,形成个人做人的价值、尊严和品格即形成道德人格时,其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将对人的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2],可见,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它的推行主要依靠道德自律来完成。如果主体缺乏道德自律,缺乏最基本的对社会规则的尊重,道德人格不健全,就会破坏社会建设,导致矛盾丛生,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需要不断加强社会成员个体道德人格的建构。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说,“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注重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育,不仅关系到青年能否成为发挥正能量的因子,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得失与成败。

(二)和谐社会推进与发展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提供了环境支撑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状态。和谐社会的推进和发展,正是要求作为主体的人在不断提高包括道德素质在内的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更好地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使其呈现出良好有序的状态。在道德素质的提升中,道德人格的完善是提高个体道德素质的关键。“一个充满宽容、谦让、公正、彼此信任、充满合作精神的和谐社会,为大学生成长为具有宽容、创新、合作精神的现代公民营造了最佳的环境支撑,是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塑造取之不尽的思想动力之源。”[3]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有利于为自己的道德人格建构汲取积极健康的理念,使之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促进自己道德人格的完善。

二、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道德人格构建面临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状况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负面因素对大学生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大学生中出现了诚信意识淡薄、社会公德心缺失、学习态度功利化和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以及漠视他人生命而走向犯罪的现象。当前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建构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转型,导致道德人格弱化现象产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原有的道德规范的不适应与新道德规范未形成之间,出现了道德“空场”现象。市场经济一方面培养和发展了人的主体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使得个体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多元化,也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传统道德人格的负面因素也随之凸显,形成不同道德文化价值的激烈冲突,致使人们在道德选择上出现困惑。这些负面的因素在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建构过程中,或多或少地带来一些不利影响,致使许多大学生在道德价值选择面前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做出一些错误的选择。市场经济自身的盲目性、自发性以及利益等价交换等原则观念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入人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大学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超越了集体主义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加重,失去了对他人尊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从而导致他们缺乏社会正义感、人际关系紧张、难以融入社会。

(二)社会道德滑坡事件频发,直接冲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底线

当前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事不关已,高高挂起”,是很多人奉行的行为准则,以致“道德滑坡”事件频频在社会上发生。大学生正处于个人成长期,道德品质、道德情操还处于塑造阶段,加之他们对一些社会现象鉴别、判断能力不够,缺乏理性反思,因此,当受到外界一些复杂事例的影响时,他们往往不是积极思考如何避免消极影响,更多的是被动接受不良社会现象的结果,有时甚至认为这些“结果”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在这些不良结果的猛烈冲击下,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底线也处在了崩溃的边缘,产生了对人、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导致道德选择上的困惑,产生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甚至造成道德人格的分裂。

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国民素质和道德力量的提高,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一批批专业能力强、可以为社会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知道怎样做人、应该做怎样的人和怎样成为这样的人。在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的今天,如何在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构筑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和谐社会视角下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路径

(一)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有对他人的尊重之心

他人是个体生命的“镜像”,关爱他人是在一种特殊的意义上关爱个体生命本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但引发人产生这种感情的,主要是源自个人的道德情感。中国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儒家主张“仁者爱人”。从这个角度说,关爱他人,自己首先应是一个“仁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是个体道德人格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个人不能脱离他人而存在,“一个人只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参照他周围的那些人的情况下,自我是无法得到描述的”。[4]这就是说,个人只有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不断的彰显,自己也才能得到不断的发展。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相互尊重是一个最基本、最首要的原则,没有彼此的尊重,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尊重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没有人格的独立平等,也就没有尊重可言。尊重别人,就是要尊重对方的人格,维护其作为主体人格的尊严。在当代大学生中,以个体、自我为中心,漠视他人的存在,都不利于处理好人际关系。缺乏对他人起码的尊重,也会造成自己人格的畸形发展和道德人格的分裂。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认真汲取人与人和谐相处这一理念,对他人要有尊重、关爱之心,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二)在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要有对社会的责任之心

马克思曾指出,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人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人的本质是什么?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因此,人们所处的社会关系也就决定了道德人格的本质。道德人格不能脱离社会关系而存在,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成和发展的。文化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我国的道德文化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于个人为基本的价值旨归,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的考量上,社会性要远远重于个体性。这使得在我国传统道德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道德人格,其价值取向明显地凝聚着社会趋向性的特点,社会责任感成为道德人格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成为道德人格的内容核心。

道德人格的这些社会性特征,要求在和谐社会理念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一定要根植于和谐社会这块土壤之中。落实到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具体理念和实践中,就要求大学生要有“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处理问题时从社会大局出发,认识到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很好地将个人融入社会之中,对社会秉持责任意识,避免为取得个人利益而伤害社会集体利益。

(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要有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大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地球是人类共有的家园,人是自然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世界万物具有同源性。人类在其生存和延续的过程中,离不开自然界对人类提供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但随着人类自身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也不断加强,人类逐渐以自然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自然界面前,对自然“掠夺式、破坏式”的开发利用,使自然界失去了它昔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尊严。对此,恩格斯曾公开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6]由于人类的不理智,对自然的肆意破坏,生态危机威胁人类的生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这不仅是人类思想的一个重大转变,同时也是人类思想进步的一个重大标志。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在道德人格的构建过程中,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尊重之心,承认自然界的价值与权利,呵护自然,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使自然与人长久地融于一体,真正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道德人格中不仅会融汇进“美”的因素,同时,也会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呈现于世人面前。

和谐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构建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个体与他人、社会、自然“相遇”,作出合乎“和谐”的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时,实际上所体现出来的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取向中的道德生命态度,体现出的是关爱他人,把他人当做“人”;心系社会,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呵护自然,对自然有敬畏心的“大道德”的深广意蕴。这个过程,必将为大学生将来更好地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融为一体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1]刘颖.关于“道德人格”问题的若干思考[J].理论月刊,2010,(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3]张春秀,张锦智.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不良倾向及应对路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3).

[4]查尔斯·泰勒著,韩震等译.自我的根源:现代认同的形成[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9.

(责任编辑:闫丽君)

G641

A

1008—6153(2013)03—0128—03

2013-04-03

郭太铭(1971-),男,山东临朐人,山东女子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人格建构道德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建构游戏玩不够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