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晶的包融唱法初探

2013-04-11 15:19陈云燕
宿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假声泛音通俗

陈云燕

淮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1 谭晶包融唱法的形成

“妹在家里头,我心跟着哥走。

我这辈子的泪蛋蛋只为哥哥流。

拆散了炕头头,拆不散骨肉。

寻不到盼头头,哥就不撒手。

走西口走到哪里是个头,

走西口不知命里有没有。

走西口人憔悴了心没瘦,

走西口流着眼泪放歌喉……”

这是谭晶演唱的电视剧《走西口》的片尾曲《跟你走》。她唱得力度、宽度平稳,真声声质扎实圆润,这是原生态唱法的特色;声线精致细腻,并具有明亮的银铃音色,并且高音集中,位置高,声音位置始终保持在前口腔,整个演唱给人一种自然清澈之感,这是小嗓民歌唱法的特色;《跟你走》的声音哀婉凄清,渐弱、渐强的力度变化控制得很有规律,跟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连贯音的共鸣圆润悦耳,滑音灵巧美妙,持续音稳定而有序,听起来非常舒服,穿透力很强,声区统一且转换无痕迹,这是美声唱法的特色;传情达意的口语化,歌唱多用咽喉腔和口腔,接近日常生活中说话的自然发声,这是通俗唱法的特色[1]。此曲是谭晶自成一体的歌唱特色的代表,其演唱包融了各种唱法的特点,被称为“谭氏包融唱法”。

谭晶是中国音乐学院的本科毕业生、解放军艺术学院通俗唱法硕士研究生、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研究生、总政歌舞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她出生于音乐之家,父母都是唱民歌的歌手。谭晶从小耳濡目染,吸吮着民族唱法的乳汁,又在中国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了民族唱法,练就了扎实的发声技术技能。谭晶酷爱流行歌曲,喜欢用通俗唱法来唱民族歌曲,她有着极好的声乐功底,能在美声、民族(原生态与小嗓民歌)、通俗三种唱法之间自由转换,将民族唱法与流行唱法相互结合,传统风格与现代风格互相交织,形成了气派宏大、简洁明快、浩然澎湃的主流演唱风格,在歌坛独树一帜,真正是“帅字旗飘入云,斗大的‘谭’字震乾坤”。她演唱时情感充分投入,音色丰富多彩,音质纯净、清澈如银铃,音量宏大响遏行云,能够轻而易举地穿越强大的交响乐团伴奏的声浪,极富艺术表现力与感染力,被誉为“天籁之音”。

2 谭晶包融唱法与三种唱法的关系

对于歌唱方法的分类,我国与欧美国家不同,他们分类按曲调种类划分为古典、爵士、轻音乐、摇滚、蓝调、电音等。我国按演唱方法分类,主要分为民族、美声、通俗(流行)三类,在民族唱法中包括原生态唱法和小嗓民歌唱法[2]。谭晶提取了三种唱法中有利于自身声音塑造的因素,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她的唱法融几种唱法之长,恰当地处理了它们之间在发声演唱时的关系,从不同唱法中汲取有益自己声音特点的营养,形成了独特的演唱风格。

2.1 与民族唱法的关系

民族唱法强调腰腹肌的支撑力量,要求脖子、肩部放松,下腭放松,颌骨张开,舌头平放,笑肌提起等。与美声唱法不同的是,民族唱法要求发音位置靠前,语言清晰,演唱时强调声情并茂、以情带声。民族唱法的呼吸方法跟戏曲唱法一样,要求气沉丹田。为了取得良好的共鸣音,要求紧抓额窦、眉心,使声音集中,更多地使用口咽腔与头腔的共鸣。小嗓民歌唱法声线细腻、水润,不强调力度和宽度,无论真假声均有迫近之感,具有明亮的金属色泽,成音位置在前口腔。原生态唱法具有平稳的力度和宽度,是扎实迫近的真声声质,声线较为粗犷、干涩,无金属色泽,成音位置在前口腔。谭晶的演唱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民族唱法的发声技巧,她演唱的歌曲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听出民族声乐的诸多元素,无论是辽阔宽广、极具地方风格韵味的《在那东山顶上》,还是婉转优美、丝丝入扣的《妻子》,都随处可见民族声乐的影子。这既与她早年在音乐学院的学习有关,也符合她自身的音色音质特点。也正是由于谭晶歌唱中民族唱法技术的得体运用,使得她的演唱在显示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兼具了民族唱法亲切、自然、明亮、细腻的特点。

2.2 与美声唱法的关系

美声唱法要求歌唱发声自然,有适当的共鸣和圆润的连贯音,滑音灵巧美妙,持续音稳定而有序,听起来非常舒服,穿透力很强,声区统一且转换无痕迹;渐弱、渐强的力度变化,跟随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演唱时,旋律声音宏亮,音色美妙清纯,圆润悦耳,灵活巧妙,华丽锦绣,光彩夺目,音高准确,歌声能够穿透强大的乐团伴奏的声浪。此唱法真假声混合,各个共鸣腔体共同作用,又称为传统混声唱法,成音位置靠后。谭晶的唱法从音响效果上乍听起来与美声唱法关系不大,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其演唱时声区的有效统一、高音时的喉头位置以及真假声的巧妙转换,都显示了她借鉴美声唱法演唱技巧的特点。

2.3 与通俗唱法的关系

通俗唱法最大的特点是审美标准只在传情达意上,要求采用大众语言,表达平民情感。通俗唱法要求尽量多用口咽腔,根据歌曲的风格和音高适当搭配胸腔与头腔的共鸣音,比较口语化,接近平时说话的发音。由于电声乐器和音响设备的运用,在听觉上减弱了对通俗唱法在发声共鸣上的要求[3]。谭晶非常喜欢流行音乐,对通俗唱法的演唱方式更是情有独钟。通俗唱法要求接近自然形态,发出质朴无华的本色嗓音,它刻意追求清水出芙蓉般的天然形态,以此区别于其他唱法。通俗唱法中很多独特的发声技术和演唱风格被谭晶灵活又巧妙地运用于自己的唱法中。谭晶唱法的最大特点就是将通俗唱法风格各异的非主流发声因素引入民族唱法的主流因素中,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她“民族中的通俗,通俗中的民族”的独特唱法。

谭晶的包容唱法把民族唱法的亲切明亮、美声唱法的厚重磅礴以及通俗唱法的自然质朴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美声唱法中学习扎实的发声技术,从民族唱法中继承优良的演唱传统,又从通俗唱法中汲取了丰富的演唱风格特色,从而形成了技术过硬、唱法独特的演唱风格。

3 谭晶包融唱法的独特风格

声乐演唱的包融现象是指同一位歌唱家驾驭不同的演唱方法处理一些声乐作品,使得歌声同时或者相继表现出不同的风采和特色,如谭晶的《跟你走》所获得的“美声、民族、通俗三合一”的声乐效应。谭晶的唱法打破了按唱法分类的成规,是美声、民族(原生态与小嗓)、流行三家的融合,她演唱的140余首歌曲都给人以视听的新颖美感。作为民族唱法来说,她比民歌老前辈郭兰英多了些西方歌唱发声元素;比气声唱法的李谷一多了些饱满圆润的音色;比新一代民族唱法歌唱家宋祖英、张也多了些蓝调与流行的风味;就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的结合而言,她又比祖海、汤灿、毛阿敏等歌手多些华贵的雍容感与辉煌的殿堂感。由于升起谭晶这颗光彩夺目的金星,中国歌坛将要翻开新的篇章。

谭晶包融唱法成功的奥秘在于将真假声巧妙分工,从而表现出完美的泛音效果。声乐界大力推行的美声唱法,使得假声虚飘的声质充满演唱的整个过程,假声主导着高音区,低音区也必须掺入假声感觉,才能给人以声区统一的感觉。原生态唱法来自山川田野,农民耕田吆喝牛驴时不会用假声,只能用真声,所以原生态唱法必须以真声主导,主要音量必须由真声承担。这样声带主体振动发出真声,高音区的高频率、大振幅的振动就必须由声带主体承担着,于是声带就要处于一种高强度的绷紧状态,否则,不能维持这种高负荷振动,其结果使得声带变得笨拙僵硬,失去弹性变化,造成流失频率段的缺憾[4]。因此,原生态唱法有气势但不精致。谭晶用声带主体的振动,发出富于弹性的圆润宽厚的真声,于是具备了宽广的频率段。为了实现完美的泛音效果,声带主体必须做均匀地弹性振动。声带边缘轻薄灵巧,假声由声带边缘振动发出,虽然泛音贫乏,但是假声容易实现高振幅。谭晶深刻地认识到泛音的实质,她潜心研究分析,学会了将真假声巧妙分工,让真假声各展其能、各显神通。真声主导着低音区,假声承担高音区的主要音量。声带边缘的假声发声部位承担着大振幅的振动,而声带主体仅仅保持一种小振幅、高频率的振动。于是,声带主体的负担大大减轻了。在其低负荷状态下,始终能够保持着灵活巧妙、顺畅均匀的弹性变化,使得真声泛音效果保持完美无缺[5]。例如,谭晶为电视剧《乔家大院》配唱的主题曲《远情》中“转眼间鬓已成霜”和“留住一梦相伴日月长”两句里,就是运用了真假声转换的方法。既然真声音量小于假声,为何谭晶在演唱过程中始终是扎实、迫近的真声声质?假声泛音贫乏,而真声具备有宽广的频率段,真声泛音经过腔体共鸣得到放大后,足以盖过假声泛音音效。并且,在由一个音高跨上另一音高时,谭晶让声带充分发挥弹性振动优势,成倍地拓宽了频率段。因此,越到高音区,频率段越宽广,声音反而越扎实、越细腻,演唱时愈发游刃自如、毫不费力。

3 结束语

总之,谭晶的包融唱法是在深入掌握泛音实质的基础上,将真声与假声巧妙分工,让真声与假声各显特长。真声主导着低音区,音高逐渐上升时再逐渐掺入假声。但是,不管掺入多少比例的假声,始终是扎实迫近的真声声质呈现于演唱过程的表面。由此,真声泛音效果完美地出现在各个音区,尤其是高音区。谭晶将各种不同唱法的独有特征融为一体,在表现层面上呈现出力度、宽度平稳,真声声质扎实,声线精致细腻,带有明亮的金属色泽音效的特点。这些特点的集合呈现,其实就是在呼吸顺畅均匀,声带主体弹性振动协和有序的前提下所实现的完美的真声泛音效果——这就是谭氏包融唱法成功的奥秘。

参考文献:

[1]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68-85

[2]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289-318

[3]刘天礼.通俗唱法要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8:22-26

[4]张鹿憔.声乐入门[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7:45-52

[5]李维渤.西洋声乐发展概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9:301-322

猜你喜欢
假声泛音通俗
Sumo Wrestling
谈声乐“真声”与“假声”演唱技巧
假声在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的应用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假声的有效利用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笛子“泛音”技巧的表现意义及演奏要点
谈二胡泛音演奏技巧
假声男高音的鉴别与训练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