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反思的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2013-04-11 12:50
关键词:教育教师教学

曲 铁 华

(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长春130024)

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教师知识主要有三种:一是解决“教什么”的学科知识,即本体性知识;二是解决“如何教”的教学法知识,即条件性知识;三是渗透在教师实际的教育教学情境和行动中的内隐知识,即实践性知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以缄默知识为主,教师缄默知识的挖掘和利用,是教师个人成长、教师群体发展的关键。反思,指行为主体立足于自我以外的批判的考察自己的行为及其情景的能力。对教师而言,自我反思是其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出发,将教师自我反思的意义指向教师的缄默知识,探讨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实践模式。

一 教师缄默知识的内涵

缄默知识一词来源于英语的“tacit knowledge”(亦被称为隐性知识),其有多种译法:一是相对于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而言的,译为“内隐知识”,即是说对这种知识的觉知不是外显的而是内隐的;二是相对于可以用言语表述的知识而言的,译为“不可言明的知识”,即不能用言语来描述;三是相对于可以明确传授的知识而言的,译为“意会知识”,即这种知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四是相对于通过正式学习而获得的知识而言的,译为“默会知识”,即这种知识无法与人分享,只能由自己默默体会。

缄默知识论是当代西方哲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由英国著名哲学家波兰尼于他的著作《人的研究》中首次明确提出,并在后来的著作如《个人知识》、《缄默的维度》等书中,深刻论述了缄默知识在科学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波兰尼认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人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2]12波兰尼指出缄默知识是我们知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科学活动中,它都与显性知识一样普遍存在,而且从数量上说缄默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多,诸如技能、方法、能力、态度、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缄默知识。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你认识的这张脸,而你是如何认出的却说不清楚。非常明显,在这里起作用的是一种难以说清楚的东西,我们有时就会认为是在“凭感觉”。其实,“感觉”是一种经验性的东西,而我们无法用语言对这种经验性的东西进行清晰地描述,但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在起作用。

波兰尼进一步分析了缄默知识的特征:第一,它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进行逻辑说明;第二,它不能以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第三,它不能加以“批判性反思”。显性知识是人们通过明确的“推理”过程获得的,所以也能够通过理性而加以反思与批判;但缄默知识则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因此是不能够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的[3]。虽然如此,但它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知识类型,是人们获得显性知识的“向导”。

哈耶克在《感觉的秩序》一书中对缄默知识也进行了研究。他将缄默知识界定为“未阐明的知识”。在哈耶克看来,可阐明的知识只是占总体知识的很小部分,而其余大部分知识可以说都是缄默知识。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缄默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它在知识创新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知识创新的实质是人们以缄默知识为动力,不断地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的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和个人经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人的信念、世界观、价值体系和个人经验等是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多数被无意识地纳入行为,很难用文字或语言陈述,甚至连持有者自己都没有意识,处于潜意识的状态[4]。

简言之,缄默知识是不能够以语言的方式进行传递和陈述的知识,是一种个人化的知识,也可称其为实践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缄默知识具有理论上的优先性,它影响着显性知识的获得,对它的存在不管你是否意识到,它总是存在着,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这些知识的存在,教师知识体系的研究将是不完整的。正如斯腾伯格所指出的:“缄默知识既能成为一种提高行为效率的资源,也能成为导致行为效率低下甚至是失败的根源。缄默知识的功效取决于人们对它们的接受及有效使用。”[5]263从一定意义上而言,若没有对缄默知识及其作用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那就不可能完整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而如果没有对教师日常教育与教学行为的完整和深刻理解,也就不可能重构教师与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在知识基础和信念,也就不可能真正地重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6]247。可以说,缄默知识构成了人们广泛意义上的认识和实践行为的基础,在教育活动中,人们只有以这种“潜在的知识”为基础,才能真切地意识到自己的“理智力量”。缄默知识理论为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教师知识提供了一个平台,只有厘清对教师缄默知识的正确认识,才能够引起人们对教师知识内涵的全面理解,从而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自我反思与教师的缄默知识

关于反思概念的界定,在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均有论述。在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反思”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观念来源的途径是“感觉”和“反省”。“感觉”是外界事物作用于感官时,人的心灵所产生的观念;“反省”是获得观念的心灵的反观自照,在这一过程中,心灵获得不同于感官得来的观念的观念。由此可见,洛克把反思看作是人类经验的内部来源,是人们自觉地把心理活动的过程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思维的思维[7]53。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认为反思的知识是对于观念的观念,反思是认识真理的比较高级的方式。观念本身是认识的结果,是理性认识的对象。霍尔巴特认为反思来源于审查自己内部的内感觉。康德所认为的反思构成了表象或概念在连接中归属于何种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黑格尔认为,反思是一个把握绝对精神发展的辩证概念,它可以从联系中把握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的本质。人们借助于反思把感性知觉中的内容加以改造,就能够使对象的真实本性呈现于主体意识的面前。因而,反思就是对于思维的一种反省和探查。杜威将反思定义为积极、持续和仔细地对任何信念或者被认为理应是这一信念的知识基础,以及由这一信念所推导出的结论进行考察[8]6。反思是问题解决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法国现象学家杜夫海纳将审美经验的过程列为呈现、再现和反思三个阶段,将反思看作是审美的一个高级的阶段。法国解释学美学家利科尔也将反思看作是理解语言符号与自我理解之间的重要环节,希望通过反思来沟通语言与存在,并认为只有通过对象和行为、象征和符号的理解和阐释,反思才能达到本真的自我。可以说反思是理论清场和自审的重要品质[9]。社会学认为,反思表示作为具有资格能力的主体的一种“自我关注”、“自我评价”和“自我批判”。

对于教师而言,反思是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过程作为思考的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分析,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其更具合理性的过程。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进而检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促进其对自己的专业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反思不仅是个人的思想需要,而且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精神产品的再生产。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反思的特征具有实践性、反观性、反省性、自我性、过程性和研究性。教师反思的层次主要有三种:技术性反思、解释性反思和批判性反思。反思的形式主要有“在行动中反思”与“对行动反思”,以及前瞻性反思、即时性反思与回溯性反思。

教师缄默知识是“个人实践知识”,而教师的个人实践知识具有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的特点,它深置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体现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是一种体现教师个人特征和实践智慧的知识。它是教师体验教育世界,建构教育意义的结果,它的形成主要靠“经验”与“实践”。它既不同于理论之知,也有别于技术之知,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它不可学不可教,而完全内在于人自身的理性反思判断力[10]9。缄默知识的形成有赖于一定的实践情境的支持和个人反思,它不可能从他人那里传递给教师,只能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和反思,它与教师的个人经验、性格、价值观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积累和创造的结果。正如许多依赖于知识和技能的人类活动,都包含着默契或直觉的综合因素一样,教育的感知力部分来自于某种无言的直觉的知识,教师可以从个人经历或通过见习某个更有经验的教师获得这种知识[11]273。

可见,教师应是一个反思者。教师反思的作用在于:首先,它能帮助教师从压抑性的行为中解放出来;第二,它允许教师以一种目的明确、深思熟虑的方式去行动;第三,它把教师辨明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即反思性实践是教师改进其教学实践,凭借个人自身不断努力,成为更优秀、更熟练、更有思想的专业人员的一个工具[12]34。由此可见,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让缄默知识“言说”是一个将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反思性对话着眼于挑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通过在对话中不断叩问教育教学事件,去发掘教育事件背后的个人假设和教育理论。反思性对话是个人隐性知识的明朗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自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能够发展实践知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13]。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主动质疑和检讨自己的知识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三 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实践模式

缄默知识既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那么在一定意义上来看,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应把着重点放在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上。但是,缄默知识并非单纯“技术”层面的操作技能,由于其隐蔽性、缄默性的特点,使得这种知识很难以形式化的方式通过教学直接获得。这就要转变教师教育过多关注外部培训力量的传统做法,重视教师在自我成长中的主体意识。所以,教师教育应该注重个体“经验”的形成和丰富,以提供机会使其体验隐含在教学中的“缄默知识”,并强调“反思”意识与批判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思维与理智保障[14]。下面几种教师自我反思性对话模式,立足于教师真实的教育实践,是教师缄默知识显性化的有效实践模式。

(一)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是一种教师与自己进行对话的方式,是教师对自己教育实践活动以及日常行为的想法的即时记录,包括自我的体会,也包括对某些实践问题的深入分析。反思札记具有针对性、具体性和探究性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反思札记可分为描述性、解释性和评价性札记。描述性札记是教师真实而具体地描述其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所思所想,是教师反思的第一手资料;解释性札记是教师围绕某一“主题”或“事件”所进行的对自己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的审视和分析,它能促使教师反思隐含在事件背后的个人实践知识;评价性札记是教师记录自己的真实感悟,进而反思教育实践,超越个人经验,它能引发教师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所以,教师如果能经常对自己的反思札记进行分析,就能提高自己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

(二)教育自传

教育自传是教师反思实践性知识的重要路径和有效工具。自传,主要是对自己历史的讲述,是通过叙事的方式,分析教师自己在过去生活中的诸多因素对自我发展的影响及其意义。通过自传,教师个人的生活史,特别是受教育史能成为有价值的教育经验,对其经验的反思是通向真理的途径之一。关注教师的个人历史,主要是因为教师通过描述自己的个人生活史,来了解其能力和素质的形成,发现、反思和重塑“自我”,从而促进个体的专业成长。实质上,撰写教育自传的过程就是现实的“我”与历史的“我”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教师以自己的声音说话,而不只是听任研究者对他们的诠释,这样,教师的社会我、个性我以及专业我都能得到更好的诠释和发展[15]。而教师一旦以“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事件,那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观察世界[16]。因此,教师记录个人教育生活史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对自己的教育生活经历进行反思。如怎样的教育行为在何种教育情境下是有效的?这些教育行为是如何产生的,它造成的结果是怎样的?如果在当下,自己是否还会发生类似的教育行为?等等。对这些重要或关键事件的厘清,会帮助教师重新看待现实场景中的自己,进而对自身的教师角色产生新的认识[15]。而当教师反思教育生活中发生的教育事件时,教师的缄默知识常常蕴含于其中,并已经内化为教师的某种教育信念。

(三)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是从文学叙事迁移到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种方法。目前,关于“叙事”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人借鉴了《韦伯第三国际词典》中的解释,“叙事”就是“讲故事”,或类似讲故事之类的事件或行为,用来描述前后连续发生的系列性事件。有学者认为,“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17]。也有学者认为,所谓“叙事”就是叙述故事,陈述人、动物、宇宙空间中生命事物已发生或正发生的事情等[18]。概言之,“叙事”就是讲故事,而故事体现了教师个体对教育事件的理解,从而彰显出教师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换言之,教育叙事是教师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诠释对教育的理解。它表面上以叙述为主,但实际上它是教师在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师而言,个人的教育行为、学生的成长经历和自己的成长经历等都可以成为叙事的内容。对故事的描述与分析能够帮助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理解,生成教育智慧以及增进对教育意义的理解等。教育叙事强调教师与教育经验的直接联系,关注教师当下的现实生活,强调教师个体的生活经验对教师理解和发展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教育叙事的基本特征是其真实性和鲜活性,故事的描述有助于教师将隐含在思想深处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实践智慧,提高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同时,通过其他教师对故事的倾听和解读使个体的实践智慧转化为群体的共享性资源。

(四)教师Blog

Blog是Web Log的缩写,译为“博客”。Blog是一种个性化、共享化、数字化的网络工具。个人可以借助其完成隐性知识的挖掘、过滤、积累和管理,可以自由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思想,可以与群体进行深度的交流。它是网络上简单而方便的叙事和交流平台,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流方式,是一种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利用博客进行知识管理,它的作用体现在知识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等过程中。教师博客是Blog在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教师自己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具有鲜明个性的专题,然后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帖子或文章,它们都是共享的,从而实现了知识的交互性。这样,Blog为网上信息交流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和平等参与的空间。教师通过建立个人的博客,对相关的知识和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将有助于强化教师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增加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在博客上通过叙写个人的教育教学故事、教学困惑、教学心得等各方面的内容,仔细整理平时教学实践的所思所想所悟,记录其教学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和发现,注重挖掘其中零散的隐性知识内容,有利于教师将缄默的教学实践知识显性化。Blog作为教师一种反思的方法具有很大的潜力。

[1]高战荣,曲铁华.缄默知识视域下的英语教师信息素养教育[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2).

[2]M.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tledge & Kegan Paul,1957.

[3]石中英.缄默知识与师范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3).

[4]吴晓义.国外缄默知识研究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5,(9).

[5]Sternberg,R.J.,Horvath,J.A.,ed..Tacit Knowledge in Professional Practice:Researcher and Practitioner Perspectives[C].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1999.

[6]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7]王春光.反思型教师教育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John Dewey.How We Think[M].Boston,New York,Chicago:D.C.Heath &Co.,1910.

[9]王岳川.布迪厄的文化理论透视(续)[J].教学与研究,1998,(3).

[10]Gadamer.Hermeneutics and Social Science,From Matthew Foster,Gadamer and Practical Philosophy [M].Atlanta,Georgia:Scholar Press,1991.

[1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2]Timothy G.Reagan,Charles W.Case,John W.Brubacher.成为反思型教师[M].沈文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13]申继亮,张彩云.教师反思性对话的实践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6,(4).

[14]冯茁.教师知识与教师的专业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5]谌启标.教师自传研究与专业成长[J].中国教育学刊,2006,(8).

[16]刘良华.改变教师日常生活的“叙事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4).

[17]施铁如.后现代思潮与叙事心理学[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18]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叙事研究[J].中小学管理,2003,(9).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