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基于价值观变迁的视角

2013-04-11 11:44郑文海
河南社会科学 2013年5期
关键词:价值观政治思想

郑文海

(漳州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价值是人类创造与创新的要素集合体,是人类自我发展的本质体现。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由社会存在决定并随社会的变革而变化[1]。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经历了集体主义一元价值观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与整合,再到多元价值观的变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时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变化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表明,“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深入开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一、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大学生价值观变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学生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949—1978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全社会确立和稳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成为当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集体主义价值观一元化居主导地位,摒弃个人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在资金严重匮乏的背景下,集体主义以其较强的精神感召力,形成了以吃苦耐劳、兴国安邦为己任的精神信仰和民族信仰,推进了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这一时期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是:形成适合高等院校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为内容,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高校的思想教育出色完成了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指明并构建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框架基础。

(二)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大学生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1979—21世纪初)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改革开放渐趋深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与摩擦,改革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大学生的价值观比较混乱、比较复杂。这一时期大学生逐步摆脱盲目服从和个人崇拜,由“普遍信仰”走向“自主选择”,探寻自信、自尊、自立、自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同。从1979年到2000年,大学生价值观总体上表现为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与整合。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是: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契合与对接,积极消解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冲突、寻求个体与社会的整合,形成了求实、创新的价值观。

(三)新世纪以来大学生价值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多种价值观念开始相互交融与碰撞。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向。这种多元价值观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物质与精神、集体与个人、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二是中国传统集体价值观,倡导集体主义精神,重视集体利益,忽视个人价值,忽略物质利益和个性需求。三是现代西方价值观,以个人主义为思想基础和立足点,主张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多元价值观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是: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地位进一步提升,其新的发展方向和最佳切入点进一步明晰。

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表明:大学生的价值观嬗变与特定的社会背景、改革进程和社会转型息息相关。大学生价值观随着社会变革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须解决的新问题

新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要求,这就促使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现实,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拓展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高校各方面教育的灵魂,关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多维度拓展研究领域,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拓展,包括拓展思维空间、学习空间和生活空间。积极思考和探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突破以往既定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等教育模式,实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思维、理论、实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提高大学生鉴别真伪、辨明是非的能力。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拓展。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大学生对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下的文化和价值观具有极大的兴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讲坛要向世界多元文化开放,引导大学生应对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帮助大学生在了解过程中比较、鉴别、借鉴和吸收,并增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适应能力。

(二)主导价值观主体性地位的教育和引导问题

在多元价值观的渗透下,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趋于多重化,部分大学生由此陷入价值判断盲区,出现价值选择个体化、价值目标功利化的现象。复杂的大学生群体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在多元价值观背景下,各种价值观互相交融,冲击主导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严重的冲击和排斥。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必须以创新的教育方法,将主导价值观作为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为主线贯穿于全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培育问题

人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各种环境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大的制约和影响力。21世纪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加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开放和复杂。西方敌对势力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优势为诱饵,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重窗口,加紧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生存和发展意识不断增强,但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也在不断滋长。当前,互联网以其快速、便捷的优势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使大学生更便捷地了解海量的信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健康的内容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和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积极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培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探索面向时代、顺应时代、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路径。

三、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

针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创新教育理念,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细化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文化和管理手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细化”的“精”,就是每一项工作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细”就是细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化分解每一项具体工作、细化管理制度的各个落实环节。从大事着眼小处入手,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实现分工细化,形成理想信念教育、心理辅导、生涯规划指导、网络教育等专业化发展方向;实现教育对象细化,深入了解各种类型大学生的不同特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成长规律,细化大学生群体,对不同的群体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实现教育内容的细化,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内容,简化次要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实效性;实现教育责任细化,要明确责任、进程和目标,确保责任到人,执行到位。“化”即内化,就是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项内容都内化为教育队伍的自觉行动。只有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才能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和细的目标,形成发展的合力和动力。

(二)借鉴国际经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传统和特点,为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稳定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美国和韩国十分重视渗透式教育法的运用,美国围绕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各门学科从专业的角度探究国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展中研究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与发展规律。韩国将国民精神教育渗透在所有课程和所有教育活动中,实现精神教育系统化,国民精神教育生活化。在多元价值观交会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既结合中国特色,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既采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正式系统的教导,又借助渗透式教育模式,多渠道、全方位对大学生实施教育和引导,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把理想信念、思想道德的教育融化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提高大学生的鉴别和分析能力,通过心灵的感染和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融入个体的思想意识、情感意志和实际行动当中,使其成为指导个体行动的实践精神和内在素质。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不能通过片面的理论灌输与说教模式来完成,它必须遵循品德内化的规律,建构实践育人模式,以经验、生活、劳动、社区为载体,通过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教育的融合,唤醒主体的内在需要,借助主体自我教育和自我修养来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提高大学生价值观选择和鉴别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选择是一种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文化的撷取或舍弃。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对文化的选择遵循文化选择的规律,使受教育者迅速而有效地领会其中的真谛,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品德。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知识本位回归到行动本位,从工具理性回归到价值理性,从空泛化回归到现实化[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较强的文化价值观统摄力,能引导学生在多元价值观交会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剔除和抵制西方价值观中的消极因素。

(三)遵循教育规律,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遵循教育规律,通过内化和外化,有步骤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影响,培养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发展目标。

一要着力实现教育内容与总体目标相统一。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在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能力教育等六大方面进行全方位培养,锻造优秀人才。

二要实现教育方式的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统一。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价值观和文化模式相渗透,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比较研究,不断吸收和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内容[3]。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应继承和发扬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剔除其糟粕,进行创造性改造和转化。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应具有人类性和世界性的基础性内容,并实现本土化与传统性的继承与发展,为我所用,以我为主。

三要实现教育结构的完整性与层次性相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涉及知、情、意、行四大方面,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吸取,忽略情感、意志的培养和品德行为的践履是严重误区。贯彻知行统一,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是思想道德观念内化为思想品德、真正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目的的关键。

四要实现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与差异化相统一。大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考虑其差异性,做到有的放矢,增强其可接受性。对不同时期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要因时而定;对不同领域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也要具有明显的针对性。

(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作机制,应对全球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一是高校要深入分析、研究和疏导理想信念教育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历史材料为出发点,从自身历史中萃取逻辑,充分利用高校讲坛和信息网络技术,使大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和方法疏导理想信念教育,使理想信念教育在教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对象的多样化背景下,能够及时转换理论视角,准确把握实践方向,正确应对时代呼唤,及时解答现实问题,从而永葆生机和活力。

二是要构建激励机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力与创造力。善用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主体意识。通过激励机制来引导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将大学生价值观导向预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轨道。

三是要构建整合机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与核心价值观导向力。以服务和谐社会为宗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和和谐发展理念。整合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体系,明确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职责,协调配合形成“安全阀”。

四是要构建教育协调和控制机制,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和谐校园。构建协调机制,构筑思想矛盾的安全阀制度,倡导团结互助,建立公正、合法的利益表达机制和协调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教育与管理两种约束互补的控制机制,依靠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等进行软约束教育,依据规章制度进行硬约束。

[1]宗占国.正确评价大学生的价值观念[J].现代教育科学,2004,(5):85—86.

[2]徐丽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5.

[3]石书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新要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19—22.

猜你喜欢
价值观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的价值观
思想与“剑”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