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元代无名氏三国戏杂剧对《三国志》的改编

2013-04-11 10:50徐琰琰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陈寿无名氏杂剧

徐琰琰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论元代无名氏三国戏杂剧对《三国志》的改编

徐琰琰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元杂剧,作为有元一代文学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灿若星河的元代杂剧作家群中,无名氏作为一个特殊的创作群体,近年来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深受魏晋时期志人志怪小说的影响,并直接脱胎于陈寿的《三国志》,其对《三国志》既有继承又有着某种程度的创造和改编。

元代;无名氏;三国戏杂剧;三国志;改编

在元代,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杂剧异常盛行。“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当时的戏剧舞台。这是其他历史题材所不能比拟的。三国戏不仅在元代发挥了独特的艺术作用,还对后世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1](P269)这一时期,关汉卿、高文秀等杂剧名家都竞相创作出了一系列有关三国故事的三国戏杂剧,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于此同时,许多后世无法详细考证的杂剧作家(今学者统称为无名氏)也创作了数量相当丰富的三国戏杂剧。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创作,其创作原型脱胎于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但历经隋唐、宋元等朝代更替,其创作意图、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故事内容的推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以说,他们的杂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陈寿《三国志》的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和改编。

1 “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南开大学宁宗一先生在其著作《元杂剧研究概述》的第二部分——综述部分中的“元杂剧三国戏研究”一章,详细的陈述了近年来学界对于元代三国戏杂剧现存的篇目和原文的研究情况,并在此基础上罗列出了学界对于元代三国戏杂剧现存篇目的一致看法,即共有21种。而除去元曲大家关汉卿、郑光祖以及高文秀的5中作品,元代(包括元明间)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有:《刘玄德醉走黄鹤楼》、《诸葛亮博望烧屯》、《锦云堂美女连环记》、《关云长千里独行》、《两军师隔江斗智》、《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云长单刀劈四寇》、《张冀德大闹杏林庄》、《张翼德单战吕布》、《张翼德三出小沛》、《莽张飞大闹石榴园》、《走凤雏庞掠四郡》、《曹操夜走陈仓道》、《阳平关五马破曹》、《寿亭候怒斩关平》、《周公瑾得志娶小乔》等16种。

正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在《三国志》出版前言中所说“陈寿作为一个亡国之臣,在新朝廷下秉笔编撰货真价实的当代史,确实有其难处:不敢放手直书新王朝的历史真实(论者不满多集中于对曹爽的加诬和对丁冲事迹的回避等等),又不甘心效仿王沈的《魏书》和鱼豢的《魏略》那样媚事司马氏,落笔时的窘困可以想象;当时三国初定,许多史料都未能浮现,所以只能黙受内容不充实,甚至无表无志的巨大遗憾。”[2](P2)因此,无论在当时就有“良史之才”美誉的陈寿怎样客观的去描写和记录魏、蜀、吴三国的历史,都不得不审时度势,在其代表作品《三国志》中表现出以曹魏为正统的思想倾向。

张舜徽先生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说:“陈寿在西晋初年做过官,是当时统治者司马氏的臣下,而司马氏又是三国时曹魏的臣下,直接从曹氏手中取得天下的,所以陈寿叙述三国时史事,对于曹魏顾忌很多,自然不能不有所回护。”[3](P163)

这在其著作《三国志》中对曹魏家族的多采用正面、积极的描写来刻画他们的形象及一生的事迹。如在对曹操的描写中极言其幼年颇有奇才,并在他的行为处事上笼罩上一层神秘、庄重的色彩:“太祖少机警,有权术,而任侠而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乔玄、南阳何禺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徵拜议郎。”[2](P1)

在对曹魏政权的记述中,始终是尊称帝号,尊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且魏志中对曹氏家族历代人物依次称“武帝曹操、文帝曹丕、明帝曹叡、齐王曹芳、高贵乡公曹髦、陈留王曹奂、任城威王曹彰、陈思王曹植、萧怀王曹熊……”等等。而对蜀汉政权则是称谓简单,如称刘备为“先主”刘禅为“后主”,仅此而已。

周予同先生在《中国历史文选》中说:“本书中许多地方都假借所谓‘为尊者讳’的《春秋》笔法,不惜歪曲历史真相,为统治者的‘过恶’迥护。如作者为了讳饰西晋统治者篡夺曹魏帝位的事实,便在书中详细记载了曹操、曹王被进爵封国、赐剑履、加九锡以及汉献帝‘禅位’的诏册等等,好像曹氏代汉,丝毫没有阴谋。这种所谓‘书法’,还表现在两国交兵时,讳败夸胜,以致同一事件在不同纪传的记载中自相矛盾。”[4](P242)学界持相同或相似看法的还有顾颉刚先生等,代表了当今学术界对陈寿《三国志》思想倾向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由于受到作者生平和具体时代背景的限制,无名氏的创作虽不像“元曲四大家”的作品那样易于梳理和研究,但是他们这一时期的作品仍然表现出了明显的“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与陈寿在《三国志》中表现出的以曹魏为正统的政治思想截然相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者,在语言的使用上着意突出对蜀汉政权的推崇,贬抑曹魏政权。《关云长千里独行》中曹操开篇即言:近有刘、关、张无礼,我在圣人跟前保奏过,将他加官赐赏。他今不从某调,弟兄三人私奔,暗出许都,直至徐州,杀了徐州牧车胃,夺了徐州。更待干罢。我今奏过圣人,某亲自为帅,着夏侯惊为先锋,统领十万雄兵,直至徐州,擒拿刘、关、张,走一遭去。今朝一日统戈矛,野草闲花满地愁。拿住三人必杀坏,惩时方表报冤仇。[6](P748)寥寥数语体现了曹操“宁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歹毒心理,刘关张三人看出他的“奸雄”本质,不听他的调遣,他便起了杀心,即“拿住三人必杀坏,惩时方表报冤仇”。且在这篇杂剧之中称曹操为“奸雄”就达5次之多,称其为“曹贼”也有2次之多。而通篇从始至尾对刘备的称呼只有尊称“玄德公”或“刘玄德”。

在杂剧《两军师隔江斗智》中开场即是关键人物周瑜登场,通过主要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在介绍完自己的情况后,以“方今汉世之末,曹操专权,逼的刘、关、张弟兄三人弃樊城而走江夏。”[7](P443)一句话言简意赅,说出了当时曹操专权,三足鼎立,天下三分的局势。借周瑜之口,突出了曹操专权的非正义性,和蜀汉政权与其对峙的正义性。

二者,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主要刻画蜀汉主要人物的正面形象,曹魏政权中的人物则以反面角色出现。以张飞形象为例:《诸葛亮博望烧屯》中,诸葛亮派张飞在许昌路上围堵夏侯惇的残兵败将,活捉夏侯惇,并让他立下军令状,料定他必定放走夏侯惇:“

(张飞领卒子上,云)大小三军,摆开阵势,夏侯惇敢待来也。(夏侯惇领卒子慌上,云)三军跟着我往许昌路上逃命,走、走、走。(张飞云)来者何人? (夏侯惇云)某乃夏侯惊是也。你来者何人?(张飞云)某乃张飞是也。(夏侯惇云)好也。躲了他一日,恰好撞在他怀里。三叔,你是一员名将,你又是个知礼的人,且不要动手动脚的。听侄儿说与三叔,你要与侄儿厮杀.正是赶乏兔儿相似哩。(张飞云)怎生是赶乏兔儿?(夏侯惇云)三叔,你好歹明理也。听侄儿说。我领出十万人马来,与您赵云厮杀,赵云败走。着我赶入博望城。谁想赵云又走了。我占了您粮草城池,浓睡一夜,来日再与你交战。不想被刘封放火,烧了我一半军马。出的城来,被糜竺糜芳簸土扬尘,沙土眯杀了一半军马,有一半小军儿,还在那里擦眼哩。上的博望坡,擂木炮石,又打杀了一半人马。来到潺游陵渡口,被您二哥提闸放水,又淹杀了我一半人马。便好道军行千里,不战而自乏。你如今要拿我去呵,则是赶乏兔儿相似。如今依着我,放走一箭之地,埋锅造饭。人吃些茶饭,马吃些草料,到明日我上的马去,与你两阵对圆,旗鼓相望。两阵之间,你若拿了我去,万代清名不朽。三叔,你是个知礼的人,您孩儿不敢自专,望三叔思之。(张飞云)兀那匹夫,你敢与我交战么?(夏侯惇云)三叔,你要拿就拿了我去罢;(张飞云)你那里有多少人马?(夏侯惇云),我还不普点军哩。小校点一点,看还有多少人马?(卒子云)一五一十,不少不多,还有一百骑人马哩。(夏侯惇云)三叔,我这里不多不少,连我则一百骑人马,你要拿就拿了去,着人骂你一世。放我一箭之地,埋锅造饭去。”[6](P739-740)

夏侯惇利用张飞宁做英雄万古留名,不做小人身背骂名的处世原则,摆出一副可怜相,使出奸计使其上当,最终得以脱身而逃。

张飞注重道义,不以强欺弱,具有英雄的侠义思想,而夏侯惇表面示弱,要求公平对待,内心却极其奸猾。刘备麾下大将张飞的高尚品德与曹操麾下亲信夏侯惇的奸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刘备蜀汉政权的正面形象。

2 《三国志》中主要人物的传统形象被颠覆

无论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还是元代无名氏的三国故事杂剧中都塑造了数量相当大的能臣、智士形象。他们或英明,或奸诈,都在三国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经过历史的变迁,以及三国故事流传的变化,到了元代,《三国志》中塑造的众多人物的传统形象大多都被颠覆。

以曹操的形象为例,在《三国志》第一卷,魏志一中,详细叙述了曹操的一生,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评日: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2](P28)可见,在陈寿的笔下曹操是一个雄才大略,英明有德的统治者形象,而在无名氏的杂剧《莽张飞大闹石榴园》中曹操则是一个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设奸计企图害暗刘关张的奸雄:“【曹操云】唤您来别无甚事,颇耐刘关张三兄弟无理。您岂不知,当日我举保他为官,谁想他三人背义忘恩,不伏谋调,倒有害谋之心,今要擒拿刘关张三人。争奈无个计策,特唤您来商议。

【张辽云】丞相,他兄弟三人都是虎将,便怎生擎的住。便好道有力呵力取,俺道城外有一所石榴园。内有一座凝翠楼。丞相可在石榴园凝翠楼上安排筵宴。差人请刘备,则说作贺,此人必然来赴会,楼下着七重围子手围了凝翠楼。筵间罗织他些风流罪过。金钟为号,活擎了刘备,若云长张飞知道必然来救,凭着俺众将英雄,他一个来擎一个。两个来擎一双。正是剪草除根,萌芽不发,此计如何。

【曹操云】此计大妙,张文远,俺就去石榴园凝翠楼上,设谋排宴,暗藏甲士。[5](P2)

由此可见,曹操不再是《三国志》里鲜明的君主,而是一个狡诈阴险,嫉贤妒能的卑鄙小人。

同样,《三国志》在蜀帝刘备的刻画上,与无名氏三国戏杂剧中的刻画,则多有出入,客观上承认刘备的功业,但却认为其功绩比不上曹操:“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扰,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兢利,且以避害云而。”[2](P569)

然而,在无名氏杂剧《两军师隔江斗智》中则刻画一个品德高尚,德才兼备,凭借自己弘毅宽厚的品质,使得本欲刺杀他的孙安小姐倒戈投诚,最终使孙权计谋落空,“赔了夫人,又折兵”。孙权设下计策:“(孙安云)哥哥,因甚么将我许了人也?(孙权云)妹子,你不知,听我说与你。如今要将你与刘玄德为夫人,俺那里是与他结亲,正意则要图他荆州。等你过门之日,俺这里暗暗的差拨名将,假称护送,乘势夺了城门。俺随后统着大兵,一鼓而下。岂不这桩大事都靠着你妹子身上?你再不要推辞了也。”[7](P447)然而,虽孙安迫不得已依计行事,却被刘备的相貌和气度所折服,情愿说出情由,下嫁刘备,使孙权计谋落空:“

【耍孩儿】从来不出闺门里,羞答答怎便将男儿细窥。则我这三从四德幼闲习,既嫁鸡须逐他鸡。只见他目睛转盼能过耳,手臂垂来直至膝赤帝子真苗裔,暂时间蛟龙蟠屈,少不得雷雨腾飞。

(云)我只笑那周瑜好痴也,你自家没智识索取荆州,却将我送到这里,你须要做的功劳,我为甚来倒替你守寡一世?(唱)

【三煞】不甫能射金屏中雀来,只索便上秦楼跨凤归,也是我妇人家自为终身计。你只为一时功效犹难遂,却将我百岁姻缘竞不提,那个肯无番悔?你使着这般科段,敢可也枉用心机。[7](P457)

3 三国戏杂剧的三国故事内容更为详尽

《三国志》中所记述的三国故事,大多按照单个人物为线索,叙述人物的一生的事迹,并无详细的细节描写,如两军的阵前对战的战争场面,以及如何施展计谋、权术达到各自的目的等等细节方面的内容,都并未描写,因此并不能展现鲜明、多重的人物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的塑造过分单一,枯燥。如《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正面描写仅仅是其向刘备献计献策的言谈:“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撅,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舆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固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巢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览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褚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刚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刚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舆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锗君勿腹言。’羽飞乃止。”[2](P583-584)仅从言谈之中只能看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却看不出他的性格特征,这也是《三国志》的一大缺点。

然而,在元代无名氏杂剧中,通常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方法塑造人物,使人物惟妙惟肖,跃然纸上,为体现人物性格而进行的情节塑造,丰富的三国故事的内容,使其更加详尽、生动、完整。《诸葛亮博望烧屯》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生动、逼真,有血有肉的,被多层次多角度塑造的智圣形象:“(正末扮诸葛亮领道童上)(正末云)贫道复姓诸葛,名亮,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乃琅琊阳都人也。今在襄阳城西,号曰隆中,有一冈名是卧龙冈,贫道耕锄于陇亩。近日之间,有新野太守刘备来渴两次。贫道不曾放参。可是为何?我避其烦冗。不知俺出家儿人,倒大来幽静快活也呵。(唱)”[6](P726)寥寥数语,便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个不愿过问凡尘俗世的隐者形象。为了试探刘关张三人是否诚心来请,他便装睡,命小童前去应付:“【混江龙】有朝一日,我出茅庐指点世人迷。凭着我剑挥星斗,我志逐风雪。圣明君稳坐九重龙凤闻,显出那大将军八面虎狼威.(云)道章,你见么?(道童云)师父,您徒弟见甚么?(正末唱)见风筛竹影,日射松穿。我恰才袖中发课,你去那门外观窥。安排着香桌,准备着烹茶,(云)道童,这一来。(道童云)师父,可是何人到此也。(正末唱)必定是关云长、张翼德和刘备。(云)道童。(道童云)师父有何话说?(正末唱)你与我忙铺下席覃,你与我半掩得这些扉。”[6](P726)后刘备一直诚心等待诸葛亮睡醒,这才使其感动,答应出山,并献出兴复汉室,完成霸业之策。

4 结语

元代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创作,其创作原型脱胎于魏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但由于三国故事的流传,历朝历代对三国故事的改写,以及元代特殊的社会背景,其创作意图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故事内容的推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无名氏的三国戏杂剧中,已经体现出了明显的“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主要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传统形象被颠覆,杂剧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增加了人物性格、心理的刻画,以及战争场面的精彩描写。可以说,他们的杂剧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陈寿《三国志》的一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造和改编,也是元代杂剧创作艺术较之于前代,更为进步的方面。

[1]宁宗一,等.元杂剧研究概述[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

[2](晋)陈寿.三国志[M].(南朝·宋)裴松之注.卢守助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张舜徽.中国历史要籍介绍[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55.

[4]周予同.中国历史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王季烈.校孤本元明杂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6]隋树森.元曲选外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0.

[7]王季思.全元戏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周哲良

I23

A

1672-2094(2013)06-0037-04

2013-19-13

徐琰琰(1987-),女,河南南阳市人。陕西理工学院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

猜你喜欢
陈寿无名氏杂剧
“我没有名字,也无家可归”——关怀城市“无名氏”
陈寿不惧强权
“唯以杂剧为正色”年代考
宋代无名氏词研究文献综述
我所认识的民国作家无名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宋官本杂剧段数本事新考
国家图书馆藏吴奕杂剧二种略考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杂剧七种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