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芬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范式必要性探微
郭文芬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反思与重构,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有力支撑,还符合当今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的积极作用。深入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非常必要,也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传统高校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困境日益凸显,教学效果不甚理想,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都呼唤从主体间性理论的视角构建新的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范式。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出现,能够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走出高校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窠臼,摆脱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窘境,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
关于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国内研究者的观点主要是: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教育者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受教育者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二是主体间的教育活动是双向的交往活动,具有主体性、平等性和活动性等特征;三是教育活动的中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通过实践过程中主体间的相互影响、互动交往等来实现双方思想品德的共同提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人学理论和心理学意义学习理论等都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说明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契合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
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奠定了理论基石,昭示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出现。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包括以物的世界为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与以人的世界为对象的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主体—主体”之间的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之间的社会关系,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是建立在客体中介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观是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一切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都承载着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是主体—客体—主体的交往,就是主体间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强调了主体间关系的客观基础、交往性特征、主体性地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必然是符合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其主体间性的关系显而易见。因此,以主体间性理论为根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出现成为一种历史使然。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切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呼唤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出现。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人类不断追求自我实现与满足,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因此,促进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内容,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简单地说,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都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培育其主体意识,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完整人。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性转向是必然的,只有充分重视发挥教学活动参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真正造就完整意义上的人,只有以马克思人学理论为根基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才是历史必然的趋势。
(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内外因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出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是促进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解决。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达到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内外因发挥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也就是通过教育者的帮助,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经过认识了解,认同内化为个人的品格素质。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正是以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强调的是平等主体间的共在关系,打破以往的单一指向性、灌输性教学,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间的积极平等互动交往基础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四)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吻合奥苏泊尔意义学习理论
奥苏泊尔意义学习理论亟待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出现。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应具备客主观条件,客观条件是新的学习材料可以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中找到固定点;主观条件是学习者的内因。一是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必须具有把新的学习材料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动机和兴趣。二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联系,即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意义的新知识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同化吸收,旧知识就会更加巩固,新知识也就获得实际意义。
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有力揭示了学习者课堂学习的心理过程,阐明了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教学方法方式必须符合学生和教材特点才能行之有效。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正是契合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所揭示的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过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体—客体—主体”范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平等的地位上的相互沟通理解从而达成共识,显然教学中会促使受教育者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与有意义学习的心向。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多是运用交互式对话式教学,更是激发受教育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其自觉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学资料是客体,这也是在教授新知识时,提供适当的“先行组织者”,让受教育者原有知识起固定作用,加强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侧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识的自觉形成,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学习心理学理论依据和借鉴,毫无疑问,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出现高度吻合这个学习理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主体间性转向既来自于外在动因,又是内在原因作用的结果。时代变迁与发展为高校主体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出现奠定了实践基础,推动其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运动是高校思想政治主体间性转向的根本原因。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应当今时代要求和学科发展特点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主体间性转向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一)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顺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是全球化、网络化的地球村,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阶段,无论是国际国内大环境均是处在飞速发展变化的社会形势下,个体生存发展和其他个体相互联系交往密切,人的独立性与主体性日益显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朝向实现平等、和谐、互尊、共存。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成冲击与挑战,高校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在新的形势面前渐渐变得举步维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僵化,迫切需要实现主体间性的转向。历史的车轮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不断向前变化发展。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发展需要,教学必然也是朝着平等的主体间交往活动范式前进,教育者和受教者的关系趋向平等主体的关系,不再是任何一方的话语霸权的时代,在相互沟通理解、共同探索与创造的基础上,造就全面而自由的完整的人,共同推动社会进步。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时代酿就了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生长发展的实践基础。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主体间性,体现“为我性”、“为他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已然成为时代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范式中存在的问题正在得到改变。归纳起来,我国对高校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客体教学范式进行改革,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学范式,二是倡导“师生双主体”教学范式,三是“主体—客体—主体主体间”教学范式。前两种教学范式看似对传统主客体教学范式的突破,但是实质上并没有真正改变教育者与受教育主客二分状况,主体依旧是教育者,受教育者依旧是被动接受改造的客体、被填充的对象,也没有重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客体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与能动性无法体现,还是一种“单向度”的教育方法。第三种主体间性教学范式是在继承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范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现代修正,由单极主体性走向交互主体性的新型教学范式。也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平等的话语权等交互性教学方式,师生在交流或交往过程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是“我—你”关系,一种民主的双向互动关系。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在教育目的上,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间性,具体包括主体性、整体性和独特性;在教育手段上,实现交往与对话。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能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全人类的人。只有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才是基于对高校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取舍,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不是空穴来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在继承高校传统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基础上对其进行新的审视,充分弥补主体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单一指向性的缺陷,是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的深刻反思与重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式是具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的。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有力支撑,还符合当今时代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教学改革的历史与现实的选择。
[1]许荔仙.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2]潭细龙.有意义学习理论与课堂教学改革[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买买提依明·吾守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间性转向探析[J].延安人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5]高晓瑞.奥苏泊尔认知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启示[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2).
[6]肖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
[7]鹿锦秋.主体间性: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新走向[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5).
[8]李春华.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主体性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2010,(11).
(责任编辑:王友才)
本文系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课题“转向主体间性: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反思与重构研究”(项目号:Y122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G641
A
1008—6153(2013)02—0128—03
2013-03-12
郭文芬(1985-),女,福建福清人,硕士,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