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画的形神意

2013-04-11 08:06:46曹雨
山东工会论坛 2013年2期
关键词:形神传神中国画

曹雨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试论中国画的形神意

曹雨

(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山东 淄博 255049)

从美学欣赏的角度看,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处理形、神、意的关系上,中国画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不在逼真的形似,而在于神形俱现、以形传神,借有形的画面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思和人生意趣;在于以形传神、以神达意,创造出情景交融、象外有象、意在画外、余味无穷的意境。造型基础、笔墨功夫、色彩修养和构图能力等等,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手段,而作者的思想感情追求,又是通过含蓄而又巧妙的新颖奇特的构思,渗透在有形有限的画面中。

中国画;西洋画;美学欣赏;审美效果;艺术境界;形神意关系

1956年7月,著名画家张大千在法国巴黎会见了西方画坛大师毕加索。毕加索毫不掩饰地说:“在这个世界谈艺术,第一是中国。”他赞美道:“中国画真神奇。齐白石先生画水中的鱼,没有一点颜色,用一根线画水,却使人看到了江河,嗅到了水的清香。真是了不起的奇迹!有些画看上去一无所有,其实却包含着一切。连中国的字,都是艺术。”[1]毫无疑问,中国画的巨大艺术成就是举世公认的。比较中国画与西洋画,其最大差别就在处理形神意关系时,中国画画家具备独特的视角和迥然不同于西洋画画家的审美标准和要求。

一、中国画要求以形写神、以神统形

“不愁明月尽,自由暗香来”,中国绘画美学追求的最佳审美效果是“神形俱现”、“气韵生动”。笪重光认为,画人物应“形神俱得”,“神有少乖,则竟非其人矣。然所以以为神之故,则又不离乎形”[2],形神须统一。而在《古画品录》中,南朝人物画家谢赫提出的绘画“六法”,就已经把“气韵生动”视为第一法。张文通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就更是言简意繁,主张摹仿自然,与内心体验相结合,为艺术表现的形神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五代山水画家荆浩曾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3]这里的“气”,是画家在自由创造中所需的内在精神和激情冲动,“韵”则是“气”表现在画面上的某种韵味、情趣。“气韵生动”就是指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某种精神气质、神采、意蕴和活力,其实就是形神兼备、以形传神的问题。

中国绘画最讲究传神,追求神似。所谓“神”,既包括表现对象自然生命的律动,也是指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观情思和人生意趣。音乐家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4]东晋最伟大的画家顾恺之评论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就是以此诗举例,来谈人物画的特点的。画“手挥五弦”,有具体动作,主要是形的描绘,而画“目送归鸿”,画的是人物的眼睛,眼睛是心灵之窗,透露的是人物内心深处的最深刻感受和情感传达,这属于“神”的方面,所以,比画形就难得多。但是,顾恺之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画家,不能单单停留在形的描摹上,还要上升到神,以神统形,之后,他提出著名的“以形写神”的观点。具体内容大致是:“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①阿堵:吴语方言,指眼睛。人物画传神的关键在眼睛。在《自传》中,齐白石说:“我画的虾和平常看见的虾不一样,我追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所以画出来的虾是活的。”[5]很显然,“神似”的艺术品,往往是“气韵生动”的。中国画历来讲究“以形写神”、“以色貌色”、“以貌取神”。吴道子画人物,能使其“转目视人”。他的画论,首次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主张,把“传神写照”作为绘画的最高境界。其主旨是强调绘画不但要逼真、形象描绘出对象的精神,而且要求艺术家充分发挥想象,使对象和艺术家的情感相融合,创造出神韵美妙的艺术形象来。之后,“传神论”成为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核心,并为其他造型艺术所吸收和运用。

可见,中国画的创作精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是对绘画艺术中处理形神关系的精妙阐述。

气韵生动,追求神似的艺术观,体现出了中国绘画呈现给世人个性鲜明的审美风趣和审美意象。在中国历代画家的笔下,无论是日月、草木、山水,还是飞禽、走兽、人物,都能传神写照,神采沛然。“学画花者,一株花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株竹,因月夜照其身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者,何以异此。盖身即山川而取之,则山水之意度见矣”。[6]郭熙的这段话很明显地指出了形和意的关系。荆浩在其《笔法记》中也有明确的说明。他说:“真者,气质俱盛”。[7]这气当然是指神、气、意、韵;这质,就包括形、质、象、貌诸方面。在中国绘画史上,为了传神,人物画家追求的是刻画出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家要描绘出神采气韵,花鸟画家要写出花木禽兽的勃勃生机。只有以形传神,甚至是以貌取神,才能达到真正传神。中国画的绘画创作,只有把气、质都表现得很充分,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活神足而意溢,这才是画中的上品。

二、中国画要求写物寓情、情景交融

在中国绘画中,意境美则是又能体现其美学特征的重要范畴。意境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对象的审美体验中,触发了主观情思和志趣,并运用巧妙的艺术构思和精湛的创作技法表现出来,使其产生情景交融、余味无穷的审美效果。有意境的作品往往能以有限、生动、鲜明的个别形象,蕴含无限、丰富、深广的艺术内容,通过独特的艺术形象,诱发和调动审美者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艺术想象力,从画面的线条、色彩和构图中,意会到不可穷尽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和境外之意,产生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

古往今来许多画家常以“四君子”(梅、兰、竹、菊)为题作画,其中就蕴含着对人的高尚品格和顽强精神的仰慕和敬佩,这四种植物是表象,内涵的精神才是深意;借助外在的景物巧妙的表达或者隐喻、象征内在的精神,就有了意境。元吴镇善画竹,他的题画诗,与其是言竹,倒不如说是在说自己的情操、自己的人格境界,手下画的是竹,心中想的是人。一枝一叶都是人的心灵寄托。

有趣的是,画竹并非都是艺术家的情感自慰,其中包含了浓浓的人间关怀意识,如郑板桥,他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士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竹其有知,必能谓其为解人;石也有灵,亦当为余首肯。”又有八大山人,对亡国之恨没齿不忘的内心情感,常常通过自己的绘画创作把满腔愤世嫉俗之情借助笔墨倾泻出来。他笔下的鸟,多是昂头耸翅,或俯首挺胸,单足直立,一副傲慢倔强的姿态。画画的人都知道,眼睛是最能表现物象神态的器官,而朱耷在自己的绘画创作中就特别地对鸟的眼睛作了夸张而奇特的处理,眼眶画得很大,甚至是变为方形,而黑眼珠却是在眼眶上沿,显现出一种“白眼向人”的神气。另外,他画的山水,大都是荒凉萧索的残山剩水,表示对破碎山河的悼念。他画的石,大都上大下小,时有岌岌倾倒之势,表示他对当时腐朽统治者的深深诅咒和遗恨之情。欣赏八大山人的作品,需要我们从那些奇特的、怪诞的、阴冷的造型中,领悟其背后的寓意和内涵。类似这种通过“象内之象”获得的“象外之味”,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有的意境。

齐白石老人在90岁的时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据“蛙声十里响山泉”的诗意创作一幅画,要用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去表现“蛙声十里”的听觉感受,其难度可想而知。但老人不几天就画了出来。画面上是一泓溪水从山涧乱石中奔泻而出,水里游动着几只蝌蚪正顺水而下。高处耸立着的远山、乱石、山涧构成了深远的意境,看起来何止“十里”!画面中虽无青蛙,也不可能让人听到“蛙声”,但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有蝌蚪必有青蛙,有青蛙自有蛙声。溪水里有蝌蚪游动,山涧中怎么能不会没有蛙鸣?溪水从崇山峻岭中流出,蝌蚪自是来自远山深处,谁能说那“十里”之外没有蛙声喧闹?这个构思新颖奇特,耐人寻味,含蓄而又巧妙地表现出了诗句的意境。

造型基础、笔墨功夫、色彩修养和构图能力等等,统统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手段,画出一幅精品抒情传神才是艺术目的。众所周知,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已不是外在客观事物的简单描摹。作品里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8]因此,对于一个技巧成熟的画家来说,为画花鸟而画花鸟,停留在花型鸟态的描绘上,是毫无意义的。那应该如何去表达、摹写,这就是中国绘画的深刻独特内涵之一,应当通过画面中有限的形象把观众引导到无限广阔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之中去,而这也是难的。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充分发挥艺术作品启发人们想象的功效。这又是我国花鸟画缘物寄情、情景交融的优良传统。

中国画讲究意境,与中国诗歌崇尚意境是一致的。中国的画与诗是姊妹艺术,素有“诗画同源”之说。由于画与诗的结合,使中国画有了诗的意境。古人说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画为不语诗,诗为能言画”;“少陵翰墨无形画,韩干丹青不语诗”;“李候有句不肯吐,淡墨写作无声诗”;“诗画本一律,天然出清新”等,都是强调诗和画要追求一种美妙的意境,使有限的形象表现出无尽的内涵,从而达到无限的艺术境界。王羲之的《兰亭》诗:“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寥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恽南田《题洁庵图》说:“谛视斯境,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洁庵(指唐洁庵)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其意象在六合之表,荣落在四时之外。将以尻轮神马,御泠风以游无穷。真所谓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尘垢粃糠,淖约冰雪。时俗龌龊,又何能知洁庵游心之所在哉!”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9]中国大画家石涛也说:“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10]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

所以,艺术境界的显现,绝不是纯粹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如米芾所说“心匠自得为高”。可见,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挖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就是所谓“意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11]也是这意境创造和实现的基本条件。

在中国绘画的创作与品味过程中,独特的神韵与意境美共同构成了伟大的中国艺术的美学精神,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目送归鸿,手挥五弦。这是一种心灵美,或者是说一种哲学的美,这种事外有远致的力量,扩而大之可以使人超然于死生祸福之外,发挥出一种镇定的大无畏的精神来。把自然美、艺术美和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对生活的感受等的社会美统一起来,天衣无缝的表现出来,这就是中国绘画的精华所在。我们应该继承下去,发扬光大。当然,这是困难的。这就更需要每个中国画的继承者具有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才能自然、巧妙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内心情感,在这种心境中完成的艺术境界自然能空灵动荡而又深沉幽美。

综上所述,中国画美学追求的最佳审美效果是“神形俱现”、“气韵生动”。从美学欣赏的角度看,中国画与西洋画的最大区别就是在处理形、神、意的关系上,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不在逼真的形似,而在于神形俱现、以形传神,借有形的画面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思和人生意趣;在于以形传神、以神达意,创造出情景交融、象外有象、意在画外、余味无穷的意境。中国画的创作精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的取舍标准,就在于如何更好地以形传神和烘托意境。造型基础、笔墨功夫、色彩修养和构图能力等等,都是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手段,而作者的思想感情追求,又是通过含蓄而又巧妙的新颖奇特的构思,渗透在有形有限的画面中。

[1]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

[2]笪重光.画荃[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7]荆浩.笔法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4]稽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5]胡裳.谈白石老人画虾[J].美术.1958,(5).

[6][北宋]郭熙(著).郭思(整理).林泉高致集[M].明刻百川学海本.

[8]王国维(著).徐调甫(校注).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朱良志.曲院风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10]欧阳友权.艺术美学[M].武汉: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11]宗白华.艺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张希宇)

J212

A

1008—6153(2013)02—0168—03

2013-03-05

曹雨(1988-),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形神传神中国画
形神兼备,聚焦小学数学公式定律教学策略
诗中人物贵传神
中华诗词(2021年9期)2021-12-31 08:53:10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形神之间 浅谈古代人物故事画的发展历程
紫禁城(2020年4期)2020-05-20 09:01:12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意象、形神
中华诗词(2019年11期)2019-09-19 09:05:14
诗笔白描,写照传神
中华诗词(2018年11期)2018-03-26 06:41:38
捕捉精彩,描写传神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