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燕丽,王晓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使人类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当代媒体是中小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发布的报告称,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中国手机网民达到3.56亿,10-19岁人群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8.3%,占总体网民的26.7%,是网民中第二大规模的群体[1]。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中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学习方式,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借助校园网开展德育越来越普及,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因势利导,探索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显得更加重要。在校园网德育平台硬件建设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学校借助校园网开展德育的空间在哪里?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结合对德育工作者的访谈,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德育工作者是借助校园网开展德育的主体力量。德育工作者如何认识网络德育的优势、如何定位校园网的德育功能、如何整体规划和设计学校网络版块、以什么样的形式发挥校园网德育功能、如何借助校园网盘活校内、校外、家庭这盘棋,是否有对校园网的宏观设计和宏观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校园网德育功能的效果。
网络开拓了德育工作者的视野,丰富了德育资源。但网络给德育工作者也带来了很多的挑战,比如:学生的思想动态难以把握;学生更加个性化,增加了德育难度;网络开展活动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削弱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等。访谈显示,德育工作者认为,网络给自身最大的挑战是德育管理的理念、内容、手段必须不断更新。
可以看出,网络对德育工作者的挑战有时间、精力的投入,也有学生个性化的挑战,但集中在德育工作者身上,更多是应对时代变化以及学生变化的德育理念、手段、方法的挑战。网络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但良莠不齐的信息也使学生的思想更加多元、认识更加独特,个性越来越强。网络打破了校园和社会之间的围墙,打破了学校以及德育工作者的知识权威和道德权威的形象,学生越来越倾向于与成人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构建道德系统,确立道德主体。社会形形色色的网络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展开了博弈之战,各种不良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些都对德育工作者侧重传授的道德教育理念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德育工作者只有更新德育理念,选择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的内容和方法,才会提高道德实效性。
面对网络的冲击,德育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方式,寻找适应时代特点的德育方式,德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校园网的德育功能。就目前现状来看,城市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建设有自己的校园网,并且在校园网上有独立的德育版块,这足以看出学校对网络德育的重视,但总体来看,当前的校园网利用率和点击率不高,校园网信息更新缓慢,校园网对学生的吸引力较低。网络时代,网络已经逐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到google上baidu一下”的校园流行语充分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的依赖。面对学生以及时代的变化,德育必须不断创新德育方式,在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活动德育的同时,发挥网络的力量。借助手机、IPAD等信息工具,学生随时随处上网 ,但学生选择的是搜狐、新浪、人人网,阅读新闻、看小说、看电影、打游戏。面对这样的情境,德育干部应该改变理念,思考如何发挥德育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与社会形形色色的网站博弈中获取学生的认同。校园网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它必须严肃、严谨、正统,但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它又必须活泼、有趣,让学生认同,因此,校园网必须在这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
网站不同于传统面对面的沟通模式,后者是固定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固定时间、地点、人群,受教育者选择的权利略显被动,但前者打破了时空、人员限制,访问者的主动权增强。网站是否对学生有吸引力,网站内容、呈现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各个学校校园网德育板块的设计各具特色,但大部分校园网的功能停留在展示的层面,内容主要围绕学生校内外生活的展示,大多是“过去式”。由于学校缺乏对校园网整体德育功能的规划,因此,倾向于学生对热点问题讨论的“现在时”不足,倾向于对学生引导的“将来式”不足。当前制约校园网德育平台发挥作用的,德育资源匮乏是主要问题之一,大量有意义而且丰富多彩的德育资源还有待在网上充分展示。为了全面营造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校园网德育平台在内容体系的构建上,应以国家教育部下发的系列德育文件为依据,结合学校文化特色以及学生特点,以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上网引导等要素为支点,全面设计校园网德育资源体系,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既可以作为教师开展德育活动的素材,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源。校园网资源丰富、急学生所急、给学生所需;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可以求助于校园网,只有这样的校园网才能成为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引领者,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1]。
呈现形式也是导致目前校园网点击率不高的重要原因。目前,虽然有部分学校在校园网上给班级搭建了班级博客的平台、开设了校园论坛,但总体来讲,校园网内容呈现是静态展示,而缺乏网络互动。
社会网络越来越注重网络的互动性,是一种活生生、虚拟、活动并可读写的网络,是一台全球化、动态的联网电脑,所有人不仅可以贡献一份力量,还能改变它的性质。网络时代造就的学生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习惯发表自己的评论,而不再习惯“灌输”、“教化”“信息的单向传递”。因此,如果校园网只是静态的信息发布、静态的知识学习,就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提高学生对校园网络活动的参与率。
因此,对于未来校园网的建设,增加教师、学生、家长的互动功能应是必然趋势。在校园网德育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在线指导”、“班级QQ”、“聊天室”、“校长信箱”、“教师信箱”、“班级博客”、“校园论坛”等互动空间与教师以及同伴就某些话题开展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借助这个平台,学校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倾听学生呼声,使学校的网上德育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搭建了一个同伴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教育的平台。网络互动功能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参与到网站建设上来,使校园网增强德育功能实效性。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学校之间可以通过“网路连接”的方式,也可以采取权限开放的方式,来实现校园网资源共享的目的。
校园网的管理是借助校园网开展德育活动的前提。目前来看,校园网络管理能保障具体的网络运行及安全管理工作,学校有网络管理负责人和网络管理员。但在网络资源建设上,还缺乏人员配备、管理、监督、评价方面的制度支持。比如在德育版块的建设上,有的学校缺乏专人负责,有的学校虽然有人负责,但缺乏相应的条件支持、制度约束,致使校园网建设成效的评价无法可依。因此,发挥校园网的德育效应,首先应保证校内管理员的完整配套,组成团队,把校园网的德育功能开发作为专题进行研究,并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及评价体系来保证校园网德育效应的推进。
同时,应进一步考虑扩大网络建设者的范围,从德育干部延伸到学生、教师,从校内延伸到家长以及社区。这些网络建设者的推选严格把关,确保校园网资源上传的正面性。在此基础上,调动这些群体的积极性,让他们把自己作为校园网建设的一份子,发挥主人翁意识,为校园网的建设献计献策。如果把这些资源盘活起来,借助校园网,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校园建设中,也可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比如:“如何维持校门口社区卫生”、“如何避免校门口严重堵车”等这些主题,就可以由社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讨论,制定政策。这些活动设计能培养学生关心学校、关心社区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借助网络活动,能把学生、家长和社区紧密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成为对社会公共责任主动承担的公民。需要强调的是,借助网络,让家长、学生甚至社区参与到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监督和评价中来,虽然网络平台的开放性可以实现这一功能,并且有的学校有所尝试,但总体来讲,这一功能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需要探索新的模式。
班主任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队伍,也是对班级学生了解最多的人。目前来看,只有部分学校在校园网上设立了班级博客、班级论坛,更多的班主任仍然在搜狐、新浪、人人网等社会网站上建立班级博客、班级论坛。绝大多数校园网完全可以满足班主任建设班级博客的要求,因此,学校应开辟相应的栏目,鼓励每个班级建设班级博客,不仅为本班学生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也能搭建不同班级、不同年级相互交流、学习、借鉴的平台,这是无形的巨大资源,也会大大吸引学生的参与率。
班会是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重要平台,家长会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重要平台。学校教育中,班会和家长会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育人渠道。但是,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在网上召开班会和家长会还是没有实质性突破的领域。
事实上,不少学校鼓励班主任召开网络班会以及网络家长会,但实际上几乎没有班主任真正实施过,有的班主任有所尝试,借助班级博客组织学生、教师开展主题研讨,发表自己的观点,但这种网络班会和家长会还有一定不足,因为这种形式的探索还没有达成学生、家长围绕话题在一定时段全体参与讨论的状态。因此,虽然借助网络实现了一些功能,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班会或家长会。
网络班会、网络家长会改革了传统班会的形式,把会搬到了网络上,能吸引学生兴趣;利用网络平台,学生、教师、家长可以随时上网获得相关资料;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由传统德育的“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网络班会、家长会以其特有的形式,吸引学生、家长自主参与,赢得学生、家长的喜爱。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利用校园网和学生机房,开展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或是各自班级实际情况的班会,还是能够实现的。
综上所述,校园网贵在使用率、点击率,贵在赢得多方的认可,发挥校园网的德育功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参 考 文 献]
[1] 李书华.区域性德育网站和校园网德育平台建设的效能思考[J].中国德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