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

2013-04-11 06:21刘立勇吴学飞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大学生

刘立勇 吴学飞

(1.石家庄铁道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43;2.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071002)

作为“第四媒体”的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赖以生存的“第二空间”,深刻影响并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是一柄“双刃剑”,既能促使大学生成为健康向上的“天使”,也能诱使他们成为堕落沉沦的“魔鬼”;既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信息和交往便利,也带来了网络犯罪、道德失范等问题,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和人文精神的缺失。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因此,探讨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全新的时代课题,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高校网络文化的含义及特征

高校网络文化特指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数字媒体技术为依托、以互动和创新为核心,与校园文化密切相关的大学生文化现象的总称,是在多元价值观的背景下,以知识为主要中介,通过师生自主的互动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教育功能的新型文化形态。[1][2]高校网络文化是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相互交叉、共融而生的一种带有独特高校精神的新型网络文化,具备网络文化的一般属性,但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比传统意义上的高校文化内容更丰富、更广泛,也比一般网络文化有更深层次的意义。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高校网络文化的知识性和教育性。高校作为人类知识和文化传承、创造的基地,其第一使命是育人。高校网络文化在兼有大学文化与网络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是一种知性的、全新的教育文化,是知识与现代数字化教育技术的完美结合。第二,高校网络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和创新性。高校网络文化的主体是高校师生,他们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知识,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富有求新求异求发展的内在需求,这使高校网络文化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创新性的特点。第三,高校网络文化的理性化和情绪化。高校师生的教育经历、教育背景,能够使他们辩证地分析和理性地对待校园和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同时,由于网络空间特有的虚拟性、开放性、隐蔽性等特征,加之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容易情绪化,对一些问题难免带有过激的情绪化表达。第四,高校网络文化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高校作为新思想、新文化、新理论的发源地和聚集地,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高校网络文化对于整个网络舆论、价值取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具有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首先,网络文化开放性、复杂性、多变性的特点给西方敌对势力和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新的载体和手段。为了达到从思想上搞垮中国的图谋,他们或幕后策划操纵,或出资创办网站,或专门雇用国内的网络“写手”,在各大人气社区论坛上张贴攻击中国的文章和假消息,极尽污蔑歪曲之能事,打击中国人的爱国热情、散布谣言、玷污中国的英雄人物和领导人,[3]这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对党和政府的正确舆论导向形成很大冲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产生了不容低估的负面影响。另外,西方文化价值观通过网络文化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自觉或不自觉地弱化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优秀文化、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使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民族精神不断弱化和边缘化。

其次,网络文化虚拟性、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使大量有害的黄色流毒、黑色信息、灰色文化在网上泛滥成灾。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主流文化推崇的公德、法制、秩序和社会责任感,容易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紊乱和社会行为的失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和创新观念,但还是一个文化批判能力不强、文化价值判断能力相对薄弱的群体。网络内容良莠不齐、纷繁芜杂,特别是其中的不良文化容易产生累加的“蝴蝶效应”,加上大学生个性张扬的特点,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表现出戏剧性、肆意性、侵犯性等特点,种种非理性的言论层出不穷,甚至造成在一些大是大非问题上的片面和偏激。这极大地弱化大学生的是非观念,误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淡化了大学生责任和法律意识,导致大学生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等,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造成很大的冲击。

再次,网络文化的后现代特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面临严峻挑战。后现代主义是20 世纪60年代开始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代表了一种激进的情绪。在数字化时代的网络化和信息化进程中,Web 2.0 时代的网络文化体现出强烈的多元化、个性化、草根性、去中心化等后现代特性。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网络行为表现出“否认权威、抵制崇高,挑战社会公认的举止规则,漠视知识体系和既往生活经验的积累,倾向于一种与传统道德规范相违背的身体的狂欢和冒险”[4],在对待一些偏离或违背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则表现出过多的“宽容”和“理解”,甚至是崇拜模仿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大学生试图通过标新立异来张扬自我,凸显个性;另一方面,他们试图用与众不同来掩盖和弥补自身的不足,缓解内心的不安。在这种个性双重机制的作用下,大学生在创造、分享网络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他们的道德准则和评判标准常会与传统社会道德体系背道而驰。因此,当高校网络文化遭遇不良文化内容的侵蚀、畸形文学的渗透,当各种“标新立异”的媚俗文化在本质上越来越远离人文精神,当越来越多的网络恶搞和网络炒作给大学生以不良的角色暗示,再加上网络空间自身的喧嚣与浮躁,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中对大学生人生信仰和价值观教育的淡化甚至缺失,已成为不可漠视的事实。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文化良性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在网络文化成为当今社会思潮的主要形式与载体的大背景下,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与规范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核心和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有效地赋予高校网络文化以社会主义思想蕴涵、道德品位与文明素质,建立正确的高校网络文化价值评价体系,以确保其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向健康发展,最终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高校网络文化。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保证高校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对高校网络文化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鉴定、批判和引领,牢牢地把握其性质和发展方向。增强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高校网络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真正把高校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的思想阵地,唱响网络文化建设的主旋律。提高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使他们能够自觉抵御损害国家利益、腐蚀灵魂等破坏性信息的侵袭,引导他们正确分析和评判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2.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当今,“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它既保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实质与科学价值,又给当代中国社会和中国人一个既能有憧憬有超越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目标;它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紧密联系在一起,代表了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共同愿望,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此,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思想基础,构建中国特色的高校网络文化,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知认同,坚定他们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打牢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这有利于高校网络文化主旋律内容发展壮大,增进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扩大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网络文化的感召力;有利于使高校网络文化中先进内容得到发展,健康内容得到支持,落后内容得到改造,腐朽内容得到抵制,增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凝聚力。

3.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必须加紧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网络文化,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提升高校网络文化的层次和境界。依托学校门户网站,积极创建高质量“红色网站”为网上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以时事政治、理论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不断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积极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外来文化,把借鉴传统和外来文化与体现民族特点、时代精神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和发扬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本土性、民族性,创建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现文化观念,丰富高校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涵。[5]

4.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导向,营造高校网络文化新风尚。必须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衡量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大学生,以优秀的作品鼓舞大学生,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帮助大学生形成文明高雅的网络行为。增强大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培育其自律自省意识,促使大学生由他律转变为自律,由外部监督转变为自我管理,自觉抵制网络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在校园内形成一种祛恶扬善的网络舆论环境。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高校网络规章制度建设相结合,建立独立监管机构,规范网络信息和行为,保证网络信息传播的有序性、安全性,确保高校网络绿色与和谐,形成健康、文明、有序的网络环境。

[1]张琪.高校网络文化失衡现象透视及应对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2011(1):54.

[2]邓小华.大学网络文化:内涵、特征与构建[J].教育文化论坛,2009(2):58.

[3]林壹.网络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10.

[4]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76

[5]谢松明.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特色网络文化[J].怀化学院学报,2007(9):104-105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大学生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