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_何永志 摄影_何永志
我所固执,只为崇尚规律、尊重国情
——专访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崔利玲
本刊记者_何永志 摄影_何永志
未见崔利玲,记者对她的印象颇为纠结。
百度其人,线索有限,许多信息多为乏味的专家观点,报道背后常常见不到“人”,就算幼儿园官网的“园长简介”,同样中规中矩,简单正经。
抵宁采访前,记者曾向媒体同行打听崔利玲,他们或是多年前听她讲过课,或曾因工作有所往来,存留印象大致是学者气息很浓,多少给人封闭、保守之感。
在采访途中,负责接待的老师聊起崔利玲,下意识地说:“崔老师呀,过去有许多机构屡次想高薪挖她,可她就这么心甘情愿地一辈子守着陈老爷子啦!”言语之中,有惋惜,也有尊敬。
态度不一,暗中所指,无非坚守陈鹤琴先生的教育传统,崔利玲近乎固执。
两天来与记者来往时的崔利玲,言语平和,衣着朴素,习惯每天骑着电动车,早晚在幼儿园、家两点一线间乐呵呵地来回奔走。她爱聊家常,办公室里最醒目的位置摆放着女儿的漂亮照片,在她心中,女儿才是她最得意的作品;她爱做饭,聊起烧淮扬菜,成就感丝毫不亚于当园长,那神情满是一位杰出家庭主妇的幸福模样。下班后唯一能干的园长的事情,大概只是在关掉手机的那一刻,孩子上园难啊,一己之力,微不足道,她只能以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崔利玲:
南京市鼓楼幼儿园园长兼党支部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教育部学前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江苏省督导专家、南京市督学,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
也许时间太短,崔利玲固执的传说很难找到有力佐证,只确信她对陈鹤琴的研究烂熟于心,陈老先生的点滴言行于她如数家珍,如话家常罢了。偶尔她还挺迷信,觉得由不得她不熟悉,因为每天在幼儿园里,她都会看见陈老塑像、陈老纪念室、陈老故居、陈老种的树、陈老写的书、陈老说的教育名句……陈老塑像慈祥的微笑也传递着一个信息:“你是鼓楼幼儿园的园长,我会支持你的!”园里种有不少瓜子黄杨,这种植物俗称千年矮,是盆栽和绿化的上品,一般长势只有两尺来高,其中有一棵多年来却自由地伸展着枝桠,独自成树。每从树下经过,崔利玲时常感慨,它也许是陈老先生的别样叮嘱:相信孩子,他自由的成长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崔利玲说,从教30来年,她从未离开鼓楼幼儿园,绝非盲目崇拜,只因陈鹤琴先生给予了她应对一切矛盾的勇气和方法。
在教改春天来临之际,崔利玲尝试陈鹤琴先生的“单元课程”实验,回归科学化、中国化的幼教方向。
当中国幼教引入大量外来文化,众多不洋不土的理论、课程甚嚣尘上之际,崔利玲第一个发出反对盲目崇拜的声音,与喧嚣抗衡之态自此形成,非议不曾断绝。
“十五”规划期间,幼儿园率先提出了构建教育集团的愿景,并将“母鸡生蛋”原理作为幼儿园扩大规模、“多元办学”的重要参照,即当幼儿园有了扩大规模需求、举办新的园所前2-3年,首先要储备足够的教师与管理人员,同时储备相宜的教学与管理资料,保证新园建成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常运转。鼓楼幼儿园这个超级养育基地不仅给鼓楼区众多的幼儿园输出了优秀的园长,也为幼儿园自身培育了管理者。
2000年10月,鼓楼区实施名校西进战略,在南京河西地区大力发展房地产建设的同时,合理配套教育机构,以吸引市民入住,满足老百姓的需求。鼓楼幼儿园在此背景下开办了聚福园分园,管理方式实行四个一,即“一支教师队伍,一种管理方式,一个法人,一本账”。这种思路能够保证新的园所按照原有成功的管理方式走捷径,一开始就能站在高起点发展,减少了摸索探寻阶段,办学成效能很快显现。
时至今日,鼓楼幼儿园拥有4所教育系统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幼儿园放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了周边家庭的需求。但面对“教育集团化”模式过度商业化倾向,她又反躬自省,冷静待之。在立足园本特色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幼儿园普惠性与家庭教育的研究。
崔利玲“固执”地选择坚守,只因她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
这所有着90年传统的优质幼儿园,收费仅为600元/月,且不收建园费。
《教育家》:到访之前,本刊对您的印象有些纠结,但当在纪念室看到晓庄师范幼师班的开班合影时,顿时消解了不少。您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认识过程?
崔利玲:恢复幼儿师范一直是陈先生的理想。1979年,在陶行知先生的晓庄师范,中国的幼儿师范事业重新起步。我依稀记得那天陈先生很兴奋,为我们做了开学讲话。
其实,那时我是懵懵懂懂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我还不了解陈鹤琴教育思想对中国幼教的影响。之后,我来到陈鹤琴曾任院长的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深层次地接触了中外幼儿教育,感受到了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博大与精深。
记得在南京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在一次《中国教育史》的作业后,任课老师这样批注:你来自鼓楼幼儿园,你有责任了解陈鹤琴,了解他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宝贵遗产,了解他对中国幼儿教育作出的卓越贡献。老师的批注,让我第一次把自己和陈鹤琴先生联系在一起,把自己和鼓楼幼儿园的发展联系在一起。
大学毕业重新回到鼓楼幼儿园,我已经自信满满,因为很多老教师不断地在我耳边嘀咕:“小崔啊,你是鼓楼幼儿园文革以后的第一个大学生,你要做第二个陈鹤琴啊!”所以后面的三年,我就从教育科研起步,以幼儿社会发展为突破点,努力将大学学习的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为自己人生的专业成长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在幼儿园,我和同事们一起学习陈老的著作,听陈老的故事,研究陈老“活教育”的思想,实验陈老“单元教育课程”。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情拜访陈老的子女,我们带着求知的渴望了解陈老办学的故事,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整理陈鹤琴纪念室……我不仅把陈老视为教育家,更把陈老当作师傅与长者,每天做事或决策前,我也会问自己:“如果是陈先生,他会这样说(做)吗?”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责任感、使命感油然而生。
1989年我担任业务园长,主要关注园本课程研究和教师队伍建设;2000年我成为鼓楼幼儿园第八任园长。我又将关注点转向文化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多元办学。在职业生涯中,我觉得做得相对成功的就两件事,一是单元教育园本课程的建构,一是幼儿园多元化办学形式的探索。
《教育家》:您坚守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外界褒贬不一,您听到质疑的声音了吗?
崔利玲:有的,我知道。有人说我封闭、保守,只会抱着陈鹤琴的东西不放。
《教育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应对质疑,坚持己见?
崔利玲:自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教改以来,中国幼教界的浮躁之风一直挺盛,无论从业者还是家长。2000年前后,中国幼教界掀起一股狂潮,追求生成课程。预成课程就是教育者实现拟定的教育内容教什么,孩子学什么,老师心中都有数;生成课程以儿童为主体,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瑞吉欧即后者的代表。当时南京有许多幼儿园趋之若鹜。
当时南京有一个教研传统,即每个区按月轮流为全市幼儿园教师上公开观摩课。但是轮到所谓的开展生成课程的幼儿园时,她们没有教案,没有计划,理由就是不知道明天孩子们的需要,没办法提供。这种追求外表、不求实际的做法很是让我担忧。
我认为生成课程必须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生成课程老师需要准确地观察到儿童的需求,再来快速分析孩子需要什么,并且同时准确地筛选帮助孩子提升兴趣点的方法。我认为当时的教师有三个层面做不到:一是自身专业水准不够,以中专生为主,少部分是大专生;二是班额大,怎么才能关注、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兴趣点?不能以一些人的兴趣代替另外一些人的兴趣,那是另外一种无视;三是材料支撑不到位,我们无法根据孩子的及时兴趣立刻准备完善的教具、学具等配套材料,相关资源跟不上。所以,许多幼儿园所谓的生成课程做成了空架子。
我当时提出,大部分幼儿园课程建设可走的道路是预成为主,生成为辅,比较符合实际,老师能操作,孩子也能从中受益。当教师专业成长到达较高的水准时,再走生成为主的道路也不迟。这正是陈先生反复强调的理念: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办学方向,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幼教道路。
自此以后,便有声音出现,说我封闭、保守了。
《教育家》:还有人说您固执。
崔利玲:有的。我固执的只是崇尚规律,尊重国情。看准方向,走自己的路,你可以吸收沿途风景之美,却不能因此迷失了方向。不要惧怕路人暂时的指责,时间会让真相充满力量。10年之后,曾经批评我的专家们,在很多场合开始纷纷支持我,认为我们搞教育的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坚持才能有更加长久的提升。
曾经的鼓楼幼儿园在中国起着引领作用,但我们现在不谈引领,常常讲坚守。在过去五年中,我常到各地做一些学术交流,一般在结束时我一定要放两张PPT,一是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二是还给孩子幸福童年。每个人只有一个童年,我们要摒除浮躁、焦虑、功利的心态,实施符合科学规律的、奠定基础的教育,像陈鹤琴先生那样亲身实践,朝着“中国化、大众化、科学化”的方向不断探索,回归幼儿教育的本质,还给孩子幸福、快乐的童年!
坚守某种信仰,常常也是需要几分固执的。
《教育家》:强调坚守没错,会不会影响求知欲望,对新东西难以吸收,尤其国外的一些教育理念,比如高瞻课程、华德福教育。
崔利玲:其实,陈鹤琴当年创办鼓楼幼儿园,就是想将中国本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融合,形成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新教育。先生在美留学期间,受到美国进步主义、科学运动的影响,针对中国当时教育的现状,提出不能“教死书、死教书”,要“教活书、活教书”,提倡尊重儿童、幼童本位的“活教育”。鼓楼幼儿园现有的单元教育课程为了体现科学性,特根据我国的国情,将课程的发展拟定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集体教学阶段、小组教学阶段和个别教学阶段,力图通过减少师生比让教师更加准确地了解孩子、实施合理的教育行为。在建园80周年时,我园出版的第二套单元教育课程教材中,重点呈现了环境、游戏、资源,以此作为课程的支撑,就是欲重视儿童的自主活动、体现儿童为本、社会教育的思想,将原来相对固定的单元变成教师可以灵活变通的单元,凸显课程的开放性。
在信息技术发达、教育理论多元的今天,善于吸纳国外先进的理论,并通过理念的转变揉入园本课程之中,是课程科学化的一种基本表现。美国的高瞻课程就是一种开放式结构的课程,它通过特殊的时间安排和儿童的独立操作,给孩子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我园的课程亦是带有此追求,如分组教学、教学公共区改变为讨论区、富有个性的班级作息时间表,大区域分割调整为小区域,调整儿童自主游戏方式、教师的引导与支持、资源利用等。上世纪80年代我园的活动教育课程就是体现幼童本位的最好课程,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整体教师专业水平不适宜在园内全面普及,课程暂时搁置。我们今天的单元教育课程,就是吸取了活动教育课程的成功做法,通过递进式的课程研究,以“活”为魂,强调“做”与“实践”,注重“鲜活”的内容选择,注重情趣化、灵活式的学习方式“激活”体验,实现“活教育”三大纲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追求。
《教育家》: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一书在中国影响极大,为鼓楼幼儿园注入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而著名学者汪丁丁接受本刊采访时曾表示,中国教育最大的失败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您对此如何看待?
崔利玲:1917年,日本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写下了大作《早期教育和天才》,被世界奉为“家教圣经”。 这也是我跨入晓庄师范的大门,接触到的第一本课外读物。书中指出了很多早慧的孩子,可以说是通常意义的神童。但许多人没有看到背后痛心的遗憾,因为这些神童后来怎么样,没有人关心或了解。其实书中开篇介绍的第一个早慧儿童塞德兹就是过度教育的牺牲品,童年时期的辉煌成绩并没有把他引向成功之路,过度教育使他精神失常,住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他一心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便在一家商店做店员,一生无所作为。
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规律,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要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要像种树一样先在苗圃培育幼苗,然后移植进田里接受大自然的风雨,最后再根据外形、特性移植到合适的地点,在继续生长的同时,成为人与自然共存互惠的媒介。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终身能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贡献的人才。最近我的一部书稿即将出版,名字就是《稳住孩子成长的脚步》,我想传达的核心意思正是如此:家庭教育,仍然浮躁不得。
另外,中国与欧美最大的差别在于,缺乏规范的孕前教育,这可能也是家庭教育跟不上的一个原因。据我所知,美国的家庭只要有孩子出生,父母每周必须到社区接受几次培训活动,关于如何养育孩子,如何了解孩子的特点等,父母参与的程度与生育福利直接相关,相当于得从社区毕业了才能获得相应的福利待遇。若坚持不参加培训的,甚至有可能被剥夺对孩子的监护权。
中国父母在生育前,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如何哺乳、坐“月子”、脐带血留存等关于生命存续环节的培训,而鲜有立足孩子人生发展的指导,因此家长希望这方面的缺憾能够在幼儿园得到弥补。
我们一直致力于让老百姓清楚幼儿教育的任务、实质是什么。每年开学阶段,我们都有一个家长学校见面会,向家长传递科学的养育知识与策略,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家长们对我们的理念和做法很认同。当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家校共育,服务社区家庭的事情,幼儿园可做的空间还很大。
《教育家》:听说您的女儿一直很优秀,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大学,如今发展也很不错,能分享一下您的养育经验吗?
崔利玲:我觉得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需求是父母的陪伴。
我们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带孩子出去玩。以前只有星期天可以休息,我们每周都会把孩子带出去玩,孩子的足迹遍布南京的大小公园。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让孩子感受自然,另外重视和她交流,我们叫做“有讨论的游玩”。
孩子大一点呢,稍微比较重视的是她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字迹工整,以独立的思维方式解答问题等。
在幼儿园,我对新生家长唠叨得最多的就是希望家长们至少每周能带着孩子出去玩一次,父母每天至少和孩子玩半个小时,永远不要随意比较。放平心态,如果你的孩子是班级中年级较小的,请甘心接受孩子暂时落后的局面,如果这样的孩子在某些方面已经能比别人好了,你应该感到欣喜和足够骄傲,而非认为好是应该的。
《教育家》:今年4月23日就将迎来鼓楼幼儿园成立90周年纪念日,打算怎么庆祝?
崔利玲:围绕幼儿园园本课程、陈先生教育思想,我们会有一系列的学术研讨活动。至于庆祝活动嘛,只是幼儿园师生、家长们在一起,简单的自娱自乐而已,节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