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吞下的世界

2013-04-11 01:48:19韦杝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3年4期
关键词:帕慕克阿米李安

文_韦杝

被吞下的世界

文_韦杝

至于派是如何从父亲用羔羊献祭来教育他从童年阴影里一步步走出来,长成那个终日闷闷不乐的少年,李安没有告诉我们更多。相信任何一位前往观看这部电影的人也没有耐心去一一欣赏他接下来的落寞故事,大家心里憋足了劲,像派低颂《可兰经》那样虔诚地祈祷着:“快去漂流吧,派!”

可漂流何其困难,以往的观影经验告诉我们,是时候让这部影片的主人公谈一场恋爱了。然而爱情也不是那么惊天动地。

于是派的国家出现了变乱……

中规中矩的三段式叙事,到这里告一段落。中间有人们想要的视觉冲击,结尾有评论家想要的深刻思想,派最初的生命,很快就被涤荡得支离,并在最后那个“人吃人”的结尾里破碎殆尽。

所以,当人们看到步入中年的派满脸凄楚地回忆理查帕克,不由得就开始解读起“老虎”和“上帝”的寓意。尽管影片里派不止一次强调,他信仰“众神”(Gods),而不是单一的“上帝”(God)。

短短几周的时间里,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便汗牛充栋,理性人士们对宗教学和心理学的挖掘让派的漂流暗淡无光,仿佛电影应该起名为《导演李的信仰之旅》。不怀好意的李安却在拿到本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时说:“谢谢你们和我一起相信了这个神奇的故事。”多么神奇。

是什么促成了派的这次漂流?偶然,命运?当我看到轮舱里的派在风暴的召唤下兴奋地跑去甲板,甚至不能把他和在学校与父兄身边的那个受尽洗刷的童年联系起来。一面是心性狂野,一面是温润如玉。而想到之前相继被三大宗教感化的他,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举一块生肉蹲在老虎面前,倒也不矛盾。或许李安想要告诉观众:人就该生来无惧。这样却俗了许多。

不知为什么,影片里的派让我想到《伊斯坦布尔》里的奥尔罕·帕慕克,这本书里有张帕慕克手托着腮在教室后排发呆的照片,像极了漂流前郁郁寡欢的少年派。帕慕克那充满奇怪想法的童年,也提示着我把他跟这个虚构的主人公联系在一起。只是家境比派富裕得多的帕慕克从小就跟其他那些现代化了的土耳其有钱人一样,对真主已经没有多少敬意,更别提毗湿奴和基督。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就是百无聊赖的学校生活。

联想到这一点,我发现电影中有个被忽视的片段:派在那个充满讥讽意味的绰号的策动下,仅用一天的时间就强记下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一千多位数。这是一种天才,而天才很快就埋没在对信仰的寻找之中。值得庆幸还是值得惋惜?

对于崇尚科学理性的派的父亲来说,当然是惋惜,他没有看到儿子在学校里风光的一面,否则定会大加栽培;对派的母亲来说,这种聪明劲也许没什么,因为对内心世界的探索更为重要。多么古老的二元论。

其实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在妈妈给派讲奎师那(黑天)吃土的那个睡前故事时就已经结束了,天真的派张开嘴,幻想着奎师那嘴里的整个宇宙,他一定不知道,自己日后要经历的那场艰难漂流,也都被奎师那吃进了嘴里。

在《旧约》里,也有一则类似故事,讲的是约拿对上帝阳奉阴违,上帝于是派一条大鱼把他吞到了肚中。以色列诗人阿米亥用几句诗重新演绎了这个故事:我和那鱼,我们已经商量好了/我们都在世界的腹中/我将不出来,它将不消化我。

阿米亥还有两句著名的诗:我每天都知道耶稣在水面上行走的奇迹,我走过我的生命而没有被淹死。

对派或者李安来说,这两句诗也许是那场奇幻漂流的最好注脚。

猜你喜欢
帕慕克阿米李安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青梅竹马
金山(2021年10期)2021-11-02 08:53:02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阿米想长大
饲养员手记
是这样吗
儿童绘本(2016年5期)2016-05-14 14:37:15
阿米驼佛
小小说月刊(2010年4期)2010-05-14 14: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