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中社会组织研究
——以社会创新为视角

2013-04-11 01:29张琼齐源
湖北社会科学 2013年7期

张琼,齐源

(1.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5;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中社会组织研究
——以社会创新为视角

张琼1,齐源2

(1.上海商学院,上海 200235;2.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 201620)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对社会组织来说,顺应全球社会创新趋势进行创新以实现“自治”成为关键问题。社会企业家的崛起和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是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的驱动力量,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面临着资金、管理、服务、组织互动等五个方面的现实问题,组织文化、资源整合、运作方式、市场业务、内部管理、外部合作六个方面是进行社会创新的可行路径。

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组织;社会创新

“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加强社会组织建设”被专门列为一章。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加快形成现代社会组织体制”,而近期新一轮的“大部制”改革中,之前历次改革始终没有进行过大调整的“冷门”民政部,正在扩充其社会组织管理、社会建设职能。由此可以看出,党和政府正在不断放权,把许多可以下放的政府职能交给社会组织,而社会组织要顺利完成新形势下的新任务和新要求,进行社会创新、增强自身能力以实现“自治”就成为关键问题之一。

一、构建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社会创新解读

1.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内涵。

现实经验显示,中国一切重大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都以党的政策的变化为前提。[1](p39)所以可以预见,如同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一样,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提出也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具有丰富的内涵,但是其核心应当是社会组织“自治”,其路径是“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现代”是一个大致标准,要具有全球眼光和重视并参考当下的国际经验。[2]总体上说,这是规范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重要指导文件,确立了社会组织主体地位,指明了社会组织管理与发展的方向。

2.社会创新是全球社会组织的发展趋势。

社会创新可从两个层面去界定。一是企业组织层面。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不同,社会创新是涉及企业内部的组织、章程等方面的变革问题;二是社会系统的整体层面。是社会领域的各种创新活动,公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主体。[3]社会创新概念源自19世纪的英国,当时慈善企业家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教育与文化生活等方式,努力增进员工福利。现今世界各地有许多社会组织采用社会创新策略,以改善小区环境或整体生活的个案,例如:孟加拉国银行家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创办乡村银行,以微型贷款的方式帮助穷人改善生活;约翰·伍德(John Wood)则以阅读空间极力协助第三世界的儿童解决教育问题;另外德国弗莱堡(Freiburg)市的沃班(Vauban)小区,采用“民众参与机制”,成功结合政府部门、市议会、建商与小区居民的合作发展,致力成为“零汽车社区”。

国外社会组织运用社会创新,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显示出社会创新的重要性与未来性。社会创新的价值在于释放社会活力、弥补市场与政府失灵、促进组织的整合协作与公民社会成长。[4](p59-64)所以,社会创新作为政府、企业和民间三方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首要发展趋势。[5](p48-49)然而,中国的社会组织的社会创新仍十分欠缺相关的研究,尤其在当前,社会组织面临资源受限、发展乏力等种种问题。既然企业组织都能推动社会创新来改变社会上各种不公平的现象,那么当社会组织面临发展问题时,如果再缺乏商业竞争力量,未来必然会受到公私两大部门更大的挤压,必须要有突破性或创新性的发展,与更具专业性的管理来提升其自治能力。所以社会组织将传统的经济创新纳入其中,采用社会创新的模式提升其服务与质量显得十分关键。

二、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的驱动力量

1.社会企业家的崛起。

社会企业家是指这样的人,他们以打破导致部分群体被忽略、被边缘化或被不公平对待的不公正的、非最优的社会均衡为目标,把自己的灵感、直接行动、创造性、勇气和坚韧用于最终建立起新的、稳定的、能够使目标群体和社会持久受益的新的均衡的人。[6](p5)对比传统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的差异,可以发现传统的创业家重视社会问题,一般仅仅是以社会责任的方式捐钱给NGO组织等,这表示传统的企业家的方式主要还是在于提供经济利益;而社会企业家则是将赚取收入的策略与他们的使命紧密相连,雇用身障、弱势、贫困的员工,售卖解决特殊社会问题的产品或是服务,这样的模式兼具经济与社会价值,表示社会企业家能够兼具理念利益与经济利益。[7](p360-361)与传统的资本家帮助社会的方式的单面向救助的不同,社会企业的创业者在创业起初就将社会目的与商业手段紧密联结,是社会目的的商业化运作。显然,社会企业家在社会企业的运作过程中,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他们以社会价值为核心要素,具有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变革能力,能够以创造性的解决办法来应对社会挑战,是社会变革的制造者。当前,社会企业家精神正在从非营利部门向商业领域和公共部门渗透,影响着政府官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作为社会创新重要主体的社会企业家群体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并在从事社会创新、推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

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问题是艰巨而复杂的,所需要满足的社会需求是高度细分的和多样化的。无论是政府、公民社会组织还是公司企业,无论是政府行政手段、市场机制还是志愿捐赠,单靠哪一方的力量独自整合资源以完成任务都会力有不逮。[8](p99-112)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倾向将社会服务与公共事务,交由社会组织来经营管理。2012年,中央财政首次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成为当年社会组织十件大事之一。然而,社会需求却超越了社会资源的成长速度,社会组织也开始面对一个初具规模的竞争性市场,加上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使得许多社会组织陷入财务日渐紧缩的状态,但民众对公共事务与社会服务需求却日益增加,又使得社会组织面临内部财务和外部需求的双重压力和困境。由此可知,社会组织需要有所创新改变,才能提高经营的效率,进而提升竞争力,以及发展出专业经营的条件与能力。

三、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的现实问题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资源特征、组织定位,都有不同程度的创新。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组织的社会创新仍然面临一些困难,阻碍了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

1.资金缺少。

资金短缺是影响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常常造成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下降,各种项目与活动难以为继,甚至面临着自身的生存危机,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了。与企业依靠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以及政府依靠财政收入不同,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微薄的会费、政府的不稳定的支持资金及少量的工商界或个人的捐赠。某些对政府支持依赖较重的组织,一旦政府切断了其资助,那么社会组织就失去了主要支撑,面临生存问题。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政社分开”,这种分开既有利于社会组织的自治,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减少社会组织的资金来源。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摆脱其对外部的依赖,探寻一种内生性资金循环利用和增长机制已成为当前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问题。

2.政府合作缺陷。

积极有效地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是当前社会组织创新性工作的重要形式,对于组织的发展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增强都有重要意义,在调研的社会组织中,很多有实力、资源丰富的社会组织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此项工作。然而目前社会组织多是以接受政府委托的形式来参与此类工作,且是基于项目的需要,往往没有经常性的合作机制,具有临时性和过渡性的特点。此外,“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中,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后的治理模式是采取社会组织法人的形式还是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形式同样值得研究。而这些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未来的功能发挥和生长空间。

3.管理制度缺失。

完善的治理结构、规章制度和民主机制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整体上还比较低,很多社会组织都呈现成立时间短,基础服务为主、自身实力不强等组织弱势,管理团队规模较小,有的甚至只有二三人,工作量大,任务较重。所以在很多社会组织内部,其财务制度、人事管理、职称评定、岗位培训、社会保险等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民主决策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管流于形式的问题,导致社会组织的运作不规范。如何在“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中吸引和集聚一批管理人员,并充分调动其主动性,是社会组织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

4.特色服务缺失。

社会组织的大规模扩张导致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存在重叠的现象,例如一个企业可能同时是几家组织的会员,虽然一定程度上说,企业多样化的需求需要不同的社会组织给予满足,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组织对于成员企业的核心需求触及较少,成员企业不得不寄希望于其他社会组织而使愿望得以满足。更重要的是目前大多数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内容都大同小异,主要为企业提供一系列基础服务,如培训、交流、研讨等,而且常常只是一般的普适性的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却面临针对性差和持续性差的弊端。

5.组织合作缺乏。

近年来,我国社会组织增长迅速。2006年全国社会组织总量为35.4万个,2011年达到46.2万个,年均增长率为5.47%。[9]数量上的突飞猛进导致社会组织对政府及社会资源的争夺加剧,社会组织之间也为了避免资源的流失而较少与其他组织合作。其二,由于不同组织的性质和资源特质存在差异,所以有时外部资源往往不能为社会组织所用。长此以往,社会组织便忽视了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功能互补和某些共性资源的共享和联合。另外,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中,不同社会组织之间也缺乏必要的了解和沟通渠道,也就没有合作的可能。

四、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创新的可行路径

社会创新一般是个人、团体或组织在计划、方案、机构或活动等方面进行创新,让三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碰撞出新想法的火花,进而试图改善、促进生活的质量以及处理受到忽略的社会需求。结合当前中国社会组织的现实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社会创新探索。

1.组织文化创新。

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价值的体现,是社会组织生命力的保障,是组织生存的根,它决定了社会组织员工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社会组织应该要建立一种创新行为的文化,强调不断学习与求新的重要性,正如有研究者强调社会创新中“产生新的想法”的重要性。[10](p145-162)所以,社会组织要先营造出创新的氛围,给予人员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空间,鼓励人员产生创新的想法与实验的精神,调动人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心态,主动出击与展现自己的特色,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2.资源整合创新。

如何募集资金对于社会组织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社会创新也要聚焦于解决社会组织的财源问题。很多社会组织认为自己身负重要的社会使命,一般不想与商业利益有所牵连,但在当今讲求联盟、合作的时代,只要不让商业利益蒙蔽社会性目标,让组织活动变成营利导向,那么寻求各方资源,强调经由企业家的创新特质,发展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现行机制所未能满足的社会需要,并整合来自公、私部门的资源,为社会组织募集资金,也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新方法与管道。

3.市场业务创新。

社会组织要积极研究市场,寻找那些有市场却无人去做的事情,尤其是当前政府行业管理职能尚未完全转移的情况下,对于一些暂时无人做的工作,要早介入、早参与,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同时,可以针对市场区隔进行调查,调整社会组织创新的内容与活动,并且运用时下流行的趋势,配合营销管道,发布、举办创新的产品或活动,扩大社会组织的影响力。

4.运作方式创新。

目前很多社会组织虽然认识到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在营销方式上仍然比较薄弱,即使考虑到社会组织预算不充裕的情况,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让更多民众知道他们正在推广的活动。如现在很流行的网络营销,通过网站、博客、微博等方式,可能会引起很大的回响与反应。同时,虽然民众是营销通常所考虑的主要对象,但是也可以将营销的概念运用在与企业的互动之上,不仅只是短期寻求赞助而已,而是要作更全面的资源整合,建立社会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搭起社会组织与其他企业、组织合作的桥梁,社会组织才能更顺利地运营并达成使命。

5.内部管理创新。

赋予员工自治权,是社会组织社会创新中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所有员工都能够有权利参与作决定的过程,而这些决定又将会有利于他们以后工作的运作方式,与整个流程的步骤过程。[11](p42-48)具体来讲主要是保持组织架构的弹性空间,结构层级都能够灵活运用,工作内容能够相互支持与代理,让机构变成一个有机式的组织,保持组织的弹性,让每位成员都相互学习,彼此交流,以激发创新的想法。设置灵活的负责制,让每个人都能够有机会发挥领导的才能。另外,制定相应的激励和反馈机制,适时适度地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工作进行回馈,对其工作给予认可和奖励,维持员工与志愿者参与的动力。

(六)外部互动创新。

良好的外部互动关系可以让整个组织、机构更能发挥效能与效率,达成既定的目标与使命。首先是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很多社会组织目前附属于政府的管理经营之下,所以与政府的关系,属于不对等的层级关系。但是,随着政府的权利让渡,可以努力发展出协同合作的关系。以后更进一步,应该发挥社会组织特有的功能,补充政府部门的无法执行之处,进而发展出一种制衡的机制。其次是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社会组织在与企业的互动关系上,可以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同时也将创新的观点引进企业组织中,增进企业发展竞争力,造就双赢局面。再次是采用联盟方式,整合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现有的、分散的资源,集合各自的专业性,在一个主题或者项目方面,从整合营销的角度发挥最大效益,扩大其影响力。最后,国际上的社会创新十分注重与小区的互动关系,因为很多的经验都是从社区所累积发展出来的。所以对于社会组织来说,需要与小区居民经常联系互动,请教他们丰富的经验和意见,这样不但可以帮助社会组织产生实用的社会创新想法,而且可以帮助社会组织建立属于自己的志愿者群体,减少人力不足的问题。

[1]徐湘林.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2]我国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建设负重前行——访国家行政学院马庆钰教授[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 2013/0201/c355077-20404853-4.htm l,2013-02-01.

[3]常红,俞可平:中国要进行社会创新培育公民社会[EB/OL].http://politics.peop le.com.cn/GB/14562/11707253. htm l,2010-05-27.

[4]周直,臧雷振.社会创新:价值与其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9).

[5]俞可平.社会创新呈现七大趋势[J].当代社科视野,2012,(1).

[6]Martin,Roger L.&SallyOsberg.Social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for Definition[J].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2007,(01).

[7]Boschee,Jerr.Social Entrepreneurship:The Prom ise and the Perils,in Nicholls,Alex(ed)Social Entrepreneurship[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8]何增科.社会创新的十大理论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

[9]徐振斌.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建设趋势分析[N].人民日报,2012-10-18.

[10]Mulgan,G.The Processof Social Innovation[J].Innovations:Technology,Governance,Globalization,2006,1(2).

[11]Barraud,V.and S.Guerrero.ImpactofSocial Innovations on French Companies’Performance[J].Measuring Business Excellence,2002,6(2).

责任编辑张晓予

C91

:A

:1003-8477(2013)07-0053-03

张琼(1976—),女,博士,上海商学院讲师。齐源(1974—),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副教授。

2013年上海商学院“上商学者项目”(A-0201-00-050-204),2011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项目(shghg10001),上海商学院2012年度科研项目(BN2154-2-3)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