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机:冰岛崩盘之因

2013-04-10 09:21:26迈克尔·刘易斯
现代阅读 2013年4期
关键词:冰岛人克朗冰岛

对于高级而复杂的融资,冰岛全国上下无一人有直接经验,人们甚至对此毫无概念。尽管如此,某些人依然在见证了华尔街的金融创新模式之后说:“我们也能做到。”乍一看,他们似乎能够如愿以偿。2003年,冰岛3大银行的资产总额仅为数十亿美元,约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0%。在接下来的3年半时间里,银行业资产的增长超过了1400亿美元。诚如一位经济学家所说,冰岛银行业系统“扩展速度之快,堪为人类历史之最”。

与此同时,银行也在不停地把资金借贷给购买股票和房地产的人们,故而冰岛的股价和房价迅速跃升。2003~2007年,美国股票市场的价值增加了1倍,但冰岛股票市场的价值却增加了9倍,雷克雅未克的房地产价格则增加了2倍。2006年,冰岛普通家庭的财富积累比2003年增加了2倍,而且,几乎所有的新增财富都与新兴的投资银行业有关。冰岛大学渔业经济学教授拉格纳·奥德纳松说他眼睁睁地看着大批学生抛弃渔业经济学,转而学习货币经济学,“工程与数学学院也开设了金融工程学课程。这里有成百上千的人在攻读金融专业。”试想一下,这种现象居然发生在一个面积与肯塔基州同样大小、人口却比伊利诺伊州皮奥里亚市还要少的一个国家里。

但国际性的金融抱负遭遇了不测风云。当刚刚成立的3家全球规模的银行倒闭之后,冰岛的30万民众发现,对于1000亿美元的银行亏损——分摊至冰岛每个人头上,约合33万美元——他们难辞其咎。此外,他们还从事隐秘的私人外汇投机买卖,由此而遭受的个人损失达数百亿美元。而且,85%的冰岛股票市场已经崩溃,可见,他们的个人损失相当惨重。

冰岛立刻成了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欠债国家,冰岛人最终的债务总额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850%(债务累累的美国仅为350%)。尽管华尔街在美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规模却从未超越民众自救的范围。对于冰岛的3大银行而言,任何一家的损失都令这个国家无力承担。与其国力相比,银行的损失相当惨重,以至于在该产业崩溃的数周之内,有1/3的冰岛人告诉民意调查者说,他们正在考虑移民。

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多冰岛人都在从事灾难性的投机买卖。在当地利率为15.5%时,克朗(冰岛货币)在持续升值,于是,当他们想买一些无力承担的东西时,便采取了一种精明的做法,即不去申请克朗贷款,而是寻求日元和瑞士法郎贷款。他们所支付的日元利息为3%,由于克朗在持续升值,他们便在这项外汇交易中赚了一大笔钱。但这种做法是极不明智的:用借来的资金来购买价格不菲的住房和汽车。到了10月份,克朗崩溃了,他们必须偿还的日元和瑞士法郎贷款比原来增加了许多倍。现在,许多冰岛人,尤其年轻人拥有价值50万美元的房产,而抵押借款却为150万美元;价值3.5万美元的“路虎”汽车,所需偿还的贷款为10万美元。

一名中央银行高级职员告诉我说:“我们试图告诉他们,说我们的问题不是偿债能力的问题,而是流动资金的问题,但他们就是不听。”这样的说法与雷曼兄弟公司和花旗集团的说法不谋而合:假如你们给我们一些资金,帮我们渡过这次难关,那么我们将迅速解决这个暂时性的小问题。

如今,世界上有许多让人感觉身处炸弹之上的城市。炸弹尚未爆炸,但引信却已被点燃,而且人们无法将其熄灭。在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之时,当你在曼哈顿街道上漫步时,满目皆是空荡荡的店铺和街道,即使在下雨的时候,出租车里也是空无一人。因为在炸弹爆炸之前,人们早就逃走了。雷克雅未克也给人以同样的感觉——灾难发生初期的凄凉,但是引信的燃烧方式却颇为怪异。政府下令发放3个月的离职金,于是许多已经被解雇的银行家却依然有薪水,直至2月初政府迅速垮台为止。相对于大量的外币而言,克朗的价值小于其全盛时期的1/3。除了地热和鱼资源,冰岛几乎什么都依靠进口,因此,12月中旬时,几乎所有物品的价格都出现了大幅上升。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新朋友告诉我说,她曾去商店买一个灯泡。售货员告诉她说,她要买的那种灯泡已经脱销了,但是可以帮她从瑞典订购,而价格几乎是原有价格的3倍。

然而,对于一个在一夜之间遭遇崩溃命运的国家而言,其外在表现与昔日并没有太大区别——那时它还自认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富有。冰岛中央银行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冰岛将把欧元作为其流通货币,因此克朗将不复存在。没有了克朗,中央银行便失去了维持本币稳定性和控制利率的必要了。在这个国度主持大局的是大卫·奥德森,他在20世纪80年代成功地说服了那些为政府的工作几乎倾注了一生精力的人们,让他们相信:政府在浪费生命。因此,奥德森试图给冰岛人以自由,他所谓的这种自由,是不受政府任何形式管制的自由。作为总理,他降低了税收,实现了工业的私有化和贸易的自由化,在2002年,实现了银行的私有化。他最终厌倦了当总理的生活,于是任命自己为中央银行行长——他其实并无银行业的任何经验,只是一位训练有素的诗人。

冰岛人在地处偏僻的岛屿上生活了1100多年,从未有过融资合并、恶意兼并、衍生品交易或小规模金融诈骗的经历。2003年,当他们与高盛公司和摩根士丹利公司围坐在一起谈判时,他们对投资银行家的业务内容和方式仅有粗略的了解,其中大多是由冰岛的年轻人从美国各商学院学来的。2003年前后,他们从事的资金运作所反映出的冰岛人的理念,实际上只是美国式的理想罢了。当他们提供贷款时,并不以促进企业的发展为目的,而只是将资金提供给朋友和家人,这样他们便可像投资银行家一样购买和拥有一切:贝弗里山大楼、英国足球队和百货商店、丹麦航空公司和媒体公司、挪威银行、印度发电厂等。

那是冰岛人所牢记的最重要的一堂美国金融课:用借来的资金购买尽可能多的资产,因为资产价格只升不降。到2007年,冰岛人拥有的国外资产约为2002年的50倍。他们购买私人飞机,在伦敦和哥本哈根购买第三套住房。他们花费大笔的财富,以获取冰岛人此前未曾奢望过的服务。“一个家伙举办生日晚会,居然花了100万美元请艾尔顿·约翰来为他唱两首歌。”左翼绿色运动首领斯泰因格里米尔西格富松说这句话时,语气里依然带有怀疑的成分。他们购买了一些企业的股份,却对企业的业务一无所知,但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告诉经营企业的人要如此这般地去做——与真正的美国投资银行一模一样!

一位对冲基金经理这样向我解释冰岛银行业的运营机制:你有一条狗,我有一只猫。我们协定,两只动物各值10亿美元。你以10亿的价格把狗卖给我,我以10亿的价格把猫卖给你。现在,我们不再是宠物主人,而是拥有10亿美元新购资产的冰岛银行了。“他们以通货膨胀的币值在他们自己人之间进行资产交易,从而创造虚假资本,”他说,“这便是银行和投资公司的数目持续增长的原因所在。”

2006年4月,芝加哥大学的一位名叫鲍勃·阿利伯的退休金融学教授对冰岛的经济情况产生了兴趣。通过深入研究有关数据,他了解到了冰岛的金融概况——这种显然只有教科书上才会有的金融狂热简直是一种史无前例的行为。阿利伯将冰岛的金融崛起称为“完美的泡沫”。他认定,在2006年,尽管冰岛仍未破产,但冰岛危机已初露端倪。泡沫的破裂是迟早的事情。

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冰岛银行家制造的这场疯狂之中。德国银行向冰岛银行投入了210亿美元,荷兰人借给了他们3.05亿美元,而瑞典则掷了4亿美元。14%的年利润回报率令人瞠目结舌,受此诱惑,英国投资商大手笔投入了超过300亿美元的资金——280亿美元来自公司和个人,其余则来自养老金以及医院、大学等公立机构。仅牛津大学损失的数额即达5000万美元。

(摘自中信出版社《自食恶果:欧洲即将沦为第三世界?》 作者:[美]迈克尔·刘易斯 译者:司徒爱勤)

猜你喜欢
冰岛人克朗冰岛
跟着货币去旅行——丹麦法罗群岛克朗
冰岛
冰岛人圣诞节互送书籍
环球时报(2019-12-26)2019-12-26 04:14:38
冰岛导演海上漂流记
电影(2018年8期)2018-09-21 08:00:04
持续创新的克朗斯
A Descriptive Study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With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al Norms
冰岛人的长寿之谜
保健与生活(2017年3期)2017-03-23 04:34:32
新年烟花秀
快乐是最好的药
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火之歌
中学生(2016年22期)2016-03-01 03: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