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正华
台州市黄岩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人口63万,辖19个街道乡镇,67%的面积为山区、半山区,西部六乡一镇被上级民政部门认定为欠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普遍有了提高,但受到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的制约,与东部平原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每年考上大学的多数学生在接到录取通知书后都为数千元的学费发愁心焦。区慈善总会2003年成立后,一直把帮助贫困学子上大学列入慈善救助的重点工程,简称“圆梦工程”。九年中共资助贫困大学生8616人(次)、发放助学金842万元,赢得了全社会的赞誉。“圆梦工程”为何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爱心人士的慷慨解囊,我们总结出来三条经验。
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我区众多企业不缺普通工人,而缺乏中高级技术人员,从而奠定了企业定向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基石。每年8月,全区要举办数场企业定向结对助学仪式,邀请区委、区政府领导到场讲话,一是肯定企业回报社会的慈善精神,二是勉励受助学生学成后归来建设家乡。电视台、报社及时报道助学信息。新亚控股集团连续七年每年出资30万元资助64名贫困大学生,不求任何回报。标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建筑企业,每年出资30万元资助69名贫困学子,并与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标力建筑工程学院,每年出资50万元委托学校定向培养建筑学、工民建及有关专业的大学生,学成后由该集团全部分配到专业对口的部门工作。“新星”集团向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捐赠50万元,资助该校贫困生,反映了慈善文化已被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家所接受。新大洋有限公司每年结对14名大学生,并与他们签订协议,每人每年5000元助学金。还有众多的小企业如鑫城房产、中钢置业等每年均资助10名以上贫困生。企业结对助学,彰显了慈善文化的感召力。
其次,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无私赞助。慈善文化的亲和力随着和谐社会建设逐步深入人心,不少有识之士都愿意奉献助学爱心,如太平洋保险黄岩支公司卢小芹女士用自己的积蓄资助2名从小失去父亲的黄岩第二高级中学学生从高中到大学的全部学费,从而带动了众多单位员工资助贫困学生。胡蒙财是个自食其力的个体户,省吃俭用,每年拿出5000元资助西部屿头乡一位女大学生。还有许多先富裕起来的但不愿披露姓名的爱心人士默默无闻地资助着众多贫困学子。一位名为小小“螺丝钉”的志愿者,当年由于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在自己创业取得成功后,先后资助4名贫困学生上完大学。其中一位还是通过中央电视台《共同关注》栏目取得联系的山西吕梁石楼中学王珠明,后考上中北大学,至今他们还未见过面,但王珠明写给他的信令人动容:“我一直想谢谢黄岩的‘螺丝钉叔叔,但由于学习紧张,路途遥远,无法当面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等到我工作后,一定做雷锋一样的‘螺丝钉,像您一样,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奉献青春和汗水。”多么高尚的境界!资助一位贫困生,实现一个人的价值观,呼唤出新时代的活雷锋。
第三,慈善的仁爱理念逐步深入人心。黄岩东亚医药化工有限公司池正明从2004年开始,资助四川、云南、广西及本市109名孤儿上学,其中53人考上大学后不仅继续资助学费,而且提供生活费,六年中助学总额达128万元,从不要求受助学生作任何回报。这是真正的慈善本义,彰显了博爱精神,值得大书特书。池正明从不接受媒体采访,谢绝社会方方面面的赞扬和褒奖,默默无闻地奉献爱心。他认为:人的价值不在于你活多久,而是你给这个社会留下了什么,关爱他人、奉献爱心,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回报社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爱心助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他崇尚美国股神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我没有因为钱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捐出去的钱却可以改变千万人的生活方式。”在池正明身上充分体现了慈善仁爱的理念。
黄岩义工曾对全区19个街道、乡、镇进行调查,共统计出家庭贫困学生417名,主要原因是父母重病所致。其中一部分人高中毕业后将面临上大学难题,义工们提前一年进行,多方联系,期盼更多的爱心人士和善心企业家伸出援助之手。相信结对助学正是破解贫困学子上大学难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