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臻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后,举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就慈善战线而言,我们通过联系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让十八大精神进单位、进每个慈善工作者的头脑,以十八大精神指导我们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其中,进一步全面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华慈善总会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大举措。
一、“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缘起及概况
慈善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慈善文化引入校园,不仅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慈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有利于在一定程度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民道德水准,使越来越多的人把参与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此,中华慈善总会于2011年11月启动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该活动注重从精神层面带动学生对慈善文化的认识,启迪爱的心智。活动自发起以来,得到了全国各地慈善组织和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以及广大中小学生、教师、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一年多来,全国相继有70多个地区的慈善组织与当地教育部门配合,在近两千所中小学校实施了“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超过一百万中小学生收到了由爱心人士、爱心企业捐赠的《慈善读本》。
二、“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组织形式
在当地慈善组织的推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引导下,各地学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慈善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使慈善理念在愉快的学习和课外活动中得以传播,取得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可喜成果。
(一)与弘扬互助友爱精神相结合
部分学校依托自身学习雷锋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将慈善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其中,他们举办的“我站雷锋岗”活动深受学生欢迎。“雷锋岗”岗位职责包括走廊管理、卫生维护、担任志愿路队长、节水管理等内容。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岗位,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体验奉献的快乐。这种“我为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慈善文化中“博爱、友善”理念高度契合。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的一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以“感恩”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主基调,把感恩教育作为育人的基础,教育学生刻苦学习、报答父母、奉献社会。
(二)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相结合
部分学校不仅组织学生阅读《慈善读本》,还将慈善的理念细化,融入到各学科的课程当中。福建省福州市罗源县凤山小学的教师们结合慈善理念,把新课改倡导的“兴趣教学法”应用发挥,总结出一套“以励促奋”,不用“减法”用“加法”,不用“指责”用“赏识”的思想教育方式。他们在学生身上倾注爱心、善心、责任心,呵护每一株慈善的幼芽。台州市黄岩区的一名青年教师把慈善教育带进了数学课堂。通过将课程教学与慈善文化巧妙结合,不但在学生中间传播了慈善文化,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三)组织慈善义工活动
在《慈善读本》的带动下,很多学校开始组建学生自己的义工团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义工工作中来。天津市南开中学的学生在组织同学阅读学习《慈善读本》之外,在天津市中学中首创“义工制”,由在校中学生向社会提供无偿服务,参与公益,奉献社会。学校规定,每名学生全学年要完成50小时志愿服务。为此,学校专门设立了300余个义工实践点,如纪念馆、展览馆、图书馆、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还有学生自发到医院导诊处引导人群,慰问农民工并为其子女做义务家教。在常态化慈善实践机制的引导下,南开中学形成了“人人参与慈善、时常参与慈善”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很多义工团体也开始注重吸纳学生成员,通过慈善实践的形式让同学们领略慈善文化,加深对慈善精神的认识。
(四)开展各类征文、比赛活动
为进一步推进“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慈善》杂志社发起了“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活动,几十万中小学生提笔写出了自己阅读《慈善读本》的读后感以及他们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同时,许多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也积极写出了自己阅读《慈善读本》和对开展“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认识、体会,以及对活动的支持、期望和建议。《慈善》杂志已经刊登征文稿件一百余篇,并已经筹备出版《“慈善文化进校园”征文专刊》。我们欣喜地看到,在这些地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已经开始走入家庭,走向社会。
珠海市慈善组织与教育部门合作,联合当地学校,举办了《慈善读本》进校园征文比赛、“随手拍·发现身边的活雷锋”慈善摄影大赛、“大华杯——第二届珠海市小学生科技创意之机器人慈善大赛”三项赛事。这些活动结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启发他们亲身发现慈善、体验慈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慈善摄影大赛为学生提供了发现身边慈善人物、慈善故事的机会。我们欣喜地看到,通过参与慈善文化活动,学生不但发挥了自己的爱好特长,而且变得更懂事,更加体谅父母,学会了关爱和感恩他人,学生的文化知识与慈善素养相得益彰。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成功,使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关注支持这项造福民族未来的好事。继周森先生捐赠《慈善读本》之后,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纷纷效仿。民政部的一位干部不但撰文高度赞扬这项活动,还捐资为她曾就读的家乡的一所小学和一所中学的全体师生捐赠《慈善读本》;山东的一位学生家长为自己女儿就读的班级的每位同学捐赠一册《慈善读本》;90岁高龄的老红军贺芳齐夫妇为家乡和现居住地的中小学生捐赠一万册《慈善读本》;继万达集团捐赠10万册《慈善读本》之后,各地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也加入到赠阅《慈善读本》的队伍中。
三、“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发展方向
目前,“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扩大试点、推广经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我们更应该意识到慈善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在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突出强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阐述“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强调,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与此同时,报告强调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作为具有推进慈善事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双重功能的慈善公益活动,“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以期迈上新台阶。
(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和其他造福民族未来的文化建设一样,“慈善文化”的建设也需要健全的文本体系和丰沛的理论建树。《慈善读本》作为“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个载体,理应在促进和服务社会慈善的活动中,体现文化上的纯粹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广泛性。因此,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撰适合不同群体需求的《慈善读本》及其多种现代传媒形态,既是慈善组织的崇高使命,也是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的客观要求。在做好小学版、初中版的试点跟进与信息反馈的同时,保证《慈善读本》高中版的顺利开发的基础上,要有研发诸如大学版、少儿版、公民普适版、特殊人群版等多种版本及相应多媒体资源的计划和准备。同时,《慈善读本》应该根据实际,保持必要的修订弹性。因此,汇集社会各界的智慧和力量,让《慈善读本》与时俱进,保持其时代性、可读性,应成为不可松懈的常态工作。
(二)多方合作,共同引导
实践表明,《慈善读本》的试点及“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落实程度与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力度休戚与共,也深受社会的慈善环境、舆论氛围的影响。我们坚信,共同的公益责任、公众职能和公共使命会将我们凝聚在一起,同心同德、多方合作、共同引导,凭借《慈善读本》的较高品质、卓有成效的活动实绩以及慈善工作者真诚的奉献精神,在全社会共同引导和营造出一种“人人参与慈善,人人奉献爱心,人人感受温暖”的良好风尚是有基本思想共识和社会基础的。
慈善教育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路虽漫漫,但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时期,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慈善工作者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通力合作,“爱心之根种在心间,慈善之花开满人间”的爱心社会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
(三)注重实效,广结善缘
“慈善文化进校园”活动,采取赠阅《慈善读本》的形式,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慈善教育活动。这就势必要求我们在工作的环节上节流与开源并举,广结善缘,争取更多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奉献爱心、捐赠《慈善读本》。但整个项目的根本在于活动开展要出成绩、有实效。我们要把慈善教育真正作为慈善项目来运作,一定要有精品意识,按慈善项目的要求严格管理,要制定项目目标、做出项目部署,确定阶段任务,定期进行项目检查,组织开展项目交流、项目周期评估,要出项目成果。
根据国家出版署的规定,教材的发放应有一定的费用。我们把这部分费用作为我们这个项目的工作经费,严格管理,切实用在项目的推广、宣传及在学校组织的有关活动中。在坚持一贯的公开、透明、高效的基本规则下,还要务实调研、勇于创新、共同协调,与一线学校一道探索寓学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交流及社会实践中将自身的慈悲本色、感恩情怀、担当意识、潜在能量表达出来,并在日常生活中回馈给亲人、老师、同学及社会弱势群体。同时,还要利用好已有的平台和资源,做好对包括捐赠者、爱心学生在内的典型事迹的宣传。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出慈善快乐、慈善先进、慈善荣耀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慈善真正成为公民意识的一部分、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一份习以为常的自觉行为。
慈善教育是一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大事业,也是一项新兴事业。在推进慈善教育的过程中,无疑会遇上不少困难、面临诸多挑战、经受重重考验。今后,我们会克服困难,弥补不足,再接再厉,探索校园慈善教育发展规律,发展普及慈善文化的新方法、新模式,以求达到“化慈悲心为善行”的目的,这也是校园慈善文化建设的根本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