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视角下古村落的文化变迁与拯救

2013-04-10 23:03孙亚辉
河南社会科学 2013年3期
关键词:古村落变迁村民

孙亚辉

(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99)

作为村落文化和农村文化的源头与根基,古村落在文化意义上的存续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古村落的苍老的躯体荷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的遗存,这些依存关乎文化、关乎建筑、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延续,更关乎着老百姓(村民)的自身生活[1]。从这个角度讲,古村落不但映衬着传统文化的背影,还将当时社会的全部浓缩在一方区域,显得厚重和神秘。然而,随着历史进程的向前推进,社会的发展在物质和精神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衡,古村落的文化精要也随之出现了演变和迁移,如果依然用传统的眼光对其进行审视,将会失去观察结果的真实性。令人可喜的是,作为历史文化有形和无形的遗留,古村落对当代社会的价值在当下已被重新充分地认识起来,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古村落质朴的原生态风貌和隐藏在其中的民间的文化氛围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2]。但是一个基本的事实是,古村落文化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正向某个方面演变,而在诸多的外力中间,旅游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一个。合理的旅游开发能对古村落文化的发掘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过度的旅游开发能使古村落文化的存续陷入尴尬的境地。本文以旅游行为为视角,对古村落的文化变迁和拯救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为此类珍贵文化的传承提供一定的借鉴信息。

一、古村落文化中吸引旅游的关键要素

(一)悠久的历史跨度

我国的古村落产生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些较为古老的村落由于朝代更替、历史变迁等原因,要想保存下来极难,而过于晚近的村落则由于缺少了必要的历史积淀,其本身应该具备的文化特征并不明显[3]。因此,我国现存的古村落一般形成于明清时期,一般由乡绅氏族等主导建造,并最终延续下来。这从这些古村落的外形和构造就能够得出结论。因此,我们惯常所讲述的古村落若从明清时期算起,距今大多都有100年以上的历史跨度了。

(二)古老的宗族文化

文化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时间,古村落具备了这一基本的要求。同时,古村落得以长期延承,其中的文化形态几乎“百年一面”,究其原因,长期蕴含其中的古老的宗族文化功不可没。在我国,为了与传统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人们最终选择了宗族聚居的人群形态,这种形态不但有利于传统社会群体的管理,还能形成一定的社会力量,促进对社会的整体性的参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这样一来,知识分子、乡绅和氏族成员,就极有可能将这种宗族聚居的人群形态样式中所具备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来,而以宗族为主线的村落便是最为集中的反映。因此,如今的古村落基本上都保留着宗族聚居的传统文化特征,这种相对封闭的特性是古村落的典型内在形态。

(三)独特的区域特征

从地理区位的角度讲,任何一个古村落都处于独特的、特定的环境之中。而从社会学的角度讲,任何一种社会系统只要置身于一定的生态系统之中,就不可不免地会对环境产生“独一无二”的适应性,并在长期的“适应”中,逐渐形成一种对环境的依赖,因依赖而混成一体[4],最终,社会系统便与环境一起形成了具有独特区域特征的文化形态。这种形态关乎人类也关乎自然,并且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因而相对而言十分稳固。古村落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社会系统。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作用下,这些古村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在特定的区域内,即便存在着多个古村落,它们在形式和社会功能方面,也会表现出从内至外的整体统一性和高度规律性。

(四)极端的交通终点

从古至今,人类对陌生的自然风貌和人迹方位的探求和追慕都没有停止过。这些区域大多人迹罕至,无论是古城、古镇,还是古村、古寨,它们在地理区位上大多位于交通网络的终点之上。这与交通条件较好的区域不同,单一的道路、位于终端上的最终抵达,使得对古村落的寻找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5],在体验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地懂得了古村落为何能够在历朝历代的风云变化中遗世独立,为何能够在人们对广袤土地的漫长寻找之后能够给人带来无可替代的心灵震撼。这些都是源于古村落独有的“微环境”和深藏其中稳定的文化情愫的外泄。

(五)完整的文化体系

与当今市场经济社会形成的“快餐”类的文化不同,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古村落中蕴含的文化体系是极其稳固的,即便是在商业活动异常频繁的今天,即便是频繁的商业活动已开始浸染古村落的角角落落,它本身固有的文化依然保持着较好的历史风范,即使是再经历较长的时期,古村落的文化体系也能够较好地保存下来[6]。其中的原因在于,虽然古村落本身是农村聚集区域,但它却同时或多或少地具有城市的功能和多元化的文化形态。在兼收并蓄又内敛积存的相互作用下,古村落散发出的信息极为丰富和复杂,独特而无可替代,无论是文化情结,还是艺术规范,无论是社会行为,还是科学精神,在古村落中都能表现出来,而这些正是吸引旅游者的主要原因之一。

(六)自然的居住形态

在我国古代的民居中,居住形态是极为讲究的,这在今天的中国和西方国家,依然被郑重地提及。在古村落的居住形态上,人们对房舍的建筑规范的要求十分的“严格”,而这些要求的集中表现便是“天人合一”:追求个体与整体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此外,古村落十分注重阴阳五行的空间架构,居住地往往依地形、地貌而建,讲究风水,建筑往往与山水等自然物事融为一体,在村落的建设结构方面注重道家、法家等重要思想的运用,尊重自然,对物质和精神的取舍极有分寸,其中的审美品位达到了较高的社会水准。

二、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生态的变迁路径与趋势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类的足迹有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从繁华进步的大都市到人迹罕至的古村落,在人类活动的作用下,都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这种改变有的来自物质层面,有的关乎文化层面,其中尤以文化层面的影响最为明显和深远。对古村落来说,这种文化生态上的变迁看似不经意,但是却对它的存在和延续提出了新的严峻的挑战,需要对其进行密切的关注,以发现其走向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唯有如此,才能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保护古村落这一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

(一)物质文化变迁

对古村落来说,人们之所以能够将其开发为旅游地,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其中大多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传统村落建筑,这些建筑在外人眼中以景观的形态出现,对游客能够产生显性吸引力,加之在古村落房舍等建筑之中,有村民独特的甚至是原始的(当然是与当前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相比)生产、生活状态为陪衬,使其在自然景观的点缀下,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天人合一”的社会景观[7]。在这一过程中,古村落中的村民,不但是传统民居的建筑者和所有者,还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这与城市旅游明显不同,城市旅游中的城市居民无论如何是成为不了旅游资源的。古村落中村民参与社区旅游的方式有很多,大体有旅游规划、旅游接待等。无论是其中的哪一种形式,村民都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并且有些村民家庭由于这种参与,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古村落物质文化变迁在所难免。

(二)精神文化变迁

如果单纯地从旅游对古村落的影响来讲,古村落中的村民由于对旅游的感知加深逐渐产生了对旅游的反应,这种反应的结果就是最终形成了参与村落旅游的实际行动,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表现上的参与。在所有不同类型的旅游感知当中,古村落的村民对“旅游流”的感知是最为明显的。这是因为,“旅游流”是在古村落中产生旅游行为的首要条件,“旅游流”的出现能够吸引后续的旅游管理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参与者的热情,从而对村民的精神生活产生持续影响,古村落的文化变迁也将在这一过程中发生[8]。其中的原理在于:古村落的旅游资源往往以村民的居住环境和居住空间架构为依托,“旅游流”在进入古村落之后,必将深入其中,并以此为机会,进入村民的原本私密的个人空间从而使村民个体的精神文化发生变迁,村民个体的精神文化变迁将最终演变为古村落的整体性文化变迁。

三、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的变迁趋势与拯救

(一)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的变迁趋势

在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从最初的前往既定的目的地,到今天的寻找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旅游产业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古村落的文化变迁在多个不同的结构层次上潜移默化地进行着。在物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古村落的文化互动不但强化了文化的释放和凝聚,还对文化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一变迁的过程中,物质文化作为基础性的变迁要素,对作为变迁内核的精神文化产生着最为基本的影响。在这两类文化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隐形的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对文化的变迁起着重要的规范作用。此外,在古村落文化变迁的同时,这种变迁又反作用于古村落的旅游行为,游客的心理、管理者的思维、经营者的态度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新的旅游感知。这些都对古村落的存在和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制约。可以预见的是,在旅游的大背景下,古村落物质文化的演变趋势是十分明显的。这主要表现为村民居住空间的转换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与此相对应,精神文化的变迁趋势则复杂得多,一般表现为宗族文化的进一步稀释、风水文化的持续外延、民俗民风的不断“时代化”等。

(二)旅游背景下古村落文化的拯救

1.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在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单纯地依靠古村落自身对其文化进行拯救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要想让旅游业的参与者和古村落文化的缔造者成为监督者和拯救者是十分不现实的。因此,需要第三方的参与,政府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就十分重要。政府要对古村落的旅游开发进行宏观上的调控与管理,从古村落的文化类型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特定的区域和范围进行组织和整治。比如,对古村落的建筑外观进行原样保护、对修缮用的建筑材料进行严格的规定和统一。与此同时,还应该对各项规划设计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体现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2.鼓励对文化的传承。作为吸引旅游者游览观瞻的重要要素,古村落丰富的文化资源需要得到鼓励和传承,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增强其自身的生命力和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为此,可以通过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对该区域的文化要素进行挖掘和整理,在为旅游开发提供依据的同时,全面地彰显古村落的文化底蕴。当然,任何文化的发掘与传承,都不可避免地需要文化主体的参与,民间艺人便是其中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因此,古村落当地应该做好民间艺人的统计工作,通过对传统手工艺人的保护,使文化的传承获得有利的内部条件,唯有这样,才能带动和促进古村落文化的发展。

3.遵循保护第一的原则,在保护古村落文化的基础上谋求旅游业的更好更快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几乎这个社会的任何地区的人类生活都或多或少地印上了“经济”的痕迹,现实性和物质性已经成了绝大部分人生活追求的主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使古村落的村民这样一支保护古村落的中坚力量发挥其主导的作用,在保护古村落这一问题上应将村民的现实需求考虑其中,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地调动这一群体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扩充保护群体的范围。为此,需要“以发展促保护”,使村民能够看到和体会到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与其生活息息相关。一方面,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通过科技的投入和示范,带领村民一起对古村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使村民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另一方面,古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应考虑“新旧分制”这一新的方向,这样不但能够为古村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还能将村民的生活热情从原始的发展脉络中释放出来,更快地完成向现代生活的转变。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今非昔比,并且已经成为一定数量人群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当今的旅游目的地之中,古村落是最为重要的旅游地之一,这类区域不但能够给旅游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使旅游者在其文化的熏染中获得文化意义上的感同身受。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古村落的文化变迁已经变得不可避免:一方面,古村落因旅游获得了经济上的进步,另一方面,现代气息的蛮横侵入使得古村落来不及招架,在混乱之中其长期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逐渐被稀释,长期坚守下来的文化阵地袒露无遗。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这种文化的变迁该如何拯救?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忧思,对旅游视角下的古村落的文化变迁和拯救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旨在发现其中存在的关联和解决的路径,为实现古村落的文化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可以借鉴的信息。

[1]贾松青.论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现实途径[EB/OL].http://www.cass.net.cn/file/2006_022455480.html.

[2]包伊玲.文化视野下的古村落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宁海前童古村落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7):118—121.

[3]Burns G L,Howard P.When wildlife tourism goes wrong:acase study of stakeholder and management issues regarding Dingoes on Fraser Island,Australia[J].Tourism Management,2003,(6):699—712.

[4]刘艳芳,中西方旅游服务接确冲突的跨文化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2,(6):15—17.

[5]朱晓明.历史 环境 生机——古村落的世界[M].北京:中国工业建材出版社,2004.

[6]胡幸福,胡静.旅游影响下古村落文化嬗变评价体系的构建[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312—315.

[7]尹寿兵,刘云霞.基于核心利益主体的古村落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11.

[8]张慧丽.基于风水文化的古村落旅游开发——以浙江金华兰溪诸葛八卦村为例[J].传承,2008,(8):66—67.

猜你喜欢
古村落变迁村民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培中古村落文化
良户 呼吸着的古村落
五十都 古道上的古村落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