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媛
武术教材是进行武术教学的载体,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其优劣不仅影响武术教学的实际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还直接制约着学校武术的普及与发展。自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经历了几次改革,确立了其在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中的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武术运动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有着比较广泛的适应性。近十年来,学术界对中小学武术教材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学术研究成果。纵观这些研究文献,可以看出:有些研究集中在武术教材的研究现状,对其历史回顾、发展现状、发展趋势等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和整理;有些研究从教材的实际内容出发,从教材改革、建设、重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使本领域的理论研究有了质的飞跃;还有一些研究从教材体系、教材衔接、教材教法和教学效果方面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对中小学武术教材方面的研究情况,将与本研究有关的学术研究进行综述,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现状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总结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于武术教材历史演变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根据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历史演变历程,分为武术教材的雏形阶段(1956年—1977年)、武术教材的调整阶段(1978年—1988年)、武术教材的拓展阶段(1989年—2000年)和武术教材的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至今)[1]。有的学者将其分为武术教材的初设阶段(1961年—1978年)、武术教材的调整拓展阶段(1978年—2001年)和武术教材的深化改革阶段(2001年以后)[2]。
关于武术教材现状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中小学武术教学研究的发展不平衡。教材研究较少,教法的研究虽较多,但深度不够,没有科学地系统地形成现代中小学武术教学理论体系,而且大部分是教学体会、经验的介绍[3];中小学武术教材中武术的本质内容重视不够,改革和创新力度不大,武术教学内容的改革方向比较单一,武术教学的时间安排较晚[4];武术文化内涵方面的教育价值不够,武术教材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攻防特点,教材体系的基础性、多样性、针对性不强以及社会发展性不够理想[5];也有学者认为,教材中的武术“攻防”与“对抗”的本质特点体现不充分;过分强调民族性和经典性,使武术教材建设发展缓慢,缺乏时代感;中小学武术教材主要是顺延着套路运动形式进行编写,仅以套路形式为学校武术教材的内容,既没有反映武术整体的技术体系,也没有突出武术的本质特征,而且没有反映出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兴趣。加之,武术套路动作难学易忘、形式单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在中小学出现了“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情况[6]。总之,这些观点对于开拓研究视野,多角度地审视中小学武术教材,进一步深入理论研究有一定意义。
对中小学武术教材发展趋势的研究,多数研究者基本持一致的观点,认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要注重武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联系起来[7];武术作为一种技击术,强调将武术攻防技击的实用价值体现出来,确立“淡化套路,提倡攻防”的武术教材体系[8],根据武术教材的发展现状,提出武术教材内容不能只局限于竞技武术套路,要增加武术素材的选择范围和创新的机会[9];也应提高武术教材的丰富性、针对性、文化性、积极性和趣味性[10]。另有研究提出武术教材建构理论和武术教材建构模型。其基本特点是:多种表现形式,结合了游戏、达标、精选套路、武术操、安全防卫、武术文化等技术和知识体系;开放式运动技能和闭锁式运动技能相结合[11]。《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组在《我国中小学武术教育状况调查研究》指出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编选应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不能局限于某种运动形式,应注重套路、格斗和功法三种运动形式的交融。套路在教学内容中不宜“淡化”,而应进一步“优化”,使其充分体现武术的特点,适应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还有研究从武术的区域性特征出发,挖掘当地武术素材,找到适宜学生特点的精华教材,创造性地编写部分武术校本教材,以利于更好地开展武术教学[12]。因此,这些文献大多以改革与完善武术教材为目的,注重对武术教材的具体内容的研究,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理论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可供操作的体系。
自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武术教材内容整体结构、教学内容、武术评价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思想观念新、全面系统、质量高、有特色的武术教材特点。有学者认为,应对武术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与创新构建。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为依据,从学生学练武术实际状况思考,从培养学生自觉参与武术锻炼的终身体育意识考虑,从全面增进学生健康、增强体质出发,从学生学会武术基本套路,掌握武术基本学练方法为主要目标,提出构建武术教材内容总体结构框架体系[13]。王逸群认为,武术教材内容要处理好社会需要、学生个体、武术学科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设计要注重基础性,并结合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身心特点[14]。有学者认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体育教学规律,注重武术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激发,科学系统地选择教材。小学中低段学生要多做武术的模仿性练习,加强柔韧性教学,教学重点是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练习。小学中高段学生要多做形神配合,教学重点是基本功与功架的完整性。初中阶段要掌握图解知识,在掌握徒手套路的同时进行器械练习和对练,教学重点是基本功和掌握教材的技术风格,体现形神兼备。高中阶段要掌握简单的武术规则,增加功力方面的内容和实用对练内容,强调技能的形成,教学重点放在攻防运用方面[15]。李先长认为,小学武术教材以武术游戏和简单武术动作为主,初中以简单的武术动作组合为主,降低动作的难度要求,简化武术动作;注重武术对学生精神的培养,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武术精神联系起来;太极拳等一些与利于终身体育结合密切的武术项目,在中小学武术教学中要优先发展[16]。
综上所述,上述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武术教材研究以发展现状调查为主,理论研究较少,多数文献局限于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与对策等一般现象描述和经验的介绍,缺乏学术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和探索。基本上就某一阶段的武术教材有关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或对现状建议性对策的研究,很少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性的同整个体育课程改革或武术教育的历史发展轨迹联系起来进行整体把握。特别是从体育课程理论建设的角度出发,运用课程理论对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武术教材进行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即使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如:在中小学的武术教材改革中,对新形势下《课程标准》理念的理解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和不足,存在着以经验判断现象,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从性;在教材内容改革方面仍有较大分歧,缺少规范和系统;在教材的选择、衔接等问题也有不足之处。因此,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研究应从宏观的教育视角,对武术教材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学科自身完善的需要,中小学武术教材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站在历史的高度,透视武术教材在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探寻、发掘更加适合学生身心特点并符合新的体育课程改革理念的武术教材体系,对构建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学校武术教材内容提出了必然要求。随着武术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这必将极大推进学校体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由此推动我国学校武术教材整体改革与发展迈向新的历史。
[1]郑 媛.论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J].浙江体育科学, 2011(09): 113~116.
[2]王建华,张德福.中小学武术教材建设的回顾与今后走向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4(02): 91~92.
[3]陈小龙,李先长.建国后中小学武术教材的回顾与展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05): 121~124.
[4]戚欢欢.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和教法研究现状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 2007(05): 28~30.
[5]方以龙,卢 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的改革与重建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 2009(07) :69~71.
[6][8]翟少红.试论中小学武术教学改革的出路——从课程、教材、教师、学生角度进行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 2005(06): 82~84.
[7][16]李先长,刘洪涛.近百年来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沿革启示[J].安徽体育科技, 2006(01): 82~85.
[9]倪金福.试论中小学武术教材的研制方法[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05): 143~144.
[10]高 航,王建华,高 嵘.中小学武术教材教法改革的比较研究[J].搏击·学术版, 2005(05): 47.
[11]王晓东,王建华,高 嵘.学校武术教材建构模型及试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11): 1545.
[12]陈春辉.新课标背景下武术教材遭遇的“尴尬”及思考[J].体育教学, 2005, 3.
[13]张 亮, 稽明海.构建初高中(7-12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武术教材内容的断想[J].运动, 2011(15): 99~101.
[14]王逸群,卢 玉.我国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设计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 05: 65~66.
[15]鞠作常,高 伟.中小学武术教材内容的选择与衔接[J].中国学校体育, 2009(05):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