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培养探究

2013-05-07 09:48:58潘施伊
四川体育科学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等师范体育专业

魏 平, 潘施伊

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人才培养计划已把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强调学生体育个性发展与学习能力的结合。在校大学生能自觉锻炼身体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当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运动能力、保健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体现。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更应凸显这一教学改革,即:通过体育专业课程建设,加强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教育、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体育能力本质的特征就是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培养过程中促进德、智、体、美素质全面发展。基于上述思考,从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体育能力结构的动态性、发展性和适应性等特点出发,力求归纳和拓展学生在社会体育实践能力的构成因素,提出相应的培养措施,以期达到社会体育能力培养所需的发展目标。社会体育能力是指一切社会体育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为社会公民开展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普及性体育活动。社会体育能力涉及广泛,主要反映参加者通过身体练习来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交友合群的效果。

1 社会体育与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现状

社会体育是在20世纪末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背景正发生剧大变化时产生的。社会体育是指一切社会文化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为社会公民所开展的以增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普及性体育活动[1]。90年代初期,高等师范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长期受计划经济约束,国家统招统分,不经过劳动市场供求规律的调节,导致体育教学社会需求的滞后,培养目标始终围绕体育常规教学来进行,抑制了体育师范教育的活力。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推出,我国高等师范院校以少数竞技项目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体系面临社会体育大发展的冲击,同时呈现课程面向社会体育教学的危机。社会体育亦称群众体育,是指厂矿、企事业单位、机关、街道、乡镇居民和农村农民以及部队的官兵,为了达到健身、娱乐、休闲的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目标领域与社会体育能力对应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市场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双丰收,这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加以改变,而且也使得人们对身体健康与保健意识增强。因此,健康的身体条件是获得日常工作节奏加快的身体保证。经济水平的不断增长,人们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育观念也随之更新,全民健身时尚正在形成。据“十二·五”数字统计,我国有3亿多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小康,有4亿居民正接近小康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余暇时间增多,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需要多样化,而体育是伴随人们的终生教育和娱乐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内容,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因此,体育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是社会体育参与者,二是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者,这种多样化趋势,对体育组织管理者的素质整体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只从事教育或训练的培养显现出局限性,因而需要掌握多种专门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方式去处理现实中出现的大量新的体育问题,以满足社会体育的需要。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适合于把具有体育教学能力和社会体育指导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办学发展的目标应该认识到学生未来将要承担社会体育建设发展这一重要任务,努力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体育能力,是促进社会体育和谐发展与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教学使命。

2 社会体育与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2.1 体育理论知识

社会体育领域工作不同于竞技运动和学校体育,一是社会体育参与者,二是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者呈多样性和复杂性,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任务[1]。社会体育它涉及不同职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多个年龄段的人群。社会体育内涵相当广,有城市体育、农村体育、民族体育、健身体育、康复医疗体育、健美体育、保健体育、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还有职工体育、家庭体育、防卫体育等等,种类繁多。只有充分理解了它们的内容、功能、意义和组织形式,才能避免盲目性,事半功倍地找到从事社会体育工作的捷径,有效地把已有能力结合到社会体育工作中,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工作。

2.2 身体素质水平

身体素质水平是师范体育专业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基础体育项目学习任务所必须具备的获得运动能力的基础,如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门球、台球等是从事社会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开展社会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社会体育项目繁多,如果身体素质水平低,运动基础水平差,就不能较好地掌握与完成各项运动技能来适应社会体育活动的需求。

2.3 综合运动能力

社会体育工作指导者(员)要求具备全面的运动实践技能,虽不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但对每一项健身运动都要求能运用自身已有理论知识来指导进行。只有掌握好运动项目的特点、方法、规则、组织形式等,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

2.4 组织管理能力

我国社会体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体育组织发育尚不成熟,组织管理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多、范围广、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并以自愿为基础,组织管理难度大,直接影响着运动的功效,因此,要求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必须掌握较强的教学训练技能和指导开展多种体育活动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

2.5 体育社交能力

社会体育参加人员多且情况不一,既要与社会行政事业管理部门打交道,同时也要与活动参与者交流,其间关系复杂。如何使社会体育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使每个成员所处的地位和角色与他们的能力和特点相适应;如何调整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提高群体活动效率,使每个成员都感到满足,在相当程度上与社区体育指导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以此充分发挥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作用,这与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密切相关。

3 社会体育与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3.1 体育综合能力培养与教学结构系统化

体育综合能力就是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体育能力的高级阶段就是综合能力,它是基本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下所形成的一种能力的独立形态[2]。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多因素相关,包括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从高等师范生体育能力的结构看,体育能力既有单纯的体育能力,也有心理学、社会学及医学的能力内容。从发展目标看,我们既要发展学生的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也要发展学生的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这表明体育能力的提高已决不是常规单纯的体育教学部门所能完成的。社会学教学、心理教学、卫生与保健教学部门应成为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对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能力结构的培养,可将学校多部门协调起来,把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培养所需要的心理、社会学、运动医学等合理配置起来,使学生社会体育能力既能达到专业化,又能体现综合系统化的培养。

3.2 体育专业课程与培养学生社会体育能力

体育专业课程在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培养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体育能力发展和培养的方向。同时,良好的体育专业课程设计将对学生能力培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课程功能上,注重课程的完整性,重视体育专业课程人文价值,多关注学生对体育人文的理解和实践,重视学生体育智能观、体育价值观、意志品质的培养,真正落实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内容上,改变教学内容过于封闭单一与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状况,多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精选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内容,更多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和凸显,真正作到重视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愉悦体验;在课程目标上,以“促进学生健全和谐发展”为取向,对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5个领域均应有所要求,并选择5个领域内的代表性的体育能力指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利用业余时间培养学生的社会体育能力,安排一定的师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社会体育热门项目,作为课外辅导与教学任务,正确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研究社会体育。

3.3 以人为本教学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

社会体育活动需要专门人才指导,高等师范体育专业的学生应关心社会体育的发展,把体育教学与社会体育指导结合起来,投身到社会体育热潮之中。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应使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社会需要接轨,针对全民健身计划蓬勃发展趋势,应为学生提供机会参与社会体育活动。走“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路子,把社会体育各项目优秀人士请进校园来,引导我们的学生,让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工作指导活动和竞赛。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又能提高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高等师范教育最重要的一个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深刻认识高等教育本质的基础之上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义还在于,以时代的精神培育,升华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强、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并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事业和人生。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教和学和谐统一起来,学生的学也是教的过程,也符合培养学生体育教育能力的要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双边互助活动,成为大家都是教师,也都是学生;经常进行角色互换,提倡鼓励性语言,挖掘每个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的成功体验和愉悦心理感受。从而促进学生乐于投身体育运动活动中去,逐渐养成坚持体育活动的习惯。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教学能力、体育欣赏能力、体育运动能力、体育组织能力等也都逐步得到升华与提高。

4 结 语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活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指导,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与社会体育的发展,把体育专业教学与社会体育指导结合起来,投身到社会体育能力培养中去。体育专业学生通过社会体育锻炼能培养出多方面的工作能力,磨练人的性格,使人变得坚强、开朗与乐观,从而使自己的个性趋于成熟。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多门运动项目技能以及具备该项目在群众体育活动中的组织与指导能力,改变目前该专业偏重学科、忽视基层体育的课程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改变高等师范体育专业教学的培养目标划分过于狭窄,难以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体育专业“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打开社会体育大门的需要。因此,社会体育的飞速发展,需要高等师范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更好地适应体育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广适应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1]李金龙,刘宗立.社会体育概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

[2]任卫红.析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26(5): 178~179.

[3]钟振新.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 2002, 9(6):80~82.

[4]郑 毅,王忠礼.结合教育实习谈体育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2010, ⑶ :65~66.

[5]谢琼桓.2010年中国社会体育的战略设想[J].体育科学, 1997(5):36~40.

[6]熊 飞.构建体育教育专业多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5,(3):33~35.

[7]白 真,王 悦.体育课程结构系统化研究[J].体育学刊,2010,⑶:48~51.

猜你喜欢
高等师范体育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11-25 00:50:04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影像中的教育学——高等师范院校影视教育与职前教师培养探究
现代数字技术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