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场”到“观点”: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与时代价值

2013-04-10 15:17张睿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立场文明生态

张睿

(中共惠州市委党校,广东惠州 516001)

从“立场”到“观点”: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与时代价值

张睿

(中共惠州市委党校,广东惠州 516001)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的方向。生态文明不仅是我党发展理念的创新,还具有实现中国梦、解决重要民生问题的时代价值,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时代价值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放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更突出的位置,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独立的重要议题来单篇论述,这在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是第一次。重视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对人与自然关系及人类发展规律再认识的重要成果,是我们党把理念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党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深入了解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理念的创新之处,明晰当前我党提出生态文明的时代价值,有助于更好地领会十八大精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理念创新

(一)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符合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

人类发展史是一部文明进步史,也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着变化。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是蕴含了无穷力量的神秘之神,人类对自然是敬畏和膜拜。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农牧业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天吃饭,人与自然之间保持有一种顺应关系。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使用机器等发明不断地征服自然、战胜自然、挑战自然[1]。随着人类力量的增强,人类对自然界“自以为是”地无视与破坏,最终也给自身带来了严重恶果。

正如恩格斯所讲:“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都能够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2]20世纪后半叶,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普遍关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开始关注“只有一个地球”、“增长的极限”等问题,绿色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等理念逐步被提出和重视。联合国先后召开四次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共识,并逐步转化为各国的行动。

生态文明源于对发展的反思,也是对发展的提升。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是人类对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重要成果,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和创新,是符合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新的文明形态。世界文明发展开始进入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新时代,我党顺应世界潮流,自觉、主动地选择了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彰显作为执政党的成熟和远见。

(二)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然追求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在于“转变”,改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全社会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文明消费,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由此可见,生态文明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我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也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发展的,可以说经历了三次重大突破[3]。第一次重大突破是把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并把环境保护确定为基本国策。第二次重大突破是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提出,环境保护进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干线。江泽民提出“保护环境的实质是保护生产力”,扭转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认识对立。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政治报告中。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布局。

十八大对生态文明的单篇论述可以称为第三次重大突破,它表明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了国家战略的高度,1660字的描述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纲领指南。“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目标指向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党对于生态文明重要性的科学定位。党的十八大还把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使之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和行动指南。这些标志着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阶段,体现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境界。

(三)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经历了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再到“四位一体”,又到“五位一体”的演进过程,演进历史彰显了我党的与时俱进。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当中。这就表明生态文明建设虽然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样是总布局的组成部分,但是“融入”的界定,显示出其不同的地位与内涵。

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出现的新的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建设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一层面讲,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都会涉及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最为密切,从根本上讲,两者存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建设离不开大自然这一承载客体,人类依赖于大自然所提供的物质资源。人类不顾自然承载能力的掠夺式经济发展,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最终危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另一方面,保护环境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会或多或少地制约经济发展,但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经济的长远发展。环境问题说到底是在经济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经济发展中加以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通过经济建设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受制于政治建设,也包容于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政治建设的成果,政治建设的制度体制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条件。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建设的宣传,生态文明建设也丰富了文化建设的内容。十八大报告里提到的“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力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就是通过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文化氛围,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建设的保障,也构成了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包含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事务,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水平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也越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保障民生,生态环境质量是保障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的最基本的民生[4]。

二、生态文明的时代价值

(一)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国梦的大国发展之路

2009年5月9日,奥巴马通过电视镜头向全世界明确宣布:“如果10多亿中国人口也过上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同样的生活,那将是人类的悲剧和灾难,地球根本承受不了,全世界将陷入非常悲惨的境地。美国并不想限制中国的发展,但中国在发展的时候要承担起国际上的责任。中国人要富裕起来可以,但中国领导人应该想出一个新模式,不要让地球无法承担。”中国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资源与环境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了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我党立足现实、总结经验、放眼未来作出了历史性选择:生态文明是适合我国的大国发展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通道,并将对世界生态建设作出巨大贡献。

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在当前世情国情面前,是不可能实现也是必须摒弃的发展道路。资源相对不足、环境容量有限,已经成为我国新的基本国情,成为制约我国发展的“短板”。在国际关系中,中国是发展的后起之秀,长期以来都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底端,处处受到西方国家的生态霸权的挤压。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崛起,在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生态交流中,只会走互惠互利的道路。当前,在整个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中国主动承诺减少碳排放就是一种负责任大国态度。

中国所面临的国际背景和国内发展受制于环境的现实,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应运而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历史经验表明,文明转换往往是一个民族实现崛起的历史机遇。当前,世界发展的地理重心开始从欧美地区向亚太地区迁移,人类文明形态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换,这两个方面聚焦于中国。这种聚焦给中国民族复兴带来了强大的文明势能[5]。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发展观的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中华民族将开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并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

(二)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合民心顺民意

我国的发展,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行生态文明,也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既有利于当代人,也有利于子孙后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各级政府都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的,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生态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已成为了当前环境生态的现状,恶化的生态环境已经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

生态环境的不容乐观与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强烈需求交织在一起,使环境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当前,我国自然生态恶化、灾害频率加快、大气污染十分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垃圾污染日益严重、农田污染严重等环境问题,损害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经济利益。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更加迫切。人民希望安居、乐业、增收,也希望天蓝、地绿、水净。近年来社会性的环境污染焦虑成为全社会普遍的情绪,许多群体性事件都是由环境污染事件引发的。

生态文明建设,合民心顺民意,体现了党对人民群众需求的关注,对民生问题的重视。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体现了党的“以人为本”,以群众切身利益为导向有方向有重点地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世界新趋势,很多国家都意识到并有所行动。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文明不同,呈现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独特之处。有学者将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发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比较,探讨了三大不同之处[6]:1.前者具有内生性;后者具有外在剥削性。2.前者的国家目标与人类目标是高度一致,在进程中是兼容的。后者的目标具体表现为谋求生态霸权,与人类目标冲突。3.前者具有主动性、发展性与系统性。后者的推进具有滞后性和消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将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的内在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将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好保障。

中国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性”,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生态思想,这些智慧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启示。“道法自然”强调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顺应自然为人生准则,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想通的一体。一切人事均应遵循自然规律,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已经渗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已成为中国人心灵的归宿和追求。

十八大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四个方面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了总的部署,既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着力点,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行动纲领[7]。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1]潘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J].绿叶,2006(1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19.

[3]张平淡,牛海鹏,徐毅.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相互融合大步迈进[J].环境保护,2012(4).

[4]沈满洪.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N].浙江日报,2010-5-17(007).

[5]赵凌云.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民族复兴[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6]赵凌云,夏梁.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特征[J].学习与实践,2013(3).

[7]秦慧杰.十八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科学定位[J].世纪桥,2013(1).

(编辑:李磊)

D601

A

1008-3154(2013)05-0045-03

10.3969/J.ISSN.1008-3154.2013.05.012

2013-07-12

猜你喜欢
立场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设计立场和手工生产关系的辩证认识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武术研究的立场
扬 善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