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自然生态文明思想

2013-04-08 13:49:00钟义源
四川建筑 2013年5期
关键词:易传易经天地

谢 涛,钟义源

(1.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 610031;2.四川省易学研究会,四川成都 610031)

1 《易经》是中华文化大道之源

《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光辉杰作,它在历史上长期被崇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传统文化之源”,是中国文化中最主要的经典著作,是经典中的经典。《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大约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清人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言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以为说,而好异者又可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易经》以卜筮之文现世,却汇集了中华先民最深邃而幽微的智慧,经历代哲人阐扬发剔,终成一门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圣典之学,构成了中文华系统的哲理核心。其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周密玄奥的数学理论,神奇科学的归纳方法、探赜索隐的思维模式,使得千载学者各据其为典,引以为源。五千年来,《易经》和易学的精深义理和奇妙象数,在中华文化史上一脉相传,经久不衰。历代学者著述沉沉颗颐,有如星汉无际,同构浩瀚磅礴的易学体系,形成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具有广泛而强劲渗透力的易学思想更深入到诸多领域,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构建成一个和谐富强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已成为当前最为重要的问题。那么,背负着百年深重灾难和无尽梦想,并且面临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严峻挑战的中国,势必要冷静地思考其发展的走向和方式,也势必要审慎地思考如何使我们的文化在继承与创新、吐纳与扬弃中走向现代化。而对于《易经》这样一部被西方学者盛誉为“东方圣经、济世良方”,并且浑然贯注中华民族精神智慧的国学宝典,就已经不能不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惟有借助于现代文明的洗礼,借助于审慎科学的研究考察,《易经》的诸多精义方能尽显其神妙方用。

2 天人合一——《易经》中的自然生态文明

2.1 伏羲画卦论述原始自然生态文明思想

伏羲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始祖,他的主要成就和功绩就是画出了八卦,为易经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易系词中记载:“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仰观俯察总结出来的八个表意符号,不仅将上古先民生活和生产的大环境描述了出来——天地山泽;还涵盖了当时人们经常遭遇的气象变化和自然灾变——水火风雷。“伏羲画八卦”为我们留下了中华民族的祖先们渔猎生活的鲜活场景。

而这八个基本符号组成的先天八卦图,包涵和体现了深刻的阴阳对立统一、平衡协调的思想,这正是中华民族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基因,也是一直影响中华民族的风水堪舆的思想源头。《轩辕本纪》中就有“黄帝始划州野,有青鸟子善相地理,帝问之以制经”的明确记载。殷周也有卜宅之文,周朝祖先公刘率众由邵迁彬,他们自堪其地曰:“既景乃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诗经》公刘)。他的子孙(周文王始祖)又率众从幽迁到陕西周原,于浒岐之下。其曰:“周原朊朊,董荼如饴。”周祖三迁其居住地,而最终使周文王始建有八百年之久的封建王朝。周王朝时期设有司空,掌管阴阳之事。如《诗经?绵》云:“乃名司空,乃名司徒,俾主室家。”这司空之官,最初就是负责营建宫院的官员。圣人孔子也说“卜其宅兆而安厝之。”由此可见,伏羲所画的八卦,正是自然生态文明思想的起源和萌芽。

2.2 文王周公演易论述自然生态文明思想

“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被纣王囚禁在羑里,牢狱生活中,将八卦两两相重,演变为六十四卦,使得易学的基本符号系统容量大大增加,可以用于表述更为复杂的意义;此后周公进一步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加上文字注解,即卦辞爻辞,共计爻辞450条,4900 字。这些文字为我们留下了商周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记录,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婚姻、渔猎。等,也记录了当时的人们关于自然生态的一些思想。

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指出君子要效法天道刚健有为,周而复始的品格,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指出君子要效法地道平顺居下,负载万物的品格,醇厚品德,承担重任。咸卦《彖传》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颐卦《彖传》说“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恒卦《彖传》说“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这些论述都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将大自然——天地的基本特性人格化,并进而将“天人合一”作为人们行为应该仿效和取法的准则。

除此之外,卦爻辞中还记载了古人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一些具体做法,最为突出的是《比》卦中记载:“九五: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意即:君王狩猎用“三驱”之法,放走前面的野兽,使周围的邑民百姓没有戒备之心(意为不骚扰狩猎地区民众),这样才是吉利的。《周易正义》解释说:“凡三驱之礼,禽向己者则舍之,背己者则射之,故失其前禽也。”即打猎时将三面包围,放开一面,进来的野兽,凡是面对自己直冲过来的,一律放走;凡是背朝自己的则可以射杀。这样就可以保证野生动物资源不枯竭。可见当时的统治者已经有了保护渔猎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并已经付诸实践。

2.3 孔子《易传》论述自然生态文明思想

《易传》是一部战国时期解说和发挥《易经》的论文集,其学说本于孔子,具体成于孔子后学之手。《易传》共7 种10 篇,它们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其主体是对于易经基本原理的认识,但也包涵许多有关自然生态方面的思想。

《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做中介的。《易传》又主张“财(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彖传》]。“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遗”[《系辞》]。《易传》同样强调人应对自然进行引导和调整,强调人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观点。因为人兼具天地乾坤的刚健柔顺之道,既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又应该积极进取,按照天地万物的属性来改造和利用自然,以曲成万物,使之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这是中国先哲闪耀着超越时代智慧之光的生态意识,这在天人关系上是一种比较正确的看法,对今天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3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1 当前自然生态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吴良镛教授等在《北京宪章》中描绘道: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我们却没有领会和珍惜自然的功能,反而用极其恶劣的方式,摧毁和毒害大地“女神”的肌体。肢解她的躯体、田园和草原,毁损其筋骨、山脉,毁坏她的肾脏、湿地系统,切断她的血脉、河流水系,毒化她的肺、林地和各种生物栖息地……使她丧失服务功能。

这段话深刻地揭示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实质上便是天地人之间长期紧张对立的后果,是人把大自然当作可以任意宰割的羔羊而一味征服索取、大自然对人的无知妄为进行“报复”的必然结局,是发展以物质为中心、追求单纯虚假的经济增长所造成的严重恶果。而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生态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经危及老百姓的生存和健康,从而被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人们日益重视。

3.2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

《易经》中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思想对中华民族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极其重视人居环境的建筑、选址、规划、设计、装饰。古代的城镇、园林、官府、民居、庙宇、桥梁的修造等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在顺应自然的前提下改造自然、优化自然环境,以求得“藏风聚气、旺丁旺财”的良好人居环境。这些宝贵的思想和应用方法在21 世纪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指导我们不再对大自然进行掠夺性、破坏性的开发利用,让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才是持续发展的正道。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之作为“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以及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均意义重大。我们要古为今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的环保思想,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猜你喜欢
易传易经天地
《易经·序卦》探微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6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周易文化之十 学习《易传》知识,诠释谦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奥妙和如何寓治于乐
漫画
读书(2018年2期)2018-02-08 19:34:10
拾天地之荒
海峡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简析《易经》文化与太极拳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4:02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易经》不是用来算命的
福建人(2016年7期)2016-09-13 08:22:09
《易经》里的《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