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超 张书菊 王小平 李玉芝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已成为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老年人为全球老年人口的1/5,亚洲老年人口的1/2[1]。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8亿,预计2015年将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将达到16%。老化进程的加快引发了老年人失能问题日益凸显,2015年完全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将达到4000万人,即将成为世界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失能老年人的急剧增加及老年人一体多病,专业服务需求显著增加,当前老年人的经济保障能力较弱,社会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家庭结构的变迁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减弱,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以养老护理为重点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护、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社会问题。
1.1 家庭护理模式 是传统伦理道德的要求,符合我国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家庭式护理已写入宪法,有法律的保障。家庭作为长期护理单元,独立完成长期护理,以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为主。专业化的医疗护理依赖于专业的医疗护理机构。由家庭赡养老年人不仅是我国传统道德伦理的需求,同时也是我国宪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要求。符合我国传统的“孝道”观念,是我国老年人首选的长期护理模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家庭规模、结构和功能都在发生变化,核心家庭及“空巢家庭”的出现,人口的流动性增加,住房条件变化,家庭成员专业知识不足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使老年人无法得到充分的照料。另外,家庭在提供老年人长期护理方面的负担则越来越重[2],老年人的长期护理迫切需要寻求家庭之外的中长期护理模式。
1.2 机构护理 主要是指老年人护理院、疗养院或康复中心以及敬老院、老年公寓等,以收住养老为目的,以老年人及接受政府救济的老年人为主。老年护理机构规模小,一床难求,与老龄化社会进程的加速不相适应;设施不足,提供的服务较单一,不能满足入住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负管理责任的民政、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自的职责界定不清,导致机构护理存在很多问题,较难解决,阻碍了机构护理的发展;护理机构的管理机制导致专业护理人员配置不足,多数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受过专业的老年护理培训,往往凭经验给予护理,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科学护理需求,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照护老年人的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社会地位低,队伍稳定性差。
1.3 社区护理模式 介于家庭护理模式与机构护理模式之间,包括社区的小型服务机构和老年人的居家服务,还没有形成全覆盖网络;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乏归属感;政府主导的护理机构在资金来源、管理制度及护理人员的专业性上都有待改善。若要充分发挥社区护理的优势,首先建立一定数量的网点。
以上三种老年中长期护理模式各有利弊,均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为此,我院开设老年关怀病房进行了中长期护理的实践。服务设施均从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社会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人性化的理念。病房整洁舒适,空气新鲜,常年室内温湿度控制适宜。老年人入住时可以带自己喜欢的照片、工艺品等,让老年人有家的感觉。在老年人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安装扶手,各种通道设施无障碍。到处都有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报警系统,紧急情况,消防门关闭,可以减慢火灾的蔓延,得到消防队员地及时救助,减少伤亡。收住目标人群为60岁以上带病生存老年人,部分失能及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入院时对老年人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家庭状况、联系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及疾病情况等,在日常生活照护和健康照护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提供针对疾病的医疗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认真落实各项治疗护理计划,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各种管路及压疮护理;提供针对日常生活的生活照料,包括按时喂水、喂饭、喂药,协助大小便,保持身体、床单位整洁,摆放舒适的体位;提供侧重健康服务的健康照料,包括针对所患疾病给予健康宣教,讲解防治疾病相关知识,建立健康维护和疾病预防的理念;提供精神慰藉的社会心理服务,包括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及需求,争取社会支持;提供全天监护的看护服务,解除家属的后顾之忧,减轻家庭负担,回归社会;提供临终关怀,提高临终老人的生存质量,维护临终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使临终者的生命得到尊重,在尽可能无痛、舒适和尊严的状态下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达到优死的目的。
开展中长期照护是老龄化社会所必须的一项工作,同时是一项多赢体系。对患者而言,能延长寿命,提高其生活质量,减轻痛苦;对家庭而言,可以从繁重的照护工作中解脱出来,回归工作岗位;对医院而言,既可提高社会效益又可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达到患者、家属及社会均满意;对国家而言,可以更加合理使用整和医疗资源,降低医疗成本,规范老龄化社会管理,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迄今为止,中国的老年护理教育仍然未得到足够的关注,老年护理专科教育存在断层[3]。1998年之后,《老年护理学》才开始在护理高等院校作为专业课开展起来,授课对象仅针对本科及高职护生[4]。截止2010底,我国还没有一个高等院校开展老年护理方向的专业教育,多数在养老机构工作的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老年护理培训,往往仅凭经验给予护理[5]。医学院校应承担起培养老年专科护士的责任,培养具有应对老龄化社会护理能力的不同层次专业护理人员,提高老年专科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险制度,以规范中长期护理服务。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中长期护理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医疗护理机构基础设施投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给予有效的财政支持,利用经济手段对护理费用进行补偿。
[1]张 红.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与社区老年护理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08,6(3):62 -63.
[2]徐 勤,汤 哲.我国长期护理的现状与趋势[J].人口与经济,2007,2:6 -12.
[3]倪瑞菊,纪忠红.老年护理现状及改进设想[J].医学信息,2010,23(8):240.
[4]王 玲.老年护理学科的发展历程与引发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4):12 -13.
[5]李建平,周绍斌.老年长期照料需求与我国护理学专业的应对[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4):327 -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