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萍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9)
江西省崇义县境内资源丰富,素有江南“绿色宝库”之称,旅游资源级别较高,但是,目前崇义县的旅游发展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为了发挥崇义县旅游资源的竞争优势,推进该地区旅游业的深度发展,笔者运用SWOT 分析法对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旨在为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的长远规划提供依据。
江西省崇义县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至赣州市90km,外部进入县城的主干道分别和大余、上犹、湖南汝城相连,崇义县经省内大余县、广东韶关市到广州市的车程需2 小时。崇义县内的交通主要依靠公路,由于旅游大环境仍需完善,所以本区域的旅游交通服务也略显滞后,多数景区的车站和停车场仍需提升管理水平。
崇义县的景点主要有阳岭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望月、上堡客家梯田、聂都溶洞群、齐云山等。其中阳岭国家森林公园是4A 级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生态旅游示范区实验基地;聂都溶洞群实质为汉白玉溶洞,是国内三处大理石溶洞中最古老、发育最好、景观最丰富的溶洞群,被著名溶洞专家张洁教授誉为“大理岩溶第一洞”。
作为全县的游客集散中心,住宿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另外衡水镇、阳岭、上堡客家梯田等地均有可供游客住宿的设施,目前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是地域分布和档次结构不尽合理,经营模式单一;另一方面是硬件设施投入不足、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比较欠缺。[1]
本地区农副土特产品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均为绿色生态产品,有菌类、竹笋、茶叶、中草药、石鱼、腊肉、米酒、月亮粑、南酸枣糕、刺绣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崇义县旅游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还处于初级阶段,旅游商品在设计、包装、营销等方面都缺乏长远规划,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尚在建设之中。崇义县餐饮属赣菜菜系,因与湖南、广东相邻,所以粤菜、湘菜及客家传统风味在餐饮中也有体现。崇义县地处山区,环境优良无污染,是天然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这为餐饮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崇义县餐饮设施主要集中在县城及阳岭,各种规模档次齐全,但全县餐饮业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
目前,崇义县的客源组成以赣州市和周边区域的短途游客为主,多以观光和休闲为目的;中长途旅游者较少,而且多数是为了探亲访友才来到崇义县。
第一,生态环境良好。崇义县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全县林地面积240.2 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6%。以县为单位的统计数据显示,崇义县的森林覆盖率、蓄积量、商品竹年产量等五项指标稳居江西省第一。全县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管理部门在禁伐区内全面实行封山育林措施,对53 万亩国家生态公益林实施保护工程,关停一批耗材大、收益小的木材加工企业,使崇义县的森林资源得到很好的保护。[1]在阳岭自然保护区内,保存有亚热带沟谷雨林群落,分布着1 000多种植物种类,其中不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稀有树种。阳岭森林中的“十万亩竹海”,使崇义县获得了“中国竹乡”的盛誉;省级风景名胜区七星湖,其4 万亩水面连绵80 公里;壮观的上堡万亩梯田气势雄伟,是几百年来客家人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见证。
第二,资源类型丰富。崇义县拥有山、水、林、竹、梯田、溶洞、古桥、古寺、革命历史遗迹等多种资源。其中阳岭森林公园有4 800亩原始森林,主要树种为长绿阔叶沟谷雨林和针阔混交林,动植物品种繁多,有“亚热带动植物基因库”之称;聂都溶洞群有天仙鹤岩、罗汉岩、莲花岩等大理石溶洞28 个,而且有保存完整的天然大理石地貌特征;七星湖景区地处犹江水电站上游,水面面积2 600公顷,湖内岛屿星罗棋布;还有客家文化,在客家人南迁的过程中,赣南地区是重要的中转地,崇义县保留了大量的客家围屋建筑和人造梯田,其中围屋与广东等地的客家建筑有相似之处,又不完全相同。[1]因此,游客到崇义县旅游,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景观,了解客家文化和少数民族生活习俗,这对旅游者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三,气候温度适中。从旅游活动的发展趋势看,生态旅游是二十一世纪最有前景的旅游方式。休闲度假、养生保健将成为旅游者最向往的旅游项目之一,这些旅游形式对目的地的环境、空气、气候条件有较高的要求。而崇义县的旅游资源恰好符合这些要求。崇义县不仅山青水秀,空气清新,而且气候温度适中,冬无酷寒,夏无高温,没有明显的淡旺季差别,适合四季居住度假。经专家测定,由于阳岭森林中的负氧离子含量非常高,整个崇义县就像一个“天然氧吧”,在这里度假对游客的身体十分有益。崇义县多长寿老人,恰恰也证明这里适合居住生活,因此崇义县非常适合开展休闲养生、健身度假等旅游活动。
第四,开发初具规模。崇义县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大,先后修建了从县城到主要景区的公路以及景区内的游览步道,形成了以阳岭森林公园、聂都溶洞群、库区湖光山色为主的三条旅游精品线路。其中,阳岭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省级自然保护区、江南新兴国家森林公园,是崇义县旅游业的典型代表。聂都溶洞群经过多年开发建设,也已成为江西省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按照政府部门的计划,崇义县正在积极打造精品旅游项目,力争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一,地理位置偏僻。崇义县四周群山环抱,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深山峡谷造成交通不便,这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赣州是距离崇义县最近的中心城市,目前客源市场集中在赣州和邻近县市,除了周边地区游客可以通过公路直接到达崇义县,其他中远程游客,如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的游客,需要乘飞机或火车到赣州,再换乘汽车到崇义县。游客在到崇义县旅游的过程中,首先会感到空间距离远,其次是无法直接到达旅游目的地。如果崇义县不能与周边游线形成紧密连接,会大大限制中远程游客的可进入性。
第二,人文旅游资源薄弱。虽然崇义县的旅游资源种类丰富,但是较高级别的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相对而言人文资源就显得小、散、弱。崇义县有古建筑23 处,石刻7 处,革命文物38 件,革命旧址5 处。其中红军烈士王尔琢墓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建筑有古桥、寺庙、祠堂、古塔等。革命文物和革命旧址有军民大会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但是这些人文景观多是单体,很分散,观赏性不强。
第三,旅游资源知名度较低。崇义县北有井岗山风景名胜区;南有梅关—丫山风景区;东有瑞金红色遗址。距离最近的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赣州和通天岩风景区[1],这些景区的资源虽然与崇义县具有相似性,但是或者资源品位高于崇义,或者知名度高于崇义,与崇义县形成竞争态势。通过对崇义县的主要旅游资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崇义县无论是竹资源还是梯田,目前都不具有竞争优势。以梯田为例,虽然崇义县上堡梯田很有特色,但是与广西龙脊梯田相比较,后者开发旅游时间较长,依托闻名天下的桂林山水,在国内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龙胜县又是多民族聚集地,少数民族风情浓郁[2],无论是产品组合还是知名度都明显高于崇义县上堡梯田。崇义县旅游开发比较晚,导致知名度较低,这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是一个不利因素。
第四,经济基础薄弱。受崇义县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政府不能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产业的投入,因此崇义县虽然有很好的资源,但缺乏配套设施,导致旅游业收入有限,势必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旅游基础设施是开发旅游业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以休闲、度假、养生为目的的旅游活动,需要为游客提供现代化的餐饮住宿、便捷的交通服务、良好的购物环境、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崇义县必须加快建设改造步伐,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第五,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崇义县部分旅游资源的管理权限模糊,不同的景点开发由不同的单位负责,没有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目标。这种状态如果继续下去,会造成资源破坏、脱离市场、盲目建设、污染环境。[3]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部门,其产业基本要素涉及社会各个行业,必须由政府引导,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旅游业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旅游兴县的目的。
第一,区域旅游大发展战略实施。江西省旅游资源的种类在全国排名前列,全省对外开放的风景名胜区(点)有400 余处。《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表明,“以生态旅游的全新理念,以观光度假旅游产品为主导,加大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力度,全面提高旅游业整体素质,把江西省建成沿海地区群众休闲的后花园,进而建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的旅游休闲大花园,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4]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依据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崇义县制定了本地区的旅游发展目标,即要发展大旅游、培育大市场、构筑大产业,把旅游业培养成为全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在全省旅游总规的大框架下,力争成为休闲保健、绝特山水、客家风情旅游产品中的精品,抓住江西省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最佳机遇,将崇义县的旅游业作大作强。
第三,生态旅游盛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崇尚自然但却处于环境污染、生存竞争等多重压力之下的人们,迫切渴望逃离大城市的钢筋水泥建筑,因此生态旅游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生态旅游可以为游客提供观赏、品尝、购买、娱乐、疗养、度假等系列服务,满足人们放松心情,亲近自然的需求。崇义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符合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趋势。
崇义县旅游资源缺乏独特性,与周边地区竞争激烈。尤其是江西省确定将“绝特山水、陶瓷艺术、红色摇篮、道教文化、休闲保健和客家风情”[4]作为旅游产品开发方向后,各县市相继制定了本地区的旅游发展思路,都在加快旅游业前进的步伐,崇义县与其他地区间的旅游竞争将日趋激烈。
崇义县旅游业大发展的实现,必须依托行政管理部门和规划设计单位的有效合作。双方首先要全面深入了解当地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其次要充分利用崇义县旅游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并抓住外部机遇,减少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阻碍,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并宣传新颖的旅游产品和科学的旅游线路。只有这样,崇义县的旅游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发展研究院.江西省崇义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R].2004.
[2]张进福,黄福才.景区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赵黎明.旅游景区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4]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旅游规划研究中心.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