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栋梁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6)
民间音乐课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许多专业都开设有民间音乐。在实际教学中,它包含有诸多的具体课程,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中国民歌欣赏》、《民族声乐》、《民族器乐》、《中国民间舞蹈》等等,其名目和内容的侧重点,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培养目标有所不同[1]。这些课程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课程体系,本文将其定义为民间音乐课程体系。
基于产学研的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立足于民间音乐的研究、旅游院校音乐专业的教育改革和旅游文化产业的革新,根据旅游院校实际情况对民间音乐课程进行特色的设置、增加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必然导致对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的重大改革。这一重大改革,包括教与学和旅游文化产业之关系的处理、教学方法、实习基地的建立、实习的组织方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等诸多内容。对其可行性的操作方式进行探讨,是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产学研模式研究的重点内容。在本文,我们将一些田野资料和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其他一些院校的教学实际相结合,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如下构想。
由于民间音乐品种繁多、形式多样、风格特征各异,所以,基于产学研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尽管具体的方法千姿百态,但是,在总体上其方法和手段,会形成一定的模式结构。在此,我们将其归纳,定义为总模式。由于在众多的具体方法中,也呈现出一定的类别,我们在总模式之下,又进行归纳,将其统纳入子模式之中。
总的来讲,基于产学研的教学方法,其模式是把“教”、“学”、“研”、“创”4个方面结合在一起,又体现出“本”和“魂”两个层面的教学模式。其中,“教”是老师的教学;“学”指学生的学习;“研”和“创”是指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科研和创造,包括产业中的实践和操作。这4个方面并驾齐驱。在这个模式中,“教”和“学”是根本;“研”和“创”是灵魂,决定着“教”与“学”的特色;“教”“学”和“研”“创”分别构成模式的两个层面。这两个层面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又与旅游文化产业和原生态民间音乐紧密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总模式结构图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为本,研创为魂”的四结合双层面总模式,包含着诸多具体的教学方式,它们也构成一定的类型,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构成一系列子模式。下面,对一些主要的模式类型进行归纳分析。
1.多样化原生态教学模式
原生态教学模式,指的是在原生态理念下,采用原生态的方法传授和学习民间音乐,以此来实施教学的模式。其特点是:内容为原生态音乐内容,教师为原生态民间音乐家或者对民间音乐有深入研究并具有原生态民间音乐实践经验的老师,教学方式为原生态方式。要掌握民间音乐的精髓,这种教学模式是必须的。根据走出去还是请进来,课堂设置在学校还是设置在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地域,这种模式又具有3种类型:
(1)走进原生态模式
把课堂延伸到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地域,让学生到民间音乐的原生态地域去学习,这是进行民间音乐教学最有效的方法。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进程,或者是每年根据民间音乐活动的情况,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入民间音乐原生态现场学习、考察,向当地民间音乐家请教[2]143。像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一样,安排学生到云南丽江、大理等地考察学习西南的民间歌舞和器乐,安排学生分别到桂林市、临桂和灵川等县,学习和演出《王三打鸟》、《拾玉镯》等传统剧目,到桂剧和彩调剧的发源地学习桂剧和彩调的表演。
(2)引进原生态模式
把原生态音乐搬进课堂,聘请民间艺术家作为教师进行单元教学、单项技能训练。诸如,聘请本地的山歌王到学校教唱山歌,聘请彩调剧团的演员教唱一些彩调的名段子,聘请仪式音乐的组织者进入课堂教授仪式歌曲和仪式的组织方法。关于这一点,一些综合性的院校已取得了一些经验,旅游院校也可以借鉴。像广西艺术学院将民间艺术家请入课堂,聘为教师,教授山歌和民族乐器,如田东的嘹歌、龙州的天琴之类[3]171;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表演系,正在考虑聘请侗笛大王到学校,专门教授侗笛的演奏技术等,这些都是引进原生态模式的做法。
(3)模拟原生态模式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或者校园内,营造一些原生态音乐的环境,构建一些模拟的原生态音乐形式,采用模拟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和老师或者是其他研究者,对某项原生态音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深得其精髓,可以通过模拟的方式,在校园内重新组织起来,用于到教学当中。它可以有模拟原生态音乐团体和模拟原生态音乐活动两种类型。
1)模拟原生态音乐团体
我们可以根据考察研究的结果,构建某些兴趣小组和社团组织,诸如:山歌会、原生态声乐合唱团、侗族大歌歌队、彩调剧团、民间乐队、民俗仪式组织等。规定每周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训练,定期举行演出活动等等。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团委组建的原生态艺术团把湘桂走廊的仪式音乐纳入校园,进行专项的训练,其中采自湘桂走廊的仪式音乐《画眉鸟大歌》、《扯长声》、《鲜花歌》,代表学校到南宁参加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的广西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比赛,获得三等奖,也在桂林市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像桂林市委宣传部、桂林市精神文明办和桂林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桂林市中心广场“周末大家乐”的演出等。
2)模拟原生态音乐活动
我们可以根据考察研究的结果,组织某些模拟的民间音乐的活动,诸如:山歌擂台赛、对歌台、三月三歌圩、九月九庙会、端午节扒龙船、中秋节山歌会、湘桂走廊的婚俗仪式。按周规定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并且规定在一定的节日和适当的场合举行演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可以是由某个小组和社团举行,也可以是某个专业举行,还可以是整个系乃至全校的大型活动,甚至打造为教学品牌和地方上的文化品牌。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与旅游导游系联合,搭建了一个“桂林旅专对歌台”,将桂林山歌、兴安县山歌和柳州山歌引入校园,进行山歌对唱,模拟一个小型的歌圩,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
2.多方位产学结合模式
多方位产学结合模式,指的是在产业与教学相结合的理念下,学校与旅游产业共同协作,在合理开发利用民间音乐的实践中来实施教学的模式。其特点是:侧重于产业开发的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活态的民间音乐,并掌握民间音乐的传承保护与民间音乐文化产业开发的多种能力。根据产业设置在校外和校内,大致有参与型和实战型两种类型。每个类型之中,因实际情况的不同,又有多种形式。
(1)校园外产业参与型模式
我们可以把教学延伸到校外产业当中去,通过联营单位、合作企业、实习基地等,进行有目的的、阶段性的教学。这种模式中,学生到产业当中去,是一种参与式的学习。根据教学的不同目的,可有下列形式:
1)参与产业的组织策划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一些机会,让学生实地参加产业项目的组织策划活动,比如,一场山歌演出、一场民间舞蹈、一项器乐表演、一项民俗活动、一个景点的组织策划。通过这些实际的操作,培养学生真正的组织策划能力。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到广西北海市参与涠洲岛天主教教堂唱诗班的组织策划,在桂林市参与象山景区原生态民间音乐项目的组织策划和演出工作等。
2)参与产业的操作表演
在教学计划中,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规划,分批把学习表演的同学送往产业基地,亲自参加实地的演出活动。学生可以在一些大型的专场演出中担任角色,也可以在一些景点的小规模的演出中担任演员,积累实际的演出经验和技巧。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表演策划专业的学生到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参加该景区的客家山歌等民间歌舞的演出,参与桂林市漓江剧院反映桂北民族风情的大型文艺节目《龙脊》的演出等等。
3)参与产业的经营管理
在教学计划中,同样有必要做出一定的规划,分批把学习管理的同学送往产业当中,亲自参加实地的组织管理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营运机制和管理体制,掌握基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与广西北海涠洲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联合,送学生到广西北海市参与景区规划和管理,担任行政助理、负责景区演艺的管理等工作等。
(2)校园内产业实战型模式
为了适应产学研的需要,在校园内就能构建产学研一条龙的组织。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建构一些真正的旅游产业,向社会、向游客开放,进行真正的而不是模拟性质的营业。这样,教学和产业的结合就是实战性的了。其产业的类型,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的资源情况而定。在此,我们提供几种比较可行的操作方式。
1)民间音乐演艺广场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创建一个演艺广场,专门演出民间音乐。其内容,可以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每届学生从民间采风所获得的民间音乐,经过整合以后可以在这里荟萃,向游客演出;也可以是教师们课题研究的成果,教师们所进行的民间音乐专题研究,可以整合成一些节目,向游客开放演出;也可以是综合性质的;甚至于可以聘请诸如歌王、民间乐器和民俗仪式的操作者,将某些民间原生态音乐在这里荟萃,向游客展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拟将此方案,纳入新校区的校园建设当中,艺术表演系正在着手这方面的资源积累。
2)民间音乐活态博物馆
学校可以把师生们多年积累的科研教学成果集中在一起,建立一个个的陈列室,分门别类地展示当地民间音乐的乐种、乐器、乐人、服装道具、音像等原生态资料。陈列室内有学生做导游,同时也有表演者(最好是学生充当,当然也可以是老师和民间艺人)进行活态的演示,这是教学和展示科研教学成果的另一类形式。
3)民间音乐旅游景点
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建立真正的旅游景点。把本地民间音乐最有代表性的场景、段落提炼出来,组成一系列的景观,向游客开放。师生在其中充当组织策划者、管理者和表演者。例如:可以将壮族的踩花灯、瑶族的跳盘王、湘桂走廊的采茶歌、白裤瑶的猴棍舞、兴安县的比古调、湘桂走廊婚俗仪式的贺郎歌、湘桂走廊丧葬仪式中的穿花、彩调剧的四门摘花、桂剧的打棍出箱等等,进行整理,组成一套相互关联的景点。
3.渗透性研创渐进模式
渗透性研创渐进模式,指的是在产学研的理念下,研究和创造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逐渐得以实现,并且成为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教学的灵魂,以此来推动教学的特色化和深入发展的教学模式。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渗透性,即研究和创造是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的;一是渐进性,即研究和创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逐步发展、渐渐实现的过程。在基于产学研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的教学中,必须具有创造性,这是渗透性研创渐进模式的基础。根据研究和创造的主体的不同,这种创造性主要又集中在教研、学研和产研3个方面,因而构成3种类型。
(1)教研创造渐进模式
教研创造主要是就教师方面而言的研究和创造,其主体是教师,研创主要体现在教和研两个方面。一是研的创造性,教师在科研方面必须独创一面,并且有创造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成果。比如说,策划出新的方案,在民间音乐田野作业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的内容,有新的发现,或者依据民间音乐的基础创作出新的作品,设计出新的产业结构等等。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表演系的老师,在研究桂北白裤瑶、苗族、侗族等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吊脚楼》、《过竹桥》等歌曲作品,用于到作曲课程当中;在研究桂北民间仪式音乐和山歌的基础上,提炼出原生态的唱法,用于教学当中等。
(2)学研创造渐进模式
学研创造主要是就学生方面而言的研究和创造,其主体是学生,研创主要体现在学和研两个方面,学的创造性必居首位。首先是要创新理念,突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瓶颈,提高对民间音乐珍贵价值的认识能力,养成发现民间音乐珍贵价值的锐利眼光,更新思维方式,发展创造性思维。然后,更新学习方法和手段,创立新的表演形式(包括演唱、演奏、舞蹈和其他的表演形式),策划新的表演方案、场面、管理形式,设计新的音响效果,创作新的作品,等等[4]。譬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根据自己从田野采风得来的材料,进行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分别进行创造性的工作。表演策划专业的同学策划演出方案,创编排练节目,并组织演出;舞蹈班的同学编创舞蹈动作程序,创编排练舞蹈节目,并组织演出;音响班的同学根据桂北民间音乐的曲调,通过自己的创意,制作成音响作品等等。老师们曾在教授山歌“盘歌”内容的时候,让学生当场即兴创作歌词;也曾经给予学生桂东北灌阳县和兴安县的山歌音调的框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进行曲调和声乐演唱风格方面的创造;还给音响工程班的学生以湘桂走廊仪式音乐的一个主题,要求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将其展开、发展,配置乐器,制作成多声部的具有个性特征的音乐作品。
(3)产研创造渐进模式
产研创造主要是就产业方面而言的研究和创造,其主体是产业,研创主要体现在产和研两个方面。一是在研究方面,在教和学新理念的前导下,增强挖掘文化底蕴的意识,提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性,创新建构产业的思维理念,研究新的产业建构形式。二是在产业构建和营运方面,大胆创新管理手段,创建良性运作的新型旅游文化产业[5]。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桂林威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签约,对桂林象山景区、木龙湖景区和世外桃源景区进行试验,把桂北原生态音乐引入景点,将桂柳地区的山歌调、桂林兴安县的《四季比古》等民间原生态音乐,以原生态方式纳入景点,以新的理念去构成新的文化产业,做大胆的试验。
在上述3种类型当中,研究和创造是核心,其中研究是基础,创造是目的。不管是教研、学研,还是产研,其研究和创造不是一挥而就的,而是渗透在整个产学研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逐步实现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研创是民间音乐课程体系的魂,体现出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体系的特色,也体现出产学研教学的本质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将基于产学研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模式归纳成结构树如图2所示:
图2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模式总结构树图式
综观上述教学方法模式,其中已经渗透着实习基地的建构和实习的组织方式,在此,我们对其做进一步的归纳,上升到模式结构的高度。
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实习基地的建立具有多种方式,结合产学研的理念,我们按基地是否在校园之中,归纳为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两大类,每一类当中又包括有一些具体的形式。
1.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指的是,建构在校园外的实习基地。按照学校是否参与产业运作管理,又分为两种具体的形式。
(1)单纯企业基地
这种实习基地,是纯粹的实习基地,学校不参与企业的运作管理,只是根据学生实习内容的需要,在一定的时期,将学生派往基地实习。在这种实习基地,研和学对产的影响不是直接的。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广东韶关丹霞山景区建立的实习基地,每年都派一批学生去实习,2010年、2011年连派08级、09级两届学生去实习。实习后,学生可根据景点的需要和自己的意愿,留在该景区工作,几年来,留下来工作的总共就有20多人。但是,学校不参与企业的运作管理。
(2)企校联合基地
图中,x为小车位移;F为加在小车上的水平作用力;P为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垂直方法分量;N为小车与摆杆相互作用力水平方法分量;Fs为摆杆所受水平方向干扰力;Fh为摆杆所受垂直方向干扰力;Fg为摆杆所受干扰力的合力;θ为摆杆与垂直向下方向夹角;φ为摆杆与垂直向上方向夹角.
这种实习基地,其产业属于学校和企业联合举办,其产业的构想筹划与产学研关系紧密,三方面都给予协调考虑,能够较好地体现研和学,把研和学的成果运用到产业当中。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或者专业的需要到企业实习。2012年7月到9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与桂林威海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签约,对桂林市象山、木龙湖和世外桃源等景区某些项目进行的试点,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基地。学校的艺术表演系和企业联合举办景点一些项目的演出,由学校的师生或全盘或部分地策划演出项目,由学生进行表演。
2.校内实习基地
校内实习基地指的是,建构在校园内的实习基地。按照是否真正地进行产业经营,它有两种具体的形式。
(1)模拟企业基地
这种实习基地办在校内,不是真实的企业,而是企业的一种模拟形式,它只是向校内公开,不面向社会。比如:构建一个歌圩、一个对歌台、一场民俗演出等等。它们是研、教、学和产四结合的产物,比较实在的是前三者,后者是属于虚拟的,但是,不缺乏实际操作的事项,因此能够达到实习的目标。师生们可以根据教学的进程,临时或者定期地组织这样的实习活动。如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和导游系共建的“桂林旅专对歌台”,就是这样的一种实习形式。如果把对歌台扩大,发展成歌圩或者是庙会的形式,届时也可以在校内进行一些模拟的贸易活动,使其具有企业的性质。
(2)真实企业基地
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在结合产学研的理念下对实习的组织具有多种形式,在此,我们将其较为普遍的形式进行归纳。
1.基地集中实习模式
基地集中实习,就是把学生集中在一起分派到基地实习。因为基地有校外和校内两种不同的类别,所以,基地集中实习也分为校外基地实习和校内基地实习两种类型。由于两种实习基地的归属和自主权性质上的差异,实习组织模式的内涵就有较大的差异。
(1)校外基地实习
校外基地空间距离较远,此类基地的归属不属于或者不完全属于学校,学校对它们没有自主权,或者只有一部分自主权,学校的实习是一种联合协作的性质,对实习的组织安排取决于校外的企业。因此,常见的实习组织方式就是在某些阶段上,分批量地把学生派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现在的做法,一般是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一个学期,把学生派往实习基地。这种实习组织模式具有集中性和阶段性的性质。当然,也可以在课程的某个单元结束后,前往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具体的做法,可以把学生小批量集中,分散到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进行实习。
目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内实习基地没有构建成之前,艺术表演系的学生都采用这种实习形式。他们采用分小组的形式,成批奔赴广东丹霞山景区、广东天地壹号饮料公司、广西北海涠洲岛景区、桂林市的“山水间”旅游演出公司,以及桂林市木龙湖、象山、世外桃源等企业和景点,参加策划、演出、管理和音响设计制作调试等实习,还有学生参加诸如“梦幻漓江”、桂剧团等剧团的演出。
(2)校内基地实习
校内基地空间距离较近,此类基地归属于学校,学校对它拥有自主权,学校的实习是这种企业份内的事情,对实习的组织安排取决于学校。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时刻组织学生到基地实习,可以一边教,一边学,一边实习,这样,教学和实习可以融为一体,学生也可以在课余时间到基地见习或参加实习基地的各种事项,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实习的目的。所以,这种实习组织模式具有经常性和日常性的性质,同时也可以是集中性和阶段性,还可以是自发性的。
2.非基地分散实习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也可以采用非基地分散实习的形式。此种模式是,实习的地点不是学校的实习基地,而是其他的有关民间音乐文化产业的企业,学生自己去联系企业,参与企业的组织、策划、管理和表演上的操作等活动,从而达到实习的目的。在这种形式当中,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操作,即在一段时间内,可以是寒暑假,也可以是划定一个专门的实习阶段,有目的地进行实习;也可以具有非阶段性,学生可以参与某一项民间音乐的活动、节日或风俗仪式的组织。这种形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分散性,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
目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民间音乐课程的中途,都要安排一两次实习活动,学生利用第一个学期末的寒假和第二个学期末的暑假,分别回家乡或者奔赴各个旅游景点进行田野调查,开学回来上交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策划方案。这就是一种非基地的分散实习。
旅游院校音乐专业产学研基点上的民间音乐课程体系具有特别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目的上,它超越了单纯的民间音乐知识认知的范畴,扩展为包含民间音乐知识、民间音乐生存发展和生态保护、民间音乐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的创建与发展三方面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方法的把握,它培养的是了解民间音乐价值并热爱民间音乐、懂得音乐文化生态、熟知旅游休闲文化发展、能够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以自己的创造寻求民间音乐新发展的民间音乐传人,同时也是研究和合理开发关于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旅游能人[6]152。这种人才总体上来讲,是集“研”、“发”、“策”、“演”、“管”多种能力和才干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其中的“研”就是研究,“发”就是发现,“策”就是策划,“演”就是表演,“管”就是管理。这5种能力又分为两个层次,“研”、“发”与“策”、“演”、“管”,前者偏重于理论性,后者偏重于实践。学生必须具备前两种能力的较为深厚的功底,对后三者必须具备其基本知识,同时应具有一种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根据不同专业开设民间音乐课程的具体情况,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民间音乐课程体系的人才目标模式就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
1.研发策划型人才
这种类型的人才,除具备上述的共同基础外,主要是在策划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手段和能力。他们能够根据一地的实际情况(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模式化地)挖掘当地的民间音乐,策划关于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比如表演策划专业、音响工程专业、舞蹈专业、旅游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重点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
2.研发表演型人才
这种类型的人才,除具备上述的共同基础外,主要是在表演方面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他们能够根据民族和地域的实际情况,根据旅游景点表演项目的具体情况挖掘整理、组织策划地域性的表演项目,并能表演某地方的一个代表性的乐种,诸如民间的歌曲、说唱、戏曲、器乐(含乐器)、舞蹈和民俗仪式等,而不是生搬所谓的美声、民族、合唱、合奏、芭蕾舞、民族舞等表演方式和方法,照套那些一般的模式化的东西。具有表演性质的专业,如表演策划专业、声乐、器乐、舞蹈、旅游民俗文化等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重点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其他非音乐专业的专业,如导游、空中乘务、高铁邮轮等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3.研发管理型人才
这种类型的人才,除具备上述的共同基础外,主要是在管理方面具有较强的技术手段和能力。他们能够根据一个地方的民间音乐的构成和产业结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措施而不是生搬所谓现成的模式化管理手段。具有管理性质的专业,如文化市场管理等专业,重点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表演策划专业、音响工程、旅游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也可以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其他非音乐专业,如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的民间音乐课程,也可以培养这种类型的人才。
3种类型人才的共同基础是:有正确的理念;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能发现民间音乐的珍贵价值,能合理开发运用民间音乐;具有“策”、“演”、“管”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能构建良性运作的关于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
在产学研基点上,旅游院校音乐专业民间音乐课程体系教学,根据不同专业和不同的课程设置要求以及地域的不同,有其相应的不同内容,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有一个共性的总模式:“教学为本,研创为魂”的四结合双层面模式。在总模式之下,又有一定的子模式,子模式包括多样化原生态教学、多方位产学结合、渗透性研创渐进等模式,其中,各种子模式又包含有诸多的具体类型。实习基地建构,可以有校外实习基地(含单纯企业基地、企校联合基地等)、校内实习基地(含模拟企业基地、真实企业基地等)等模式。实习组织方面可以有基地集中实习(含校内外基地分批集中实习)、非基地分散实习等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总体上讲,是培养集“研”、“发”、“策”、“演”、“管”多种能力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具体地讲,其中又有所侧重,主要有研发策划型、研发表演型、研发管理型3种人才培养目标模式。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能够在当代社会文化环境中,以自己的创造寻求民间音乐新发展的崭新的民间音乐传人,同时也是能研究并能合理开发关于民间音乐的旅游文化产业的旅游能人。
[1]江明惇.中国民族音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蓝雪霏.从“生态”文化角度切入高校民族民间音乐课堂[J].中国音乐,2012(1):142-143,146.
[3]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J].中国音乐,2010(1):169-172.
[4]黄敏.试论音乐教育课程对“旅游能人”的培养[J].旅游论坛,2010(4):496-500.
[5]阚如良,李肇荣.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J].旅游论坛,2008(3):361-364.
[6]张博文.以本土化人才培养促进民族地区高等旅游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旅游论坛,2009(1):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