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述评

2013-04-07 16:0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吴 佳 刘 聪

(安徽工程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芜湖 241000)

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其精神动态及宗教观念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价值走向。因受到国内外多因素的影响,及其自身对各种思想文化有着强烈求知欲,使现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更加复杂化,大学生宗教信仰成为了学术界的一大热点研究问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相关搜索,共得到近期学术论文46篇,其他关联论文27篇,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梳理,以达成对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总体认识。

一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研究,当今学术界多以两方面为主:一是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进行综合研究;二是在某一区域的高校中展开调查活动,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度普遍较高,信教比例呈上升趋势

学者认为,大学生对宗教的宽容态度是信教比例上升的因素之一。主要依据如下:王黎芳认为尽管各地区、各学校的数据不尽相同,但明确表示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约占调查对象的5% ~20%,明显高于全国信仰宗教的平均比例,有些数据甚至达到30% 之多[1]。赵宗宝等也证实,67.78%的大学生认为“宗教可以使人向善”;56.4%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信教完全是个人的事,不必理会”;62.89%的大学生反对“掌握科学知识的大学生不应该信仰宗教”。尤其是在问“您对大学生信仰宗教的态度”时,选择“反对”的占15.14%,而“赞成”和“无所谓”的则分别占11.63%和69.66%[2],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总体上对信仰宗教持一种宽容、理解的心态,只有少部分人并不赞成信仰宗教。谈宗凡2005年和2006年的两次调查显示,大学生信教比例增长了3.7%[3]。李海晶和徐朝亮认为,当前大学生信教的比例虽然不高,但不少学生表示自己信仰模糊,倾向于信教的学生数占一定比重,并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发展趋势和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4]。

(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主要信仰选择

高校学生信仰佛教和基督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已超过信仰道教和天主教;逐步成为高校学生主要的信仰选择之一的伊斯兰教,也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其他宗教也已渗透到大学校园当中。据许琼妍调查,大学生中信仰佛教的达60.9%,基督教占26.1%,伊斯兰教为8.7%,道教4.3%[5];田慧丽和汪明则发现,34.4%的学生对基督教最感兴趣,超出对佛教感兴趣的人数;其次是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3.1%对其他宗教感兴趣[6]。廖志诚和谢小芬认为信仰佛教的大学生占到信教总数的73.71%;信仰基督教的有121人,占到信教总数的20.13%;伊斯兰教则以占信教总数的2.01%位居第三位,天主教次之[7]。

(三)大学生对宗教及其内涵知之不深,信教具有盲从性

大学生信教比例虽逐年上升,但学者认为其对宗教内涵知之不深。虽有大学生信仰佛教,但对佛教的教义并不清楚,平时并不遵守佛教的饮食习俗,更不进行参拜。表示信仰基督教的人数不多,但参与基督教活动的人数却相对较多[2]。那么,是否可以理解为大学生只是对某一教派的宗教活动盲目感兴趣,而并不是被其教义所吸引呢?

从调查看,大多数学生对宗教内涵的理解失之偏颇。冯艳和王海霞在调查大学生对宗教文化、宗教的基本教义的了解程度时,发现18%的学生对宗教文化“一点都不了解”,64%“只了解一小部分”,“非常了解” 只占6%[8]。这些数据说明部分高校学生对宗教内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对宗教观念、体验、行为和制度的认识仍然很模糊,对宗教热情和盲从,不足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观点对宗教内涵进行深入分析。

(四)大学生对国家的宗教政策及管理宗教事务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部分高校学生认为信仰宗教与信仰共产主义这两者并不矛盾,并有学生认为: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可以信仰宗教,实际上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并不适用于中国共产党党员,共产党员不应该是有神论者。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在校园内进行传教活动,可仍有近20%的大学生认为可在大学校园内公开传教。

刘成运和韩宇调查发现,阅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宗教活动场所管理规定》及《北京市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的学生比例分别为15.7%和8.0%[9]。由此可见,我国当代大学生虽然拥护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却在实际生活中对本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并不了解。

二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分析

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总会存在需要被解释的恐惧与困惑,而人类对这类困惑的直接反应就是宗教。对最初接触某种宗教的动机中,24.44%的大学生信仰宗教是承袭家庭传统,35.56% 是寻求心灵寄托,15.56%的是强身健体,11.11%是为追求真理和智慧,另11.11% 是好奇心驱使,2.22% 是基于社会交往的需要[10]。具体来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具体原因主要包括外部环境、宗教魅力、内部心理三个因素。

(一)外部环境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国际因素。首先,家庭成员会向自己的孩子宣传宗教知识并引导其参加宗教活动,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影响到他们的看法和行为。毋庸置疑,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具有关键性作用,如家庭祖辈或父母笃信宗教,大学生从小就受其熏陶感染,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教更与其家庭背景有关[11]。其次,邹芳芳和王铁峰认为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因素,例如社会环境剧变引起信仰危机,导致大学生向宗教靠拢[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强,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缺乏亲和感,对唯心主义错误思潮缺乏有力批判,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建立牢固信仰[13]。第三,境外反动势力也被纳入环境因素的考量范围,认为这是西方资产阶级以及境外非法宗教团体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的攻击与破坏,通过大肆宣扬宗教的手段,把矛头对准发展中的大学生,寻求彻底击垮我国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8]。刘成运和韩宇的调查佐证这一观点,在对“在你接触过的外国人或境外人士中,是否遇到过向你宣传宗教的人”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有” 的比例为45.5%;在对“你信仰宗教主要受谁的影响”这一问题的回答中,选择“宗教组织的宣传”的比例为15.0%,选择“境外人士”的比例为1.5%[9]。

(二)宗教文化的魅力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圣经》等宗教书籍在我国大受欢迎,大学生易于接受各种文化思潮,宗教文化自身的魅力深深吸引着学生们。三大宗教都包括一些积极的道德诫律和规范,这些戒律和规范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独特的积极意义[12]。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本身作为社会存在的产物,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之上。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而言,它又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慰藉功能和行为约束作用,这是导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原因[14]。

(三)大学生心理需要

大学生认为宗教能弥补、治愈心灵的创伤,排解寂寞,起到鼓舞身心的作用[15]。人生经历的不同与成长环境的差异会造成个体个性的千差万别。如有人感到自己从未被关注过,像是被社会抛弃。由此引发他们对宗教的兴趣,却只在寻求帮助和支持中形成宗教信仰。学者认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由于社会和自然的许多奥秘还没有被认识和科学解释,还存在一定的社会力量和自然力量的异己性和盲目性。这一切使少数大学生产生了依赖超自然力量去解决非人力所能控制的自然和社会问题的愿望,而这样的愿望只能寄托在宗教所宣扬的神佛上[16]。

王康指出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根源还包括:新鲜感、好奇心的满足;社会支持、归属的需要[17]。

三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研究

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对策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科学无神论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坚持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作为指导是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王道阳和胡玥认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探索和献身精神,鼓励学生学会并掌握用科学的方法论来看待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1]。针对大学生对宗教有兴趣但又缺乏了解的状况,赵宗宝等认为要做好正面引导工作,导胜于堵。大力加强科学无神论教育,同时要普及宗教文化知识,满足大学生对宗教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去除宗教的神秘感、摆脱盲目性,使大学生对宗教的认识更全面深入、更理性[2]。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能够正确地认识宗教的本质,认识宗教产生的根源。在高校我们要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无神论与有神论、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增强识别和抵制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及各种伪科学的能力[16]。

(二)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育人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

在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12]。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社团活动,如通过学生党校、团校等,组织学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通过组织节假日文化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文化活动,把德育有效的寓于校园活动之中。可以通过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讲座等来丰富第二的课堂内容,引导大学生的文化良性发展。营造一种文明、健康、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品味。

(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左鹏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作为公民的大学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尊重信仰的基础上,对于信教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要讲明党的政策,劝其放弃宗教信仰,对于坚持信教者,应按党章要求处理。大学生宗教徒的精神信仰也是人对终极意义的自由追求,是人的一种深刻的精神需要。多数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只是信仰问题,并没有什么政治企图。所以,要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物的管理,一方面,要尊重和团结信教大学生,依法保护他们正常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要采取有效措施制止和打击校园内外各种非法的宗教活动[18]。

(四)开展切实有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甚至危机,自身处理不了,又无他人关心,陷入无力、无助、无望的境地,从而将目光转向虚无的神灵[19]。因此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切实帮助大学生解决其在成长过程中所碰到的各种困惑,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真正感受和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将学校德育于无声处彰显其魅力。尤其是大学生遭受挫折、误入歧途、感觉迷茫之时,更需要从心灵深处去关怀和慰藉。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先弄清受教育个体的需要水平,否则教育就会成为说教、教育目的就会落空。从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来看,必须要加快“两课”教学改革,以切实发挥“两课”的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事物存在发展的规律,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传统、家庭和西方宗教势力对其的影响[2]。

(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校园心理咨询服务

大学生信仰宗教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学生由于现实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一部分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但毕竟身心还不成熟,单凭其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高校应采取各种措施,了解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源头;并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下的身心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等等,努力造就乐观坚强、人格完善的高素质大学生[9]。邹芳芳和王铁峰认为也可通过网络在线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适应社会、承受挫折的能力[12]。

四 关于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与研究趋势

以上所述为我国当前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是学术界学者们的智慧结晶,为后人正确看待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原因以及对策提供了具体的建议。然而已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丰富,但也存在些许不足,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研究方法的拓展

从当前学术界对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象的研究来看,多数是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其中绝大部分采取的是普查式的问卷调查法,学者一般是在某一地区的某几所高校或某一所高校中进行问卷调查,而且问卷的题目设计大部分并不是开放式的,样本选取的范围也不够广泛,统计分析等还停留在一般意义的调查范畴,其调查结果却辐射到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大学生信教心理。这也使得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缺乏规范性,比如信教大学生的人数比例问题,由于各高校所处的地区不同、生源不同,在信教比例上当然是会有不同的。这些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结论的偏差性,未免有些以偏概全。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对宗教信仰的认知存在差异。大学生很少能正确把握学术界认可的宗教信仰的四要素,大学生浅显的宗教知识与研究者的预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种固有的知识差异,使得调查者与被调查对象对宗教信仰的理解存在差距。或者说研究者对宗教信仰的界定较为严谨,而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理解较为宽泛。因此,在调查研究高校中的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时,首先应该分析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理解程度,否则调查的结果很可能失实。

(二)研究内容的延伸

宗教信仰作为精神层面的内容,为了更真实地得知大学生对宗教的个人理解和信仰宗教对其带来的影响,在取样时应当深入地进行个体案访谈;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基本上都是从宏观层面上出发的,现状调查和结果分析多,从微观层面上对大学生选择宗教信仰相关因素研究的文章数量非常少。例如,从男女性别差异的角度出发对大学生信徒进行对比研究;又诸如将三大宗教分为不同的群体进行研究等等。因此,未来只有更加侧重于微观层面上的调查研究,才更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引导大学生的信仰趋势。学术界的研究侧重于研究学校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采取措施,研究家庭如何发挥相应的作用,但忽视了媒体在传播宗教文化方面的影响。现有的研究都显示出,大学生皈依宗教的比例升高,除了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不足有关外,其实很多学生是受到了媒体鼓吹宗教文化的影响。未来的研究可以向这一方面去发展。

(三)对策研究的完善

对于正确结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以及科学无神论教育来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还不够多,并且关于宗教观教育和无神论教育的实效性的研究也相对较少,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办法也不多,宣传和教育的效果还不能完全满足和达到要求。所以,注重探索和研究高校加强大学生宗教观教育的一整套具体的机制和体制是我们在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对策时非常重要的部分。在大学校园宗教信仰的应对策略研究上,研究人员应当立足于信教大学生的宗教情感和体验,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且,还应该注重培养无宗教信仰学生的科学宗教观,既使他们了解相应的宗教文化知识,又使他们从容应对生活及学习中的宗教现象。

[1]王黎芳.大学校园宗教信仰现象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1):146-149.

[2]赵宗宝等.大学生宗教观现状分析及良性变化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37-41.

[3]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07,(8):75-81.

[4]李海晶,徐朝亮.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探析及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09,(11):33-35.

[5]许琼妍,刘超等.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与特点调查研究报告[J].时代金融,2007,(6):172-174.

[6]田慧丽,汪明.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调查与分析[J].天中学刊,2012,(10):123-124.

[7]廖志诚,谢小芬.现状与反思: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J].福建论坛,2012,(3):150-153.

[8]冯艳,王海霞.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新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6):104-106.

[9]刘成运,韩宇.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J].社会,2012,(12):128-129.

[10]贺艳梅.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世界桥,2010,(12):85-87.

[11]王道阳,胡玥.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66-171.

[12]邹芳芳,王铁峰.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2,(6):151-152.

[13]陈丽杰,姜艳华.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探析[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9):61-62.

[14]蒲生华.我校藏族大学生宗教信仰与无神论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2,(9):77-78.

[15]陈安金.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及对策探析[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1):49-50.

[16]何勤勇等.试论现阶段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1):45-49.

[17]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1):59-63.

[18]左鹏.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6,(9):40-43.

[19]冼德庆.对广东高校学生宗教观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探索,2008,(2):131-133.

猜你喜欢
信教宗教信仰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学校教育支持系统视角下信教大学生的理性回归
“ 90后”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