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藏·史部》书院志八种提要

2013-04-07 16:0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问津石鼓岳麓书院

彭 华

(四川大学 古籍整理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2005年由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主持编纂的儒学文献大型丛书《儒藏·史部》的首批成果50册,由四川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50册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儒学文献的系统整理与结集出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嗣后四川大学《儒藏》按部就班、合理进行。目前已经出版248册。四川大学《儒藏》预计收书5000种,分装500册,将在10年内编成出齐。

四川大学《儒藏》工程自创体例,将中国历代儒学文献分为“三藏二十四目”;所谓“三藏”,即“经”、“论”、“史”三部。四川大学所推出的《儒藏》,每种书前有提要,每卷之后有校记。2009年笔者承担了四川大学《儒藏》“史部·学校史志”部分古籍的点校工作。今将本人所负责整理的两湖(湖南、湖北)、江苏的八种书院志(《岳阳慎修书院志》、《石鼓书院志》、《国朝石鼓志》、《长沙府岳麓志》、《长沙岳麓书院续志》、《问津书院志》、《紫阳书院志略》、《东坡书院志略》)的提要,略加修订,公诸于此。原文系初拟稿,今则为改订本;脚注文字系本次所加。

一 《岳阳慎修书院志》提要

《岳阳慎修书院志》,又名《岳阳慎修两书院合志》,不分卷。清锺英辑。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刻,兹据是刻本影印并整理。

锺英,字杰人,长白(今属吉林)人。光绪十六年(1890)任岳州知府。在任期间,重修岳阳书院,并迁慎修书院生童入内。

岳阳书院,位于湖南岳州(今属岳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知府许玠就文昌祠改建,以后陆续有所修葺。甲午之战后,受新学思潮影响,曾仿湘水校经书院章程,改课程为经学、史学、时务、舆地、算学、辞章六门。慎修书院,亦在岳州。光绪十三年(1887)知府文鐍“为增课经古而设”(见锺英《岳阳慎修两书院合志序》)。光绪二十年(1894)归并岳阳书院。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岳州府中学堂。

慎修书院旧有志,系文鐍所修,载光绪《巴陵县志》卷十七,但本志似未援以为本基。该编实即岳阳、慎修二书院之合志,巴陵县学教谕、岳阳书院监院曹广祺受锺英之嘱而纂辑。但篇幅极小,全文不足二万字;诚如锺英序所言,此仅“捡齐卷宗一二”、“扼要汇纂院志”耳。前有锺英《岳阳慎修两书院合志序》、吴大澄《重修岳阳书院记》、锺英《重修岳阳书院记》。正文前半部实属公文之汇编,以书院章程附之;后半部为藏书目录,书单前附以《新定藏书章程》;卷末为经费章程及资产清单。

是编虽篇幅甚小,体例亦未备,但所录均为原始文献,其保存文献之功实不可泯。而其所开列之藏书目录,亦可窥书院之教学宗旨及新学之影响,洵有可观焉。

二 《石鼓书院志》提要

《石鼓书院志》二卷,明李安仁重修、王大韶重校。明嘉靖十二年(1533)刻,万历十七年(1589)重刻。兹据重刻本影印并整理。

据是编上卷,李安仁字体元,号裕居(《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七以“裕居”为字,误),迁安(今属河北)人。万历中,由进士大理寺出知衡州。“劝学兴礼,爱士重贤”,“莅任之初,即加惠石鼓书院”,修葺书院,重修院志。王大韶,字心雪,衡阳人。据其所撰《石鼓书院志后》,“衡岳野樵”盖其号也。官至江西建昌府推官、知直隶凤阳府泗州事。晚年退居衡阳,悉心文教。

石鼓书院在衡州府治(今湖南衡阳)北石鼓山,宋景祐间赐额,与睢阳、岳麓、白鹿洞号为四大书院(一说有嵩阳而无石鼓)①关于四大书院的不同说法,可参看宋王应麟《玉海·宫室·宋朝四书院》、宋吕祖谦《鹿洞书院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学校七》等。1998年4月29日中国邮政发行《古代书院》邮票,全套四枚,所列四大书院为: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其后,四次毁于战火,又四次重建。光绪二十八年(1902)石鼓书院改为中学堂。三十一年(1905)改称南路师范学堂。民国时改为女子职业学校②1944年6月石鼓书院为日寇炮火所毁。1964年辟为石鼓公园。2006年6月衡阳市政府重修石鼓书院。依“修旧如旧”原则,恢复了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

石鼓书院有志,不知创自何年。明嘉靖癸巳(1533),衡州知府周诏属汪玩因旧志而重加编次,成书四卷,但“潦草漏畧,殊无义例”(《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七)。万历己卯(1579)李安仁因周诏旧志重修,王大韶复为删繁举要,且细加校雠。是编分上下部,凡二卷(《千顷堂书目》卷八作五卷,误)。上部纪地理、室宇、人物及述教(寓贤、名宦之教言),详于人物及教言;下部载词翰,选录唐宋元明人关于石鼓书院之诗、记。书前有李安仁、周诏、熊炜、汪玩序,卷首有石鼓书院形胜图,卷末有王大韶后记。

是编之采据,“较诏志为详”(《四库全书总目》卷七七),堪为一方之志乘。而其所录寓贤、名宦教言之在石鼓者,如《邹东廓先生语石鼓诸生》二十五篇、《王敬所先生静训语》一篇、《蔡白石先生答问》二十六篇、《黄毅所先生训义》十二篇,析论儒家经典、儒学义理及理学旨趣,诚为儒家文献之征。

三 《国朝石鼓志》提要

《国朝石鼓志》四卷,清李扬华述。光绪庚辰(1880)刻本。兹据是刻本影印并整理。③按:石鼓书院以上二志,其后有校点本。其信息如下:[明]李安仁、[明]王大韶、[清]李扬华撰,邓洪波、刘文莉辑校:《石鼓书院志》,长沙:岳麓书社,2009年。笔者在点校此二志时,未见其书。

李扬华,字溍先,清泉(今属湖南)人。官至兵部主事,封赠奉政大夫(五品衔)。光绪乙卯(1879)主讲石鼓书院。著有《公余手存》十六卷(收入《浣红山馆四种》)等。

石鼓书院在衡州府治(今湖南衡阳)北石鼓山,宋景祐间赐额,与睢阳、岳麓、白鹿洞号为四大书院(一说有嵩阳而无石鼓)。明嘉靖癸巳(1533)衡州知府周诏属汪玩因旧志而重加编次,成书四卷。万历己卯(1579)李安仁因周诏旧志重修,王大韶复为删繁举要、且细加校雠,凡二卷(详见《石鼓书院志》提要)。据本志李扬华序及卷一“案嘉靖《石鼓志》”诸语,《国朝石鼓志》之作尝借鉴嘉靖旧志。

是编凡四卷。卷一记事迹(地理沿革、书院兴废、建筑与风景及其题咏、人物传记等),卷二、三记艺文(分散文、韵语),卷三记规费。书前有蒋启勋、李扬华序。李氏于相关事、文之后时加案语(案语较正文低一格),或考证书院旧志、府志之讹,或增补材料以供参考,或注其关联以避重复;错讹者正之,不详者补之,难以定论者则阙疑;不盲从,不武断,踵武司马迁之“实录”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四 《长沙府岳麓志》提要

《长沙府岳麓志》八卷、首一卷。清赵宁纂修。兹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镜水堂本影印并整理。④按:是志其后有校点本。其信息如下:[明]吴道行、[清]赵宁等修纂,邓洪波、杨代春等校点:《岳麓书院志》,长沙:岳麓书社,2012年。

赵宁,字管亭,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康熙中任长沙府清军同知,所断明允,以清白闻,多有政声。以文雅饰吏治,招致诸俊彦肄业岳麓书院,暇则督教之。康熙二十六年(1687)巡抚丁思孔增建御书楼,重修极高明、道中庸、翠微诸亭,赵宁实董其事。后擢松江府知府,士民讴思之。《长沙县志》有传。

岳麓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其故址在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始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后世迭有废置,亦续有修复。详见本志卷三之“书院沿革”(旧志)、“书院兴废年表”(新编)。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为湖南高等学堂。1912年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1917年改为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1928年改为省立湖南大学。1937年改为国立湖南大学。①更详细的情况,可参看以下三书:(1)江堤、彭爱学编著:《岳麓书院》,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2)朱汉民主编:《岳麓书院》,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话》,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二版。

据凡例,赵宁之编是志,尝以吴道行所编岳麓书院志为基础,或增或删(“旧志陈本已无从采访,今祇据吴本增删”),而又一新之。凡引吴志者,悉标以“旧志”字眼,以示尊重前贤成果,以表新作者诚信之意。是志虽以旧志为基,但又不囿于旧志,故于旧说多有考辨(如卷三辨山长周式不当作周奭)②周式,湖南湘阴人。北宋经学家。著有《毛诗笺注辨误》八卷、《论语集解辨惑》十卷、《拾遗》一卷。周式任山长期间的岳麓书院,是其在北宋最为繁荣的阶段。周式因办学成绩卓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受到宋真宗的召见,这在中国书院史上是一个特例。宋真宗又书“岳麓书院”匾额。今岳麓书院所藏明代石刻,即宋真宗手迹。,且文丰事密,兼之识见颇佳,诚可谓更胜一筹矣。一如赵宁所云,“麓以岳灵,而岳麓更以书院重,山川之秀,固与人文相彪炳也。若夫沿革年表以及有关于书院者,或仍旧志,或稍增损,具编于后,使览者知所考云”。

卷前徐国相序评赵宁所编是志,“能捃拾残编,搜罗放失,踵修前志,粹美增华,汇为一书。其亦可以上佐兰台石室之藏,下补舆图传记之缺。厥功茂矣”。评论平允。

五 《长沙岳麓书院续志》提要

《长沙岳麓书院续志》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丁善庆纂辑。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兹据是刻本影印并整理。

丁善庆(1790-1869),字伊辅,号自庵,亦号养斋,清泉(今属湖南衡阳)人。道光三年(1823)进士,散馆授编修,历官贵州、广东乡试主考,国子监司业,会试分校、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学政等职。“多拔寒俊,教人先行而后文”,官至侍讲学士。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母老归,受聘任岳麓书院山长,凡二十二年。同治七年(1868)“以老病力辞山长”,一年后离世。在任山长期间,两次整修书院,并征集图书,重刊康熙《岳麓书院志》,编印《岳麓书院续志》,厥功卓然。著作另有《左氏兵论》、《养斋集》、《知畏斋日记》、《字画辨正》等。

该志正文凡四卷。卷一统记书院之形胜大略、修建年表及庙祀、田额、规条等,卷二为列传、古迹、寺观等,卷三为艺文(诗、赋),卷四亦为艺文(碑记、杂记)。首一卷为新典恭祀,以奏疏附之。末一卷为书籍,包括旧记、条款、目录等。书前有丁善庆序。书中时加案语,考证人、事、物、文,可纠前志之谬,可谓“后出转精”。该志体例完善,内容充实,行文严谨,堪称书院志之代表作。

六 《问津书院志》提要

《问津书院志》六卷、首末各一卷。清王会釐续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印,兹据是刻本影印并整理。

据卷前《续修问津书院叙》,略知王会釐生平之一二。王会釐,赐进士出身,授翰林院编修,协辨院事撰文处行走,国史馆总纂,甲辰(1904)恩科会试同考官,京察一等,记名道府加四级纪录三次。庚子(1900)七月,随慈禧太后幸西安;辛丑(1901)和议成,返京归觐。后主鬯问津书院,因问津旧志“蠹编断烂,版毁于兵”,遂有重修之志,旋因入都供职而不果。甲辰九月,奉母讳里居,适问津书院理事徐辰甫、王楚材、沈子木以问津书院志相托,遂续成此志。

问津书院,在湖北黄冈。相传,孔子自陈蔡去楚过此,“使子路问津”(《论语·微子》);后当地人掘地获石刻,上有“子路问津处”五字,故名。元明之时,尝为讲学之处。明万历间移建于今址,并题额“问津书院”,曾建分院于河南商城,一时称盛。明末毁于兵,至清康熙六年(1667)始修复。乾隆间(八年、十九年、二十三年)复有改建与增修。光绪七年(1881)监生熊明春等募资重修大成殿。

问津书院之志,先后凡五修。明万历间,黄彦士首修;崇祯间,王士龙辑有墨本;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邑人王抡士三修;道光二十年(1840)曹翰、万承宗四修,“征引详博,世称善本”(见本志卷五万承宗本传)。至光绪间,惜皆“蠹编断烂,版毁于兵”,故有此第五修(详见王会釐《续修问津书院叙》及卷首《凡例》等)。

是志体例仿李梦阳《白鹿洞志》,分六卷,“首形胜,辙环见矣;次建置,庙田详矣;三祀典,礼乐习矣;四讲学,师友尊矣;五先正,典型昭矣;六艺文,著作备矣”。又仿《孔宅志》体例,增卷首、卷末,“备载原委”。前有志序,修志凡例、目录、姓氏及崇祯、康熙、道光三志修辑姓氏、康熙道光二志目录。是志有文有图,卷首有圣像、新旧庙图,卷一有山川脉络图,尤其是卷三《祀典》所载乐舞之图文(礼器图、乐器图、礼乐总图、礼乐总数、乐章、舞谱、祭品等),弥足珍贵,诚可谓征文考献、继往开来。

七 《紫阳书院志略》提要

《紫阳书院志略》,又名《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凡八卷。清董桂敷编。清嘉庆十一年(1806)刻印,兹据是刻本影印并整理。①按:《紫阳书院志略》,此前有点注本。其信息如下:[清]董桂敷原撰,李经天、李珠点注:《紫阳书院志略》,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笔者在点校此志之时,未见其书。

董桂敷,字宗劭,号小槎,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少孤,稍长博综先儒语录,恪遵程、朱学说。十五岁入县学。嘉庆十年(1805)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教习庶吉士。曾两次充任同考官,所荐拔者多名士。嘉庆二十四年(1819)乞病归,后主讲豫南书院(在河南信阳)。后以病归,旋卒,终年五十八岁。著有《儒先语录汇参》、《汉口紫阳书院志略》、《自知室文集》、《自知室诗集》。本志所录董氏之文,卷七有《燕射轩记》、《启秀书屋记》、《主敬堂记》、《愿学轩记》、《近圣居记》、《致一斋说》、《东祠祔祀毕制军述》、《汉口重修新安书院碑记》,卷八有《重修书院首事纪迹》、《纪水龙》、《集会颁胙议》、《书汪文仪先生传后》,可见其文采之一斑。

紫阳书院,又名新安书院、汉江书院,在湖北汉口。因新安(隶属汉口)系朱熹之乡,故建书院以奉朱子;又因朱熹别号紫阳,故以紫阳名书院。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婺源旅汉士绅创建。乾隆二十四年(1759)伍泽概重修,后废。嘉庆五年(1800)原贵阳知府邑人程煜捐置房屋一所,并大肆增修。道光十年(1830)知县张开云率周若鸿等清理书院学田并修葺。光绪二年(1876)知县邵世恩曾劝谕典当商人每月捐输膏火钱二千,以利办学。

雍正、乾隆之际,尝葺修院志,其目虽“秩然有条”,而其篇则“或存或缺”,实为未成之书。嘉庆间重修书院,遂嘱董桂敷重修院志。董桂敷“检阅旧稿”,“循其节目,补其遗文,缺其散佚者”(见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自序》),终成是志。是志分“图说”(绘图、图记)、“道统”(源流、事实、题赞)、“建置”(祠宇、楼阁、厅舍、门巷、别建)、“崇祀”(纪恩、祀仪)、“学规”(教条、谕条、摘训)、“禋产”(契墨、执照、纪产、义阡、岁入、岁出)、“艺文”(撰述、题咏)、“杂志”(缘起、书牍、杂著、人物、禁示、义阡禁碑、规则、题跋)等八卷。前有董桂敷《汉口紫阳书院志略自序》及旧凡例十二条,后有谢登隽《汉口紫阳书院志略原跋》及董氏新跋。

八 《东坡书院志略》提要

《东坡书院志略》,二卷。清崔书黼辑。清嘉庆二十九年(1849)刻印,兹据是刻本影印并整理。

崔书黼(1822-1870),字仲纶,荆溪(今江苏宜兴)人。道光时副贡。博诵勤思,著述甚富,晚嗜金石,以善书称。卒年五十八。

东坡书院,在江苏宜兴。②另外,海南亦有东坡书院,在海南省儋县(今儋州市)中和镇。系苏轼贬谪儋州时游乐、讲学之旧址,始称“载酒堂”,清代改称东坡书院。始建于元延 祐 年 间。海南岛的重要古迹之一。据元徐一夔《蜀山草堂记》(载本志前卷)云,苏轼尝筑书堂于坳,其址后入于金陵保宁寺。元时,寺僧敏机慕苏轼名,复草堂。明弘治庚申(1500)侍郎沈晖捐赎遗址建东坡祠,人称东坡书院。清初渐废。康熙七年(1668)道士蒋普捐资修整,恢复旧观。乾隆二十四(1759)宜兴知县乔守仁、荆溪知县陈廷柱奉巡抚陈宏谋之檄修理堂斋,并延师课士。三十三年(1768)因肄业者畏东溪之险,遂迁入城,“借尊经阁、明伦堂居之”。因费不支,旋废缀。四十六年(1781)宜兴知县袁知、荆溪知县马世观买会真庵空地增建。乾隆六十年(1795)改名阳羡书院(宜兴、荆溪古属阳羡)。嘉庆二十年(1815)一度“廓而大之”,“然经费不敷,规模粗具”。道光十一年(1831)又尝补修。

是志分为前、后二卷,无目录、无凡例;篇幅亦甚小,约略二万五千余字。前有崔书黼序,卷后无跋。前卷选载苏轼关于宜兴之诗、词、文(如《乞常州居住奏》、《到常州谢表》等),略述苏轼之事迹、交游。后卷收录关于书院之碑记、启、呈、跋、诗、词、题额、楹联等。纵便如此,是志亦有其可观之处。如备录苏轼在宜兴之诗、词、文,并附众人之考辨及评述,有裨于考核苏轼之行踪。又如后卷所载储欣《新修蜀山东坡书院记》对苏轼之评价,颇有与众不同之处,“窃见世人颂先生者,文章节义而外,神之曰仙,佞之曰佛。予独以儒归先生,且以为必如先生而儒,始有益于天下,天下不至以儒为诟病”,“虽谓宋朝之儒先生而已,岂不可耶”。③笔者曾经指出,以三苏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蜀学,立意“打通古今”,注重“融通百家”,力求“会通三教”,集历史文化之大成,有百科全书之气度。以“会通三教”一端而言,苏轼即力求“以儒为宗”,合理熔铸中古三教(儒释道)以为一炉。(彭华:《博求“三通”:苏氏蜀学的形神与风骨》,《孔子研究》,2012年第4期,第108-117页。)

猜你喜欢
问津石鼓岳麓书院
石鼓响了
岳麓书院
走在全面现代复兴大道上的岳麓书院
Portal gas in neonates;is it always surgical? A case report
周野鹿鸣——石鼓山西周墓葬群
江城
岳麓书院举办己亥年祭孔大典
庆全庵①桃花
“中华第一古物”:故宫石鼓
天津问津书院的魅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