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78例

2013-04-07 15:13李成
上海针灸杂志 2013年4期
关键词:膻中鸣音气机

李成



针刺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78例

李成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无锡 214041)

肠麻痹;针刺;手术后并发症;电针

肠麻痹是腹部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部分患者由于症状较重,持续时间较长,治疗上困难而延长了术后康复时间,加重了患者的病痛和经济负担。笔者自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应用针刺治疗腹部术后肠麻痹78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78例患者均为我院外科住院患者,其中男46例,女32例;年龄21~76岁,平均56岁;发病时间最短术后1 d,最长5 d。其中胃大部切除10例,脾切除7例,胆囊切除8例,阑尾切除9例,肠道肿瘤切除13例,肠梗阻粘连松解术11例,外伤性小肠或结肠破裂修补术10例,腹腔脏器复合伤手术10例。

2 治疗方法

主穴取合谷、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穴,腹胀甚或排气障碍者配膻中、气海;排便障碍者配上巨虚、下巨虚;腹痛及恶心呕吐者配公孙、内关。穴位常规消毒后,采用0.30 mm×40 mm毫针,合谷穴沿第二掌骨中点桡侧紧靠骨缘刺入,膻中穴向下斜刺,余穴常规针刺,进针深度0.8~1.2寸;若腹部穴位在伤口线者,可不选此穴或选取穴位旁足阳明胃经穴位替代;针刺得气后,气海、关元、足三里用补法,且足三里强刺激,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每次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无效者,选取腹部穴和足三里穴接电针,用连续波,继续治疗1个疗程。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腹胀消失,无排气排便障碍,肠鸣音不低于5次/min。

显效:腹胀减轻,排气或排便,肠鸣音恢复至5次/min左右。

有效:腹胀减轻,无排气排便,肠鸣音较治疗前有所增加,但低于5次/min。

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好转,甚或加重。

3.2 治疗结果

经1~2个疗程治疗后,痊愈39例,显效28例,有效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9%。

4 讨论

术后肠麻痹是由于手术刺激以及麻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术后出现的胃肠动力明显减弱甚至完全消失的一过性肠功能障碍性疾病[1]。中医学认为本病属“肠结”、“关格”范畴,是术后经络气血亏虚、气滞血瘀所致气机阻滞不畅,肠腑闭塞不通的病症。治疗上以补益气血、活血化瘀、调理胃肠气机为主。合谷穴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能通腑理肠;中脘为胃之募穴,亦是八会穴之腑会穴,能健脾和胃,疏利脏腑气机;天枢是大肠之募穴,具有和胃调肠、理气止痛、通腑消滞之功;关元穴是关藏元气之处所,为小肠之募穴,具有激活脏腑经气、疏利肠道气机之功效;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行气散结、消积化滞之功,是治疗腹部脏腑疾患的主穴。膻中穴为八会穴之气会穴,长于补气理气,调理气机;气海穴具有调补下焦气机、补气健脾之功效。上巨虚、下巨虚是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具有调胃肠理气滞的功效。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络穴,与同属八脉交会穴的公孙穴相配能舒经通络,理气和胃。综上,诸穴配伍,共奏补益气血、通腑消滞、理气通便之功。

临床上由于患者术后肠麻痹无法进食,不便口服给药,延长了疾病的恢复时间,而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临床疗效显著,不但能有效缩短疾病恢复时间,还可减少因胃肠蠕动缓慢而导致的术后感染、营养不良、功能性肠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手术患者的康复,故针灸治疗肠麻痹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1] 高志荣,李永渝.术后肠麻痹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09,36(5):319-322.

2012-10-20

李成(1983 - ),男,硕士

1005-0957(2013)04-0311-01

R246.2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04.311

猜你喜欢
膻中鸣音气机
肠鸣音监测仪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每天做做养心操
肚子为什么会“咕噜”响?
肚子“唱歌”,可能是消化不良
分辨肚子咕噜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