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青
(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长期以来,反讽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语言现象,一般被当作修辞格,属于修辞学的范畴。主要指“反讽性裹扬予以责备,或者以反讽性责备予以裹扬”,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古典主义修辞观建立在编码—解码交际观基础之上,主张使用者运用这种语言形式表达与其字面意思相反的修辞意义,交际时字面意义为修辞意义替代。曾衍桃(2001)认为该理论忽视了反讽传递的语义和效果多元化问题。
20世纪70年代中期,Grice(1975)从语用学角度提出反讽作为修辞格的一种,主要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原则而实现。认为“要使人理解不同于他所提出的命题……最明显相关的命题是与他所提出的相反的那个。”Grice注意到了反讽语义多元化问题,并试图解释反讽蕴涵如何推理。
但是Sperber和Wilson(1981)认为这两者传统的解释方法都未能解释一个问题:“一个原本可以直接表达蕴含信息的说话者为何选择与自己原意相反的说法呢?”鉴于此,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理论的基础上对反讽研究提出了新的视角:反讽提述论。认为反讽属于典型回声式话语(echo utterance)。并从这一角度对反讽推理的过程从最佳关联出发予以解释。
尽管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具有很强的解释性,但是何自然和冉永平(2001)认为依然缺乏足够的具体语言去支持其观点。而且笔者在总结关联理论与反讽相关的文献时发现多数文献依旧裹足于纯理论探讨,鲜见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反讽的事例。
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认知语言学中的关联理论为框架,以欧·亨利反讽代表作《警察与赞美诗》为文本,从宏观(全文叙述的情节所体现的主旨)和微观(小说言语的)的角度对其中的反讽进行分析,探析反讽含义的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首先由Sperber和Wilson在其1986年开山之作《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中提出。何自然和冉永平认为关联理论从语言哲学、认知心理学、交际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它将认知与语用学研究结合起来,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Sperber和Wilson指出人类的认知往往力求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听话人在理解话语时,只会关注、处理那些具有足够关联性的话语,而且倾向于在与这些话语有最大限度关联的语境中进行处理,并构建与这些话语具有足够关联的心理表征。(何自然,冉永平;2001:F32)
正是在关联原则的关照下,Sperber和Wilson对反讽分析提出反语提述论。“反语提述论是关联理论把语言表征区分为两个范畴的基础上行程的关于反语的理论”。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有描述性和解释性两个维度。话语“所谓描述性表征,指话语等表征形式用语描述现实的事物状态或理想中的事物状态”,“所谓解释性表征,指话语等表征形式用于表征其他表征”。反讽属于典型的解释性表征,因为在Sperber和Wilson看来,反语是回声式话语。回声式话语指“用于解释他人话语、话语的命题内容或他人思想的话语”。
例如在典型的“报告演讲”(reported speech)中,说话者通过告知听话人另外一个人已有的言语或思想,使得接下来的交际过程取得关联,以这种方式取得关联的解释性表征即为回声式。由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寓意的复原首先依赖于对语句回声式的认识;其次也依赖于对所回述看法之来源的确定;第三依赖于对言者他度的辨识:确定言者对所回述的看法持驳斥的态度或是脱离干系的疏远态度。”(Sperber& Wilson,1995:240)
《警察与赞美诗》(以下简称《警》)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之一。欧·亨利作品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他那幽默的天性和讽刺的笔法。他常常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讲述辛酸悲凉的故事。《警察与赞美诗》正是其黑色幽默炉火纯青的代表,其反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主要采用van Dijk对文学作品的宏观语言行为和微观语言行为之区别。前者指整个语篇,后者由语篇中的单句和词语等执行。这里笔者着重从宏观上语篇主旨表达的反讽以及微观上语篇内部个别言语或语词的反讽进行论述,两者并行,相辅相成。
欧·亨利的反讽基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幽默效果,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生活,使人们在“含泪的笑”中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和思考。作者通过一系列错位的情节,融幽默于反讽中,在一片嬉笑声中揭露了资产阶级的种种罪行。
其运用反讽的手法不仅表现得灵活多样,而且还有一种可贵的整体意识。“欧·亨利式结尾”便是典型代表。作者往往在结尾的短短几句话中凸显极大的反差,造就深刻的反讽。《警》的故事情节为主人公苏比在冬天即将到来的时候,开始为进入他的冬季寓所——布莱克韦尔监狱作出努力,使尽各种办法想让警察逮捕他。可是,均未成功。正当他受到教堂中赞美诗的音乐的感化,决定放弃过去的生活,重新开始时,却被警察抓了起来,“如愿”地被送到了监狱里。前面大部篇幅都在描述主人公苏比如何千方百计地想被警察逮捕,只有在最后几段中涉及他在教堂赞美诗的感化下决定“重新做一个好样儿的人”。然后最后破折号之后的五句道明苏比莫名被捕,宣告入狱。读者直到结尾才真正领会到作者整个谋篇的良苦用心。
如此的情节安排要求读者通过作者的叙述和小说情节进行语境假设、推理,并联系相关的背景知识,以便领会作者反讽的深刻思想含义。
要了解主题的反讽,按照Sperber和Wilson对回声反语述论的三个要素,读者需要认识到主题是回声的,并能找到主题的回声来源,最后再认识到作者对主题的态度。
《警》的主题在笔者看来可以概括为“从恶求捕不成,弃恶从善被捕”。这个主题是作者对当时所谓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下善恶得不到正当评判的回声。可以说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以及人们所得出的对现实状况的概括即是作者的回声来源。
对于当时社会的背景读者也可以从微观层面的反讽略见一斑。《警》的第二段便是诸多反讽的聚集。
“A dead leaf fell in Soapy’s lap.That was Jack Frost’s card.Jack is kind to the regular denizens of Madison Square,and gives fair warning of his annual call.At the corners of four streets he hands his pasteboard to the North Wind,footman of the mansion of All Outdoors,so that the inhabitants thereof may make ready.”
文中出现了“Jack Frost’s card”“Jack is kind”“hands his pasteboard”这些表示绅士,友好,体贴的词组,使得读者调动百科知识,产生关联,但是作者将这些回声式的表征却安在冬天里对那些流浪者带来痛苦的霜冻和凛冽的北风身上。读者的百科知识能够确定作者这样的回声目的在于反讽,凸显寒冬的天气恶劣,从而迫使苏比急于找一处安身之地。
而苏比的安身之地更是令人哭笑不得。由于当时的接受捐赠的条件相当苛刻,甚至申请者的一些隐私也要被审查,苏比认定法律比慈善更友善。于是他找到一个“冬季寓所”:布莱克威尔岛监狱。在他眼里,布莱克威尔岛监狱里的三个月不愁食宿,伙伴们意气相投,再没有“北风老儿”和警察老爷纠缠不清,人生乐趣莫过于此。“冬季寓所”是对人们平时躲避严寒时居住的舒适之地的回声,苏比用冬季寓所来代表监狱,显然与人们平时关于监狱的百科知识形成激烈的冲撞,从而反映作者对这个冬季寓所称呼的不赞成和反讽,与读者的认知语境达成一致。
根据这些微观层面的反讽读者可以认为整个小说的基调基本为反讽。那么主题的反讽通过文本中各个反讽的叠加,在结尾一呼而出。情节的特意安排,从到餐厅骗吃骗喝,砸商店的橱窗,调戏少妇,扰乱治安,行窃没有被捕而最后的受到赞美诗感化弃恶从善而被捕以及文本中各个反讽的叠加都显示作者对这个回声的背离。作者的态度愈来愈清晰:对这种回声来源即社会荒诞的现象的讽刺和不满。读者的认知语境也随着作者安排的情节一步步深入,在构建动态的认知语境的同时逐渐领会作者的反讽意图。
关联理论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从话语的产出转移到话语的理解,更加重视听话人的理解过程。文学批评发展到后经典主义亦愈来愈重视读者,从原来的自传式解读到现在后经典叙事的作者,读者,文本之间的动态过程。可以说关联理论正是在读者认知—接受层面上契合了文学文本阐释的心理机制和理论需求。本文通过《警》的宏观微观反讽推理研究,展示了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回声提述反讽的推理过程,论证了小说中各种形式的反讽均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中得到诠释。这样的分析证明关联理论为文学反语批评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验证了关联理论回声提述反语理论的语用性,并扩充了文学批评的认识论和方法。
[1]Grice,H.P.“Logic and conversation.”In P.Cole and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 3.New York:Academic Press,41 -58.
[2]Sperber,D.&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3]Van Dijk A T.Pragmatics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M].New York:American Elsevier,North - 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1976.
[4][英]斯铂佰,威尔逊.关联性:交际与认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5]杨建玫.《警察与赞美诗》的语料库检索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56 -59.
[6]杨美霞,王晓为.从会话含义角度分析《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9):59-61.
[7]曾衍桃.反语提述论[A].语用与认知[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