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程,艾双春(指导)
(1.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610075;2.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 绵阳621000)
崩漏主要病因为冲任损伤,不能固摄,导致经血从胞中非时妄行。因虚致崩漏主要有气虚,包括脾气虚和肾气虚两方面。冲任不足,脾气虚弱,则统摄无能,故血液妄行[1]。治疗崩漏原则为“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对于病情较急者,应遵循“急则治标”原则,以“塞流”为主,待病情稳定,再于“澄源”、“复旧”治疗。
薛某,女,47岁,2012年9月14日初诊。2天前无明显原因出现阴道出血、量较多、色质淡,头晕,畏寒,易出汗,食欲减退,大便稀溏,夜间睡眠较差,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平日月经规律,现阴道出血淋漓不尽,小腹坠胀感,手心冰凉,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沉缓无力。诊断为崩漏。辨证为脾气亏虚。治以补脾益气,固崩摄血。取百会,内关,关元,气海,地机,公孙。患者平卧,百会穴用1寸针向前平刺5分,以头皮感觉微麻为度。内关穴用1寸针直刺5分,得气后平补平泻。关元、气海穴用1.5寸针直刺7分,行补法。地机穴用1.5寸针直刺7分,得气后平补平泻。留针期间,将陈艾绒搓成麦粒大小10粒,在双侧公孙穴处涂抹少量凡士林以便艾绒能附着,将制好的艾绒放于双侧穴位上,用香点燃,当患者感觉灼热不能忍受时,立即用镊子将艾绒取下,换下1柱,直到双侧穴位分别灸完5壮。其余腧穴针刺40min后取针。次日复诊,昨晚上睡觉前阴道流血已停止,睡眠较好,夜间未醒,晨起后精神好,小腹坠胀感减轻,但手心仍较冷,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较前日有力。取百会,中脘,气海,神阙,足三里,三阴交等。百会、中脘、气海、三阴交常规针刺,得气后气海行补法,其余腧穴平补平泻,足三里行温针灸,神阙行隔姜灸。之后隔日针刺1次,并嘱患者每日用艾条灸公孙穴5min,1周后症状明显好转,随访3个月,月经正常,未见特殊不适。
《血证论》说:“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统血,是以崩漏。”公孙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别走阳明,同时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冲脉起于胞宫,统摄十二经气血,又称“血室”或“血海”,有调蓄经血的作用[2]。用麦粒灸公孙穴,能使热度直接渗透于腧穴中,之所以灸5壮,是因为脾属土,土居中央,其数为五。五数为生命的长养阶段,意味着阳气的滋生,脏气得养。“五”居正中央,中央生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与“五”数最为关联,“五”旺于人生命过程的自始至终[3]。《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言:“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类土……其数五”。
针刺百会穴可升提阳气,内关穴养心安神,气海可总调下焦之气机而调理气血[4],关元穴培元固本、补益下焦,地机为脾经郄穴可调理脾气,三阴交能调理足三阴经经气而以健脾胃、益肝肾、理冲任、调经水[4]。
实际运用中当依据病情缓急辨证论治,方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1]杨美春,肖夏清,方 刚. 国医大师班秀文教授治疗崩漏经验总结[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485-1486.
[2]项洪艳,郑利芳,金亚蓓. 公孙穴治疗痛经伴呕吐1例[J].上海针灸杂志,2011;30(8):553.
[3]顾植山.易学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影响[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1;7(4):196-197 .
[4]高希言.针灸学临床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203,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