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泽琴
(四川省新津县中医医院,四川 新津611430)
近年来,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68例,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
共136例,均为2001年3月至2011年7月就诊于我院门诊患者,均双眼发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20岁,平均13.5岁;病程10天~4年。对照组68例,男40例,女20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21岁,平均14岁;病程9天~4年。经统计学检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诊断标准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症状为眼奇痒难忍,碜涩不适,甚则畏光、流泪。眼部检查睑结膜型见上睑结膜充血污浊,肥大乳头呈铺路石状排列,不侵犯穹窿部结膜。球结膜型(角膜缘型)结膜污浊充血,常见睑裂部角膜缘成灰黄色胶样隆起,严重者可见角膜点状混浊,甚则角膜溃疡。分泌物呈白色黏丝状。混合型两种情况同时存在。周期性反复发作。结膜刮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或嗜酸性颗粒。
治疗组:内服用加减四物汤加减(当归10g,生地12g,川芎12g,赤芍12g,荆芥15g,防风15g,薄荷10g,连翘12g,天花粉15g,苦参12g,僵蚕15g,白蒺藜15g,蝉蜕10g),每日1剂,水煎服。外洗用广大重明汤(防风15g,菊花15g,龙胆草10g,甘草4g,细辛6g),水煎,用纱布过滤,倒入大小适中的杯具中,然后双眼微闭俯于杯口上方熏眼,待药液温度降为温热时,即用小毛巾浸药液闭目洗眼,1日2次。另用2%色甘酸钠滴眼滴眼,每日4次。
对照组:用2%色甘酸钠滴眼,每日4次。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角结膜病变消退,眼痒消失。好转:角结膜病变缓解,眼痒减轻。无效:角结膜病变、眼痒均无好转。
治疗组治疗时间5~50天,对照组治疗时间10~50天。两组总有效率、复发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李某,男,18岁,2007年4月26日初诊。4年来每到春季双眼奇痒难忍,今年4月10日复发。在县人民医院诊断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经治疗症状无明显减轻。查双眼上睑结膜充血、污浊,肥大乳头呈铺路石状排列,睑裂部角膜缘成灰黄色胶样隆起,分泌物呈白色、黏丝状。诊断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混合型)。药用当归10g,生地12g,川芎12g,赤芍12g,荆芥15g,防风15g,薄荷10g,连翘12g,天花粉15g,苦参12g,僵蚕15g,白蒺藜15g,蝉蜕10g。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广大重明汤(防风15g,菊花15g,龙胆草10g,甘草4g,细辛6g),去渣带热熏洗。另用2%色甘酸二钠滴眼液滴眼,每日4次。6天后症状减轻,10天后双眼不痒,结膜充血减轻,乳头缩小,角膜缘隆起减轻,继续治疗40天,结膜基本恢复正常。次年5月初复发,症状较去年减轻,双眼上睑结膜轻度充血,乳头呈铺路石状排列,少量白色黏丝状分泌物。继用上方治疗,20天后结膜基本恢复正常。第3年随访未复发。
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季节性很强,每当春暖花开时发病,到秋末天寒时症状消失。轻症者3~4年后即不再发,重症者可连续复发10余年[2]。特点为双眼奇痒,睑结膜出现大而扁平的乳头及角膜缘附近结膜胶样增生,分泌物有大量嗜酸粒细胞。致病原因可能是对空气中游离的花粉或其他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所致[3]。中医认为,本病病因病机与素体有一定关系,肝虚血少之人,易虚风内动,复受外界风邪侵袭,停聚眼部而致病。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Ⅰ型超敏反应,而色甘酸钠眼药水能阻止钙离子进入肥大细胞内,从而抑制其嗜碱性颗粒释放,能阻断此病的发病过程,故选此药为外用药[4]。内服方中僵蚕、白蒺藜、蝉蜕、薄荷、荆芥、防风、苦参、连翘、天花粉清热祛风退翳止痒,川芎、生地、赤芍、当归养血活血,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外用方中防风、菊花、龙胆草、甘草、细辛煎水熏洗,有清肝明目,祛风止痒作用。药理研究证实,蝉蜕、苦参等具有抗介质释放、抗组织胺、抗过敏等多种功能,生地,甘草具有明显抗过敏和皮质激素样作用,能提高吞噬细胞和白细胞功能。中西医结合治疗能缩短病程,减少复发。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1-102.
[2]赵建浩,李莉,姚素芬.中药低温凉雾超声雾化法治疗春季结膜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1):25-26.
[3]李学玲.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病因探索[J].中国现代医生,2008,2(23):124.
[4]刘如明.辨证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82例[J].河北中医,2007,29(7):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