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霜
(陕西省武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陕西 武功712200)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不及时治疗常会转为慢性,严重影响听力,是致聋的主要原因之一。2009年以来,笔者自拟通窍汤、抗生素及激素口服及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及呋喃西林麻黄碱滴鼻液滴鼻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共72例,均为2009至2012年我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19例,女17例;年龄4~46岁,平均(21.15±3.46)岁;病程3天~2个月,平均2周。对照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4~45岁,平均(22.03±2.30)岁;病程3天~2个月,平均2周。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1]。①多有受凉感冒史。②听力下降,自听增强,耳痛,耳鸣,耳闷胀感,患耳周围有发“木”感,心里上有烦闷感。③早期可见鼓膜轻度充血,内陷,若中耳有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复发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或萎缩、瘢痕粘连。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鼓室导抗图呈B型或C型。
对照组:口服头孢羟氨苄胶囊(成人1次0.5g,小儿1次0.25g,均1日2次)及强的松(成人1次10mg,小儿1次5mg,均1日2次),局部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1日3次,呋喃西林麻黄碱滴鼻液(成人1%,小儿0.5%)滴鼻、1日3次。5日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另用自拟通窍汤治疗。防风、柴胡、木通、枳壳、茯苓各10g,川芎、丹参、赤芍各12g,石菖蒲9g,香附、细辛、甘草各6g。以上用量为成人量,小儿用1/2量。水煎服,每日1剂,5日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
治愈: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闷胀等感觉消失,鼓膜恢复正常,纯音听阈测试(在500Hz、1000Hz、2000Hz、4000Hz上)平均气导阈值小于等于20dBHL,声导抗检查为A型图。好转: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闷胀等感觉明显减轻,鼓膜充血、内陷等症状改善,平均气导阈值提高10dBHL以上,声导抗检查为B型图。无效:听力减退、耳鸣、耳痛、耳闷胀等感觉无明显改善,鼓膜无改变,平均气导阈值无明显改变。
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两组治疗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例(%)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是小儿和成人常见的听力下降原因之一。中耳分泌物来自咽鼓管、鼓室以及乳突气房黏膜[2]。头孢羟氨苄胶囊及强的松片、氧氟沙星滴耳液滴耳可以起到抗炎、减轻中耳黏膜水肿的作用,呋喃西林麻黄碱滴鼻液滴鼻可改善咽鼓管功能。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属于中医“耳胀”范畴,多由风邪侵袭、经气痞塞所致[3]。风邪外袭,肺经受邪,耳内经气痞塞不宣,故耳内作胀微痛;风邪扰于清窍,故耳鸣;邪毒滞留耳窍,脉络阻滞,气血不能上濡耳窍,故听力下降。通窍汤方中防风、细辛祛风散邪通窍,柴胡、川芎、香附行气活血通窍,木通、枳壳、茯苓行气利水通窍,丹参、赤芍活血通窍,石菖蒲通耳窍,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有祛风散邪、行气活血通窍之功,能有效地改善耳部的血液循环,减轻中耳黏膜的水肿,减少渗出,促进吸收。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1]田勇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8-349.
[2]黄选兆,王洁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840.
[3]王士贞.中医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