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怀亲,相宇峰
(安徽省利辛县中医院内一科,安徽 利辛236700)
我们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用熄风化痰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中风急性期3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共60例,均为我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2~75岁,平均(65.3±4.6)岁;病程2h~6d,平均(18±6.0)d;合并高血压病史9例,糖尿病3例,高脂血症5例。对照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3岁,平均(64.3±4.4)岁;病程2h~5d,平均(18±5.0)d;合并高血压病8例,高脂血症5例。均经头部CT检查确诊,排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病、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两组年龄、性别、既往史及头部CT改变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起草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试行)[1]。风痰闭阻证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粘,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临床表现主症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次症为头晕目眩,发病突然,心烦易怒,肢体强急,痰多而黏。
两组均用长春西丁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5%葡萄糖250mL、胞二磷胆碱0.75g,静脉滴注,每日1次。
治疗组配合熄风化痰法。用天麻15g,钩藤20g,地龙10g,胆南星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2g,茯苓30g,白术12g,当归10g,白芍10g,茵陈10g,甘草6g。面赤,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者加龙骨20g,牡蛎20g;肢体麻木不仁加豨莶草15g,徐长卿10g;下肢抽搐,伸缩难安加木瓜15g,独活10g,龙骨20g;言语不清加皂荚10g,郁金10g;久泄加煨葛根30g,桂枝10g。水煎取汁150mL,每日2次,早晚分服或鼻饲。神志不清,身热烦躁,配合鼻饲安宫牛黄丸、神志不清,静卧不烦,配合鼻饲至宝丹;神志不清,汗出淋漓,静滴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
两组疗程均为2周。
中医证候积分评定标准参照文献[1],按轻症1分,中症2分,重症3分计算。西医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判定临床疗效[3]。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基本能独立生活。好转:症状及体征好转,能扶杖行动,或基本生活能自理。未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执行[3]。
统计方法采用SPA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所用数据均以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χ2,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组间比较的Ridit分析。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两组治疗前后积分比较见表2、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比较 (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评分比较 (分,±s)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30 18.21±3.26 12.48±4.08△对照组 30 16.52±3.23 14.32±3.49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 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比较 ( 分,±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缺损程度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治疗后差值轻度 治疗组 9 13.42±2.24 8.14±1.56 4.53±1.69△对照组 6 11.25±2.21 7.36±1.52 3.14±1.46中度 治疗组 18 23.82±4.15 15.28±2.63 8.44±3.84△对照组 17 24.81±4.34 17.21±3.53 6.80±2.79重度 治疗组 6 36.14±3.32 25.60±4.74 11.56±3.75△对照组 4 34.54±3.51 27.42±6.16 7.29±3.41
两组治疗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均未发现与治疗相关的异常改变。
中风发病主要动因为“内风”。“内风”生于肝肾不足,气血亏虚。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阴亏,水不涵木,阴不能制阳,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使亢而化风;气血亏虚,肝失所养,内风旋动,筋肉瞤动。如五志过极,劳累过度,饮食不洁等不良因素导致气化失常,气运失度,机体病理状态下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气机不畅,血脉运行失调,虚风内动,当旋动之风挟素有之瘀血、痰浊而扰动清窍,阻塞经脉时,则产生眩晕、肢麻、肢体力弱等症,为中风先兆阶段。若诱因持续,正亏太甚,风动频频或风动不已,则风夹瘀痰愈结愈甚,上蒙清窍,横阻经脉,久留不去,难以消散,则发生卒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謇涩,若病情进一步恶化,则可发为中风病。因此,虚风内动,痰淤内阻,为中风重要病机。
临床发现,多数患者在急性期表现为风阳上扰兼夹痰证的标证,部分兼夹火证。肝风内动挟痰窜于经络及舌本,出现中经络的表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清窍被蒙出现中脏腑闭证,阴阳不相维系,阴阳离决而成中脏腑脱证。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采取熄风化痰法治疗。基本方中天麻熄风止痉,祛风通络,尚能平抑肝阳,为君药。钩藤熄风止痉、清热平肝,胆南星熄风定惊、清热化痰助天麻熄风平肝化痰共为臣药。地龙清热熄风、通络,法半夏、燥湿化痰,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共为佐药。当归、白芍养肝柔肝制内动之肝风,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全方熄风化痰、开窍健脾,使肝风得平、痰去窍开,经络通畅、清窍得养。所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熄风化痰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有良好疗效,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1]陈佑邦.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2]郭玉璞,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40.
[3]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