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平
(湖南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湖南 永州 425199)
感恩报恩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对自己、他人、社会的责任心不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帮助他们培养感恩心、树立责任心,是我们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笔者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的主讲教师,更要把感恩教育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基础”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教学效果。
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课程理念如何则直接关系着课堂教学实效性如何,同时也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如何。在这种形式下,改革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效率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如何抓住课堂这块主阵地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笔者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与思考,并精心选择和实施了与“基础”课相符合的教育教学方法。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有兴趣地学习才会事半功倍。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还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这一教育理念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笔者尝试在“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围绕“当代大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品质的养成”这一主题,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毛遂自荐,主动参与课堂讲授,时间为10分钟。让学生自己设计和策划讲课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课堂的场景布置。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激发和诱导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很多学生集中精力,产生跃跃欲试的强烈意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愤而启之”、“悱而发之”的状态。
有的同学从课前班级的某种具体情境入手,如某个(些)学生的言谈举止、教室的布置或变化、班级刚开展过的某种活动等,就地取材,灵活自然地加以概括、总结、点拨,然后迅速地切入该节课关于感恩的教学主题。有的同学用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现实或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的重要事件设计导语。这样既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特点,也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无形中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还有的同学通过看视频:“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陈斌强(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事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目的是让大家意识到:“小时候,这根布带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虽然走远了,但爱不会,它会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而心中有爱,才是最大的感恩”。让同学们体会感恩的真正内涵。事实证明这种主动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事先在教师的引导下,然后由学生自己策划、自己评说,教师适当的进行精要的总结,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教育家陶行之有一句名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式教学法的前提是创设问题、启发诱导。而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理解,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探求新的知识。通过让大学生们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自主生成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基础”课教学的愿望,并达到教学的实效性。
真正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笔者的做法是:第一,采用多种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第二,对情境中设置的问题,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于新的疑难问题,可以分组或随机组合,通过同学之间的相互帮助、合作探究解决。第三,由学生或小组代表向全体同学充分展示探究成果,学生或教师点拨评价鼓励。第四,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正确结论,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以及在思考探究方法上的启迪。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总之,在“基础”课教学中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意识,把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表现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例如针对感恩这一主题,让学生们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原因有哪些?”、“当代大学生是否更应提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呢?”、“我们大学生应该如何感恩?”、“感恩的最高层次是什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还要提倡感恩吗?”等等。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基础”课堂上,通过问题式教学让学生对这些敏感、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让学生把问题呈现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堂上,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们开阔思路、积极思考。
在提倡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讨论式教学法这种共同参与、给予学生主体更多机会的方法有了用武之地。它频频地出现在各种教学形式的课堂中,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在“基础”课堂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以“感恩与做人”为核心的专题讨论。同学们在讨论中跃跃欲试,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的同学以“德性·荣辱”为核心来论述要确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那么德性的培养为首,而感恩意识的培养为基础。有的同学从“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论证当代大学生确立感恩意识的重要性。有的同学从“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角度来论证我们大学生只有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奉献社会。在讨论中,同学们纷纷表示:知恩、感恩、报恩最终只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上,个人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通过讨论,同学们对在“基础”课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内涵、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他们在积极探究中解决认知“冲突”,使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认识得到升华。
总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在“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去积极地交流、展示、总结、感悟,使教师和学生真正达到了互动,同时教学效果也得到显著提高。
在“基础”课教学全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主题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沟通,而且了解了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如一些学生缺乏对生命的感激之恩、淡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漠视老师的培育之恩、忘却他人的救助之恩等等。总体看来,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现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感恩生命,是因为生命赋予了我们特有的灵性,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人类海洋中的一滴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的关系。唯有感恩生命,相濡以沫,才能使我们的生命之水永不干涸。许多大学生由于无法理解生命本身的存在意义及其价值,从而导致不能尊重自己的生命,不爱惜自己的生命,甚至为了逃避生命而选择了自杀。法国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作家、著名思想家蒙田曾经写道,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受到自然的厚赐”,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而一些大学生对于生命的漠视,折射出他们内心感恩情感的缺失。
每个人成长的阶段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和教育,我们最要感谢的应该是自己的父母。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权利,是他们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容了我们的一切优点与缺点,慷慨地送给我们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让我们能够伸展开双臂,拥抱我们想要的生活。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亲情缺失、淡忘父母养育之恩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辛劳,从而养了惟我独尊、骄横任性的不良习惯。对此,国家级心理咨询师彭熠说:“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习惯于凡事多站在自己角度考虑,没学会关心别人。”这些问题真实地反映出当今一些大学生身上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倾向,并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那么,知识来源于何处?又是谁给了我们知识?当我们需要知识时,又向谁求教?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正像人们所共识的那样:社会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教师的默默辛劳换来了人类文明的勃勃生机。教师是每个人心目中的完美的象征,教师赢得了人们共同的尊重和爱戴!我们有十分的理由向教师表示敬意和感恩。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人们在强调经济利益的同时,当今师生关系也慢慢地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近年来,关于大学师生关系日益冷漠的讨论常常见诸报端。据媒体一项调查显示,近70%的调查者感觉当下大学生不认真上课的情况比较普遍,其中在课堂上玩游戏、睡觉或逃课者居多,有的甚至在课堂上无视老师的存在,我行我素,许多时候师生关系单纯变成了“商品关系”。大家都在反思:为什么大学师生关系会陷入功利化、冷漠化的境地?
感恩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物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恩泽表示感激并铭记在心。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不知有多少艰难险阻,甚至遭遇挫折和失败。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你能不思回报?
但是在物质文明快速进步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的现象,致使感恩传统美德和精神底蕴的财富受到冲击和挑战,表现在有些大学生对社会的关爱表现得比较冷漠,对个人或集体给予的帮助只知接受,而不愿回报。这些现象,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让人们深感忧虑和震惊,也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在“基础”课中进行参与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典型性地来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让他们在感恩意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真实、全面地反映出来。教师针对这些问题给学生以精讲点拨,然后师生共同提炼观点,形成正确结论,并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上的提升和引导,让他们学会在生活中时刻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表情达意,并将之投入到实际行动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关于感恩,《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感恩是你对一个没有关系或者关系不够亲密的人给予你帮助所产生的一种亏欠心理,是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谢,并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感谢别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起码的支点,也是生活中的一种大智慧。
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而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善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把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基础”课理论教学中,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向大学生进行传统的感恩思想教育,以引导和提升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有意识地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切入点,通过各种活动,对大学生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引导他们重新思考自己的成长历程,并对自己进行角色定位,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感恩理念,并在与他人、与社会的相互尊重中追求生命的意义,以展现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让他们懂得知恩图报,并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铸造了我们的灵魂,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它沉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昭示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感恩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流传着许多动人心弦的感恩故事,使感恩思想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历来重视孝与感恩的作用,把它作为维护社会伦理关系和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并以此成为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在我国,自古以来有关感恩的处世哲学是妇孺皆知,例如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著名诗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格言,“羔羊跪乳”等许多有关感恩的故事。由此可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重拾感恩,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的教育,是人性与爱的需要与回归,是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对接和传承,更是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的深情呼唤。呼唤感恩的回归,是实现和谐的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教育追求的终极人文关怀,更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的和谐,是以人为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以公正、自由、平等、民主等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是有利于人的良性生存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做到人与人的和谐,才能使社会达到全面和谐。而感恩教育可以使人懂得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父母与他人,从而促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达到和谐,并达到和谐社会的有效建构。因此,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感恩教育。
当代大学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现状和受教育的质量将决定和谐社会的质量。而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的缺失却让人担忧。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当代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对于建设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课堂,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在“基础”课中如何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强化、教学实践的实施,以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走出感恩意识淡漠的误区,这是我们每一个政治理论课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基础”课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当然,这只是“基础”课教学的第一步,我们还应该把这种教育理念广泛传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许多有效可行的教学方法,以期将感恩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梁勤儒,王燕芳,陈昌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直面的课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3]邓永超.高校感恩教育之我见[J].煤炭高等教育,2006,(5).
[4]赵晓芳.关于高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文化.教育,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