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东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71)
继远程学习、数字化学习(E-Learning)之后,移动学习(M-Learning)已悄然兴起,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学习观念、学习方式和学习模式。移动学习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将学习任务转变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代表着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终身教育体制、机制的构建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移动学习就是创造让学习者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实现更有效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
信息化社会中,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着越来越快的变化,需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知识、新技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变化的节奏。仅仅依靠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终身学习的社会需求,现代远程教育为求学者提供了平等的学习机会,它所具有的教育资源、教育对象、教育时空的广泛性,为大众的终身学习提供了可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引导着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信息技术带来教育观念的改变,教学目标的创新,改变着传统的师生关系,实现了教育形式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化、大众化。数字校园的建设,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扩大了教育的对象,使大众教育、终身教育成为可能。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学习方式向移动学习的变革,这种变革不仅需要变革学习模式,还需要破除陈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学习观。
移动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数字化学习的扩展,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不仅继承了数字化学习的网络化、智能化、媒体化的优势,还具备了其独有的特征。如:学习者不再受固定时间、固定场地的局限,可以随时随地使用随身携带的移动设备享受自由自在的学习。移动学习具有泛在性、高效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等特征。
移动教育的学习模式,凭借外形小巧、使用便利的手机、PDA等便携式移动互联终端、普及化的无线移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让学生不用局限于在电脑前使用网络教育资源,使“学习无处不在,学习随时随地”的理想状态的实现成为可能。泛在的学习环境给学习者创造了灵活的语音、视频、数据等信息交流的途径,极大地拓宽了受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2009年之后,随着三网融通、有线与无线日渐趋同,计算机、手机、PDA之间的接收速度、存储能力、运算速度等已无明显差异,学习者可以通过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实现信息交互、学习互动。地铁上、咖啡厅里、电视机前,人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移动学习。学习者可以利用点滴的零碎时间在海量的学习资源中汲取知识,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移动学习多为学习者的自主化学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多是通过客户端来实现的,当学习者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时,我们更关注的是丰富的学习材料的良好界面呈现以及方便的“人—机”对话模式。移动学习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不断呈现的过程,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传递、反馈、评价等环节,达到学习效果。
传统的固定场所、整班教学的学习形式难以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在移动教育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理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还可以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从而实现个别化学习。在未来,移动教育还将针对学习者的学习水平、学习需求,量身定制移动学习方案,实现学习的自主性、教学的个性化和多元化。
移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和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最直接的应用形式就是将数字化学习资源通过移动设备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者自主选择。移动学习资源通常是指可通过移动设备访问的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学习材料。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是发展移动学习的核心部分,没有好的学习资源做基础,移动学习就会成为一纸空谈。如何开发出实用的、优质的、高效的移动学习资源,并实现有效利用,真正让学习者做到随时、随地、随身获取自己所需要、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将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实现移动学习的前提和关键。
(1)统一资源建设规范和标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于2001年启动了中国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研究项目 (Chinese E-learning Techonology Standards,简称CELTS)。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这些规范虽然为我们进行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依据,但要求过于宽范,可操作性不强,不利于具体实施。为更好地解决移动学习管理系统功能差异大、移动学习资源交互性差等问题,需要创建可供不同课程共享的可重用构件,促进移动学习资源的共享。只有建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才能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移动学习系统的互操作和学习资源的共享对于移动学习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具有重要意义。
(2)资源建设要适应移动学习的特点。移动学习过程不可能像在教室中集中精力,人们往往是注意力分散的,学习时间也是零碎的,这就决定了学习内容上下文的关联及其传递性,也是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式的,移动学习资源建设应注重开发适宜于“碎片”式学习的学习材料。同时,为适应移动设备显示屏相对较小的特点,要求学习内容页面不宜过于复杂,导航和菜单要求简单明了,呈现形式应当简洁,且概括性较强。可以运用“知识模块化分割”思想进行设计,一个学习主题由不同的知识点串联,由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模块”构成。
(3)对现有资源进行“微化”、“颗粒化”。为节约资源建设成本,一方面,针对PC机的E-Learning学习资源中可以直接被移动设备通过TCP/lP协议进行访问的,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处理,作为移动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根据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标准和要求,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利用技术手段对现有资源进行“微化”或“颗粒化”处理,形成众多的“微课程”、“颗粒化课程”,这是移动学习资源的主要构成。
移动学习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形式:基于链接/浏览、基于短信息、在线信息下载、在线实时交互。学习者的互动对移动学习系统的要求颇高,由于终端硬件设备运算能力有限,学习系统的计算处理部分放在服务器端进行,手机客户端只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和数据显示。因此,系统各模块的实现主要采用客户端/服务器(C/S)的形式,以保障程序的流畅运行,保证良好的用户体验。
移动学习系统结构一般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构成,业务逻辑层和数据服务层位于服务器端,而表示层位于客户端。系统数据服务层包括四种类型的数据库:教务消息库、学习资源库、论坛库、用户信息库。系统用户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系统管理员、学生、教师。系统主要功能是实现学习者学业管理以及为学习者提供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场所,其功能模块包括:教务管理模块、学习模块、论坛交流(交互)模块。
学习观是对学习活动本质属性的看法,学习观的变革相比技术变革更困难。学习观最终影响着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它也决定着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手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选用。认清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认识移动学习时代学习的本质,树立适应移动学习时代要求的学习观,是影响移动学习成效的主要因素。
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学习机会不均等、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对于学习者来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另外,移动学习消除了传统学习模式中的抵触心理和拘束感,缩小了学习者之间的差距,存在差异的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课程、教师和授课方式,通过科技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人与人之间在教育权利和尊严上的平等,创造了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各种智能化手机的应用,集WIFI、3G等无线功能于一体,标志着一个充满着活力和希望的新的学习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必将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无线网络的普及和提速,使多种媒体的交互式学习方式成为可能,它在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也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关系,突出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实现了“即学即用”的灵活学习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习不再是接受枯燥乏味的灌输,提高了教学效率。
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适应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过快的需要,对于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的人们来说,学习方式当首选移动学习。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动态的、持续的自主学习,激发学习者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继续学习的动力,拓展学习的空间和时间。移动学习满足了终身学习的两大特点:学习的持续性和情境性。实现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而这正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引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的重要宗旨。
自2005年福建省颁布我国内地第一部有关终身教育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终身教育条例》以来,上海、云南等多个省市先后出台了地方终身教育法规。河北省政府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和五年立法规划已经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河北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被列入2013年年内力争完成的立法项目。推动终身教育立法,为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创造良好的法制保障和政策环境,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移动学习作为终身教育的有效技术手段,其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资源等一系列要素,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和实践,从而使移动学习真正成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崭新的学习模式。
[1]张伟,陈琳,丁彦.移动学习时代的学习观:基于分布式认识论的视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0,(4).
[2]余燕翔.浅议移动学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5).
[3]刘豫钧,鬲淑芳.M-Learning让课堂随时在身边[J].信息技术教育,2003,(6).
[4]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