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 张明健 何 怡 李 陆
患者女性,81岁。2009年2月发现左侧乳头上方3 cm×4 cm大小包块。针吸细胞学检查示“左侧”乳腺浸润性癌。2009年2月17日行左侧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为:①“左”乳腺浸润性大汗腺癌,乳头底部见癌组织侵犯,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内下象限及底部切缘未见癌;肿瘤免疫组化示:PR阴性、ER阴性、c-erbB-2阴性。②左腋窝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7/7);分期为pT2N2M0(ⅢA期)。术后行1个周期多西紫杉醇(40 mg静脉滴入,第1、8、15天)+卡培他滨(3 g/日,分3次口服;第1~14天)方案化疗。因为老年女性,合并有心率不齐,故术后未行切口及胸壁放疗,仅行左侧腋窝及左锁骨上放疗(剂量分别为6MV-X DT 50 Gy及DT 40 Gy)。2009年12月发现左侧胸壁切口周围皮肤增厚变硬,并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结节,约2 cm×2 cm,行胸壁结节活检,病理诊断为“左乳房切口皮肤隆起”组织为乳腺大汗腺癌,考虑为皮肤侵犯。行4个周期化疗,方案“多西紫杉醇60 mg静脉滴入,第1、8天,顺铂50 mg静脉滴入,第2、3天,每3~4周为1疗程”,行左侧胸壁放疗(剂量6MV-X DT 40 Gy,10Mev电子线DT 20 Gy),放疗结束时间为2010年6月4日。治疗后胸壁结节消失。2010年10月胸壁结节再发,伴皮肤增厚、发红及皮温轻度增高,面积逐渐增大,遍布整个胸壁,部分结节破溃。取皮肤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前胸壁”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免疫组化示CK(+)、CKH(+)、EMA(+)、CEA(-)、CKL(-)、ER(-)、PR(-),诊断为皮脂腺癌。行2周期化疗,方案“吉西他滨1.2 g 静脉滴入,第1、8、15天;顺铂50 mg 静脉滴入,第2、3天”。2011年3月8日至2011年4月15日再次行胸壁放疗,10MeV电子线DT 30 Gy。2011年7月采用单药替吉奥(100 mg/日,分2次口服;第1~14天,停14天重复)化疗4周期,胸壁结节缩小,溃烂及皮肤增厚发红现象有所改善。2012年2月胸壁结节再次增多并溃烂,且右侧腋窝及左锁骨上出现淋巴结肿大。再次取胸壁结节送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活检病理诊断为:“左胸壁”皮肤表皮及真皮组织中见癌组织浸润,符合来自乳腺癌,免疫组化AEI/AE3(3+)、CK18(3+)、CK7(3+)、GCDFP15(1+)、Vimentin(-)、NSE(-)、S100(-)、SMA(-)、Ki-67(+约20%)。此后又改用单药异环磷酰胺(1 g/日 静脉滴入,第1~5天)化疗1周期,多西紫杉醇(60 mg 静脉滴入,第1、8天)+顺铂(30 mg 静脉滴入, 第1~3天)方案化疗1周期,均无效。后因病情恶化,出现恶液质,2012年7月25日死亡。
大汗腺癌主要是由大汗腺(顶泌汗腺)型细胞构成的恶性肿瘤,较少见,占乳腺癌的0.4%~4%[1],国内仅见散在报道[2-3]。通过长期大宗病例观察,发现本类型癌预后欠佳。大汗腺癌具有恶性程度较高、淋巴转移较早,发展较快的特点;大汗腺癌经治疗,包括根治、仿根治术,加术后放疗和化疗, 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9.38%和29.41%[4]。本例患者总生存期3年5个月,术后10个月即出现广泛的皮肤侵犯,且在此过程中反反复复行放化疗,有一定的疗效,但控制时间短,复发快,皮肤侵犯广,同时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总结影响该病例的预后因素:①首次就诊时已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术后分期为pT2N2M0(ⅢA期);②术后病理报告提示有乳头底部侵犯,腋窝淋巴结转移(7/7),免疫组化结果示PR、ER、c-erbB-2均为阴性,故内分泌治疗无效;③因为老年高龄患者,合并有心率不齐,故术后未行切口及胸壁放疗,仅行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放疗;④术后仅行1周期多西紫杉醇+卡培他滨方案化疗,出现胸壁皮肤侵犯后才再次行胸壁放疗及反复多次化疗。因此我们认为,乳腺大汗腺癌手术应尽早实施,对于术后分期晚(Ⅲ~Ⅳ期)的患者,应常规行手术区域及胸壁的放疗,同时辅以4~6个周期化疗,有条件者还可行基因检测,指导化疗药物的选择或是否采用靶向治疗。对于乳腺大汗腺癌患者的治疗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1] 龚西騟.乳腺大汗腺癌〔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17(1):75.
[2] 张 翀,田祖豪,高庆云,等.左侧乳腺大汗腺癌一例〔J〕.江苏医药,2003,29(7):507.
[3] 李 俊,张忠涛,屈 翔,等.乳腺大汗腺癌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30(9):819.
[4] 李树玲主编.乳腺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