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2013-04-07 05:36阳,赵
关键词:论诗正体元好问

肖 阳,赵 韡

(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2.徐州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诗学视野与艺术主张

肖 阳1,赵 韡2

(1.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0; 2.徐州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0)

元遗山的诗学观,集中见于《论诗三十首》。一方面呈现出对苏轼、王若虚的继承,另一方面又以其不存南北畛域、讲“真”重“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前人的超越。他的诗学观也因此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诗学视野;艺术主张

元好问的诗学观,集中见于《论诗三十首》,可视作诗人一生创作的理论指导。正如清人翁方纲所云:“先生一生识力皆具于此,未可以少作目之。”(《石洲诗话》卷八)那么,《论诗三十首》究竟涉及了哪些问题?遗山又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诗学观念的呢?通过归纳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 正本清源的正体论

汉谣魏什久纷纭,正体无人与细论。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浑。(《论诗三十首》之一)

杜甫《戏为六绝句》尝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原即仿效杜甫《戏为六绝句》的体裁而成,在正体的文学观念上也承袭之。清人翁方纲言道:“正体云者,其发源长矣,由汉、魏以上推其源,实从《三百篇》得之,盖自杜陵云‘别裁伪体’,‘法自儒家’,此后更无有能疏凿河源者耳。”(《石洲诗话》)翁氏对元好问推崇有加,查慎行更是一语破的:“分明自任疏凿手”(《初白庵诗评》),洞察出遗山之婉曲。

那么,什么是正体呢?《毛诗序》有言:“雅者正也”,以“正”言雅;元好问《东坡诗雅引》谓之:“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更把“杂体”与“风雅”对举;《赠答杨焕然》也指出:“诗亡又已久,雅道不复陈”,盖云“雅道”陈则“诗”不亡;在《大中大夫刘公碑铭》里遗山又言:“风雅三百正而葩,何以蔽之思无邪”,直接指出《诗三百》便是“雅正”。由此可知,所谓“正体”,泛而言之,大致即为符合诗歌儒家“风雅”创作传统的诗体。所谓“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毛诗序》)诗关家国、存兴废,是就内容方面作了规定;《诗》云:“善戏谑兮,不为虐兮”(《诗经·卫风·淇奥》),儒家要求用“温柔敦厚”的“雅言”为诗,又就形式作了安排。“诽谐怒骂”自然是不合诗宜的,“女郎诗”也为诗人所讥。在作者眼中,“正体”是一种根植于传统的儒家诗学规范,“风雅”关乎“元气”,要求诗歌风格古雅而雄健、慷慨而疏亮、浑朴而天成,怀壮而自有风云之气,精纯而又不失自然本色。

建安风骨(邺下风流)很好地继承了元氏眼中的“正体”传统,只是后代逐渐“失其统绪”,以致伪体丛生(“慷慨歌谣绝不传”)、几至乱真。慷慨雄健的建安诗风是颇合“北人”元好问的口味和民族身份的。他在《论诗三十首》之二中所肯定的曹操、刘桢,要么“骨气奇高”、要么“高风跨俗”(钟嵘《诗品》),还有西晋的刘琨,也是“自有清拔之气”(钟嵘《诗品》),无一不是风格遒劲、骨气苍茫。

至于“首唱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纤弱,超于黄初建安”(《后村诗话》)的陈子昂,遗山更是推崇备致,谓之“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论诗三十首》之八)。这也是因为,伯玉高蹈汉魏气骨,力斥齐、梁绮靡诗风,成为盛唐诗歌的先驱,符合元氏的“正体”诗观。

郝经评价元好问“识诗文之正而传其命脉”,又说他“上薄风雅,中规李杜,粹然一出于正”(《遗山先生墓铭》),是比较中肯的。

二 蕴涵宏阔的自然论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论诗三十首》之四)

元好问论诗重自然。而他所称述的自然,绝非只言片语所能涵盖。在诗人眼里,自然是一种艺术品格、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格涵养。

自然在于朴野淳真。如为元氏推崇的北朝牧歌《敕勒歌》,王灼的《碧鸡漫志》就称其“能发自然之妙”。值得注意的是,《敕勒歌》的品论在组诗中占了整整一首的篇幅,这是绝无仅有的。究其原因,盖因其最合遗山诗学思想,“质胜于野”“肆口成文,不害为理”(《陶然集诗序》)。

自然在于下笔坦荡。所谓:“万古文章有坦途,纵横谁似玉川卢?真书不入今人眼,儿辈从教画鬼符。”(《论诗三十首》之十三)如果丢却“坦途”,寄希望于怪异、险奇取胜,必将是舍本逐末的行为,为有识者所不取。

自然在于天然自成、妙合无痕。“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赠嵩山隽侍者学诗》),为文切忌“斗靡夸多”、冗饰雕琢,“满心而发,肆口而成”(《新轩乐府引》)、“心声只要传心了”(《论诗三十首》之九),言情达志足矣,没必要骋词恃才、卖弄学问。郝经说他的诗“天才清澹,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造微而神采粲发”(《遗山先生墓铭》)、胡应麟说他的诗“奇崛而绝雕缕,巧缛而谢绮靡”(胡应麟《诗薮》),正反映出这种“自然”理论的践行。

自然在于一任天真。“切响浮声发巧深,研摩虽苦果何心!”(《论诗三十首》之十七)过分注重声律、倚靠成规,无疑会有损作品的艺术性,无徵之音,也可能是灵山妙乐,自然高妙而有逸致。

自然在于内涵丰润。“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诗囚。”(《论诗三十首》之十八)孟郊诗境窘迫、造句苦寒,伤害了艺术自身的圆融之美,故遗山贬抑之。

自然在于真情实感,不穷于应和、不随波逐流。鄙斥“唱酬”与“俯仰随人”的怠惰思想,主张“文章大忌随人后,自成一家乃逼真”(《诗文自警》之十)。对于这一点,元好问的老前辈王若虚亦曾指出:“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已觉祖师低一著,纷纷法嗣复何人?”(《论诗诗》之四)遗山继承并发扬之。

三 文品人品的一统论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论诗三十首》之六)

扬雄说过,“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法言·问神》),认为通过观察“言”与“书”,可以知人之正邪;王充指出:“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论衡·超奇》)两人较早地指出了语言文字应与主体思想相一统。“文如其人”也是元好问的诗学理想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提及。

作家的道德情操与文章有一定关系,所谓“每观其文,想其人德”(钟嵘《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刘熙载《艺概》)、“人高则诗亦高,人俗则诗亦俗”(徐增《而庵诗话》),并非全无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也总有一些文行相悖、口是心非之徒,如遗山指出的西晋诗人潘岳,自身伪饰高格、谄奉权贵,却偏要在《闲居赋》里把自己打扮成淡泊名利,希冀“优游以养拙”的逸民,企图以这样的姿态换取声名和利禄,终为人所不齿。

值得说明的是,好问的文品、人品一统论,决不是抹杀二者的区别,遗山看中的更是超拔的人品,曾指出“人品实居才学气识之上”。“文如其人”是诗人的美学理想,表现在更为广泛的艺术领域。如其尝言:“次公字画,端愿而靖深,类其为人”(《跋苏氏父子墨帖》)、“画亦必人品”(《题樗轩九歌遗音大字后》);又言“士大夫有天下重名、然其诗笔字画大有不能称副者。闲闲公有言:‘以人品取字画,其失自欧公始。’如吾松庵丈,诗笔字画皆不减古人,以人品取之,欧公之言亦不为过。必有能辨之者。”(《跋松庵冯丈书》)

人品是一种现实品格,文品是一种审美品格,现实品格与审美品格的交相辉映才是诗人罄力以求的。遗山以“能辨之者”自居,同样是对自己“文如其人”的自信。

四 诗源活水的实践论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论诗三十首》之十一)

所谓“见得真,方道得出”(查慎行《初白庵诗评》),诗文离不开真实生活。没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空谈创作,无异于缘木求鱼、闭门造车。所谓“石岸人家玉一湾,树林水鸟静中闲。此中未是无佳句,只欠诗人一往还”(《药山道中》),灵感,是需要诗人在亲身体会中采撷的。杜少陵“十载长安,长篇短咏,皆即事抒怀之作也”(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正合遗山旨意,而“传语闭门”“可怜无补费精神”(《论诗三十首》之二十九)的陈师道,也是诗人坚决批判的。“东坡和陶,气象只是坡诗”(《跋东坡和渊明饮酒诗后》),连苏东坡对陶渊明的模仿都只得形似,遑论他人?所以创新才是超越的前提。而创新又离不开实践。与这一观点相为照应的,还有《论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肠搜苦白头生,故纸尘昏枉乞灵。不信骊珠不难得,试看金翅擘沧溟。”故纸堆里是写不出好诗的,还是到生活中去找寻灵感吧!

五 宏阔通达的辨证论

元好问评价前人的论说较为公允,且多辨证之语。

元遗山反对“苦吟”,但他在《与张仲杰郎中论文》中又说到:“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功夫到方圆,言语通眷属。”可见,好问反对的并不是咀嚼锤炼,而是否定一味地沉湎其中以致妨害艺术生命的极端方法,连诗人自己也是“我诗初不工,研磨出艰辛”(《答王辅之》),当深味箇中道理。

遗山尊崇苏轼,但并不迷信。《论诗绝句》有两首直接论及苏轼诗。“奇外无奇更出奇,一波才动万波随。只知诗到苏黄尽,沧海横流却是谁?”“金入洪炉不厌频,精真那计受纤尘。苏门果有忠臣在,肯放坡诗百代新?”可以看出,元好问对苏轼虽不乏敬佩,但却并没有泥于一端,也是存在批判性的一面的。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限于文章的重心,这里不再述及。

由以上简要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元好问针对金末文坛“高自标置,转相贩卖”(《中州集》“辛愿小传”)的不良风气,独标正格,主张多师为师,推许建安以来的优良传统,鄙弃崇尚形式、穷奢唯美的齐梁诗风,反对西昆派的“尖新奇险”与江西派的“生拗粗犷”,崇尚真淳自然、高风雅调与清刚健劲之诗风,这些正是近古诗歌精神的集中体现。

[1]姚奠中,主编.李正民,增订.元好问全集(增订本)[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赵兴勤.元遗山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ClassNo.:I206.2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rtisticVisionandViewinthePoetryStudyRevealedinthebook30PiecesofPoetryView

Xiao Yang1, Zhao Wei2

(1.Xuzhou Infant Normal College,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2.Xuzhou medical insurance fund management center, xuzhou, Jiangsu 221000, China )

The most of views on poetry can be found in the book 30 Pieces of Poetry View written by YuanYishan . The views on poetry proposed by YuanHaowen emphasized the truth and the innovation in the poem writing ,which transcend the predecessors to some degree . Yuan’s views on poetry writing has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YuanHaowen; 30 Pieces of Poetry View; vision in poetic study; artistic view

肖阳,硕士,讲师,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赵韡,经济师,徐州市医疗保险基金管理中心。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指导项目《遗山乐府与金源文化》(项目批准号:2012SJD750026)阶段成果;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资助成果(sponsored by Qing Lan Project)。

1672-6758(2013)06-0090-2

I206.2

A

猜你喜欢
论诗正体元好问
正体与斜体的使用规则
如果觉得人生太难,就去读读元好问
元好问“诚”与“雅”的论诗主张
科技论文中正体与斜体格式简介
从张大千看守正体诗词创作的价值
探析《论诗》与《人间词话》中的诗歌批评观
正体与斜体使用规则
论诗四绝
论元好问碑铭文的创作特色
点绛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