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尚书》译本中的文化“传真”和 “失真”

2013-04-07 05:36郑丽钦
关键词:雅各尚书译本

郑丽钦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闽侯 350108)

理雅各《尚书》译本中的文化“传真”和 “失真”

郑丽钦

(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闽侯 350108)

理雅各翻译《尚书》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保存了原文古奥词汇和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了原文的文学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有利于文化的传真。但其中的过度异化以及翻译中的一些理解偏颇、误译以及将个人的宗教信仰强加于异国文化,导致 “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异化翻译;文化;传真;失真

《尚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尚”同“上”,指上古以来的书。作为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书中所记载的史料上起尧舜时期,下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横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是了解我国古代语言、文字、文学、哲学、文化思想、神话、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尚书》因此也是儒家经典中地位最尊的一部书。然而,由于《尚书》撰写时代久远,其中的词语古僻,文字诘屈聱牙,词义古奥,《尚书》在翻译界和翻译学术界受到的关注远远少于其它典籍作品,甚至寥若星辰。为此,本文考察《尚书》的翻译,旨在能够抛砖引玉,充实丰富中国典籍的翻译理论和实践。

一 “文化传真”与翻译策略

翻译,作为跨民族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的工具,不仅仅是不同语言之间语言符号系统的简单转换,更是异质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学者范仲英先生曾说过翻译从表面上看是把一种语言(原语) 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译入语) ,是语言文字符号系统的转换,但实质上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中国典籍作品由于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信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和文化的结晶,因此在翻译或研究典籍作品的翻译时,要充分考虑文化信息是否被“传真”。

翻译中的“文化传真”意指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忠实地再现原作的整体文化氛围,不仅体现在积极如实地传输原语文化信息,而且努力做到真实传达原作文化特色的艺术美。“文化传真”是翻译忠实性原则的要求,是翻译的基本原则。目前,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仍是译者在处理翻译中文化信息时采取的主要策略。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是美国著名学者韦努蒂劳伦斯(Venuti Lawrance)继承了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的观点,于1995年提出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概念。他指出翻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让作者靠近读者,另一种是让读者靠近作者,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即所谓的“归化”法和“异化”法,这一提法突破了传统的直译与意译的界限,将翻译从文字层面引申到文化层面。“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对矛盾体,“异化”要求忠实原文,保存异域情趣,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归化”是在“异化”的译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情况下,使之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是一种迎合普通读者的变通转换。由于中国典籍作品承载着丰厚的中国文化信息,在翻译中能采用“异化”策略,力求向世界展现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句式和文化特色是最完美不过了,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是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有这等事,和旅行外国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本文认为 “异化”翻译虽是典籍翻译一有效成功的翻译策略,但典籍翻译不能纯粹讲究“传神”,准确理解和阐释更为重要。典籍翻译不仅应考虑原作内容、风格、文本类型和原作者的意图,还应考虑文化、社会现实、翻译目的和读者需求等因素,在尽量贴近原文和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翻译《尚书》,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尊重,他大量采用“异化”策略,描摹原文的语气、保存了原文的句式,从而再现了原文的意境,其“异化”翻译是成功的。然而,过度“异化”同时产生了不少问题,如 “文化失真”,扭曲了中国特色的文化因素,给外国人准确理解和了解中国文化产生了障碍。

二 理雅各《尚书》译本的文化“传真”

理雅各《尚书》译本的文化“传真”体现在忠实保存了古汉语词汇“古”的特征和灵活多变的句式、生动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以及形象运用了相应的修辞格,从而最大限度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周诰殷盘,诘屈聱牙。”“诘屈聱牙”准确地概括了《尚书》在语言上的特征。《尚书》所使用的词汇,大都比较古老,许多单词的古意也在秦汉之后就不再应用,另外,其语法也纷繁复杂。所以,理雅各在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不是常人所能想象,但他一方面自己认真研究,一方面以谦逊的态度请中国学者搜集历代有关的权威注释,这样,才能在翻译中尽可能做到忠实和准确。下面的例子就是证明:

(1)尔罔不知。(《周书·多方》)

“…as ye all know…”.

(2)尔惟克勤乃事。(《周书·多方》)

“…then will ye be proved attentive to your duties…”.

(3)王曰:“呜呼,多士尔不克勤忱我命。” (《周书·多方》)

“The King says, ‘oh, ye numerous officers, if ye cannot exhort one another to pay a sincere regard to my charges.’”

以上三个例子中,“尔”是古汉语,相当于今文的“你”,理雅各在翻译的时候并没有译成“you”,而是 “ye”。“ye” 是古英语,保持了古汉语措辞的特征,是直译的典型表现。译文还有用“thee”来翻译“汝”等,都同样保持了原文的古韵风格。

(4)肇十二有州。 (《禹书·舜典》)

“…instituted the division of the empire into twelve provinces…”.

此例子中,理雅各将“州”译成“provinces”,而不像本土译者罗志野译成 “states”。用 “provinces”比“states” 更符合中国行政区域划分的称谓,保存和传递了中国行政文化。

此外,一些地名和人名,如“彭蠡”、“三苗”、“皋陶”等,理雅各采取音译法,这反映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尊重中国文化。

《尚书》中富含多种多样的句式,宾语前置句、反诘句、排比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大量存在,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而在翻译中要保存原文的句式,描摹原文的语气语调,再现原文的意境,对译者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双语功底扎实的理雅各,却能够对原作 “体贴入微”,对源语“尽窥其妙”,对目标语 “运用自如”,原作中的文学色彩在译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例子枚不胜举。

(5)直而温,宽而栗, 刚而无虐,简而无傲。《禹书·尧典》

So that the straightforward may yet be mild, the gentle may yet be dignified, the strong not tyrannical, and the impetuous not arrogant.

该句是《尚书》中极具典型的排比句,尧帝用简短却又掷地有声的排比句提出教育年轻人的目标,正直却温和,宽容却明辨是非,刚强却不会凌虐他人,志大气远却谦逊,这是中国传统儒家刚柔有致的理想人格。理雅各的翻译保持原文的排比句式和对立相成的意境,有效地传达了培养年轻人这一理想人格的目标。

(6)尔无不信。《商书·汤誓》

On no account disbelieve me.

予将畴依?《夏书·五子之歌》

On whom can we rely?

例(6)分别为双重否定句和倒装反诘句,这类句式在《尚书》中也大量出现。无论是在句式的保存方面还是源语语气语调的描摹方面,理雅各的翻译都是成功的,为外国读者传达了有特色的和丰富多样的中国语言文化。

总的来说,通过直译,有效保持、再现原作既有的语言和文化特色,是理雅各翻译《尚书》所坚持的原则,深圳大学王辉教授在评论理雅各的翻译时说:“以忠实存真为第一要义,传达原文信息丝丝入扣, 保存原作形式不遗余力, 兼收功能对等、形式对应之功。”

三 译本中的“文化失真”

然而,由于《尚书》本身成书年代久远,其词语偏僻古奥,文字佶屈聱牙,许多文化元素甚至无从考证,中国本土的读者读起来都很困难,更何况理雅各,所以,理雅各的《尚书》译本中难免出现许多或因理解、或因过于异化、或因理雅各的宗教信仰造成的翻译失误,导致了原文文化失真,不利于读者了解中国文化。

例(7) 乃亦有秋。(《商书·盘庚》)

There is then the abundantautumn.

不理解中文“秋”的读者会误认为中国的一年四季是否与众不同,怎么有许多的秋季?该句的前一句为“若农服田力穑”,盘庚的意思是“农民们从事田间劳动,只有努力耕种,才有大收成。” “秋” 应理解为“秋收”,单译成“autumn”显然是错误的。这是理雅各过于追求直译而导致的翻译错误。所以,应当译成“There is then the abundant autumn harvest”.

例(8)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商书·盘庚》)

Let none of you dare to suppress the remonstrance ofthepoorerpeople.

“小人”在中国古语中涵义非常广泛,根据百度百科,小人是中国儒家定义“君子”的反义词。 社会生活中专指喜欢做些搬弄是非、挑拨离间、隔岸观火、落井下石之类的人,与贵人相反。从上下文看,盘庚迁都,很多大臣和老百姓都反对,大臣们更是利用老百姓的不满来说服盘庚不要迁都,盘庚说这句话是告诫大臣们不要凭借小民的谏诫反对迁都。因此,“小人”涵盖的范围远不止是“the poorer people”,应泛指“the common people”.

例(9)惟上帝不常。(《商书·依训》)

The ways of God are not invariable.

“上帝”在不同宗教文化有不同所指,在中国儒教和道教中所指也不同,《尚书》由孔子及其弟子所整理编撰,儒教的“上帝”是天相的另一称号,或称帝,天帝。西方宗教中,“上帝”指创世主,是唯一神,整个宇宙的缔造者, 所有人都必须无条件地信仰它,同时排斥别的所有神灵,在这一点上与中国显然不同。理雅各是虔诚的基督徒,在神圣的上帝面前,他不可能妥协于中国文化,这一点无可厚非。但从翻译的有效性来看,这样翻译显然会导致西方读者误解中国文化,他们很容易误认为中国也是信仰基督教的上帝,导致“文化失真”。

理雅各翻译的“文化失真”例子枚不胜举,例如把“牧”译成pastor,牧师,也烙上了西方宗教的印记。

四 结语

总的来说,理雅各采用异化策略,忠实保存了原文古奥的词汇、灵活多变的句式,描摹了原文的语气语调,真实再现了原文的文学风格,无愧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至今仍将理的译本尊为“标准译本”。理雅各翻译的目的虽然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基督教福音,让中国人接受并皈依于基督教,但其意义远不止如此,他的翻译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一座桥梁,有利于西方人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但理雅各在翻译中出现的许多理解错误、误读误译以及把自己的宗教信仰强加到他国文化上,导致“文化失真”,却是其翻译的“美中不足”。

[1]金敏,尹富林.从《红楼梦》的翻译探究文化传真的两种策略[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2).

[2]陆振慧. 论理雅各《尚书》译本文学风格的再现[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3]何立芳. 理雅各英译中国经典目的与策略研究[J].国外理论动态,2008(8).

[4]Legge James, The Chinese Classics: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 Vol. III The Shoo King, or The Book of Historical Documents Hong Kong: Printed at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s Printing Office, Reprinted in China in 1939.

[5]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ClassNo.:H315.9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郑英玲)

CulturalFaithfulnessandDistortioninJamesLegge’sTranslationofCollectionofAncientTexts

Zheng Liq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Fuzhou University, Minhou, Fujian 350108,China)

Foreignization was adopted by James Legge in the translation of Collection of Ancient Texts .The archaic vocabulary, diverse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the tone in the original text have been well retained. The translation is successful in faithfulness. However, his over pursuit of faithfulness, his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his own religious belief being imposed on the Chinese culture leads to the distortion of his translation, hindering western readers from knowing the Chinese culture correctly.

foreignization; culture; faithfulness;distortion

郑丽钦,硕士,讲师,福州大学。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600296)。

1672-6758(2013)06-0071-2

H315.9

A

猜你喜欢
雅各尚书译本
《尚书》中“迪”释为“由”新探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佛说四人出现世间经》的西夏译本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通玄记》的西夏译本
尚书·禹贡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论语》注疏之西方传承:从理雅各到森舸斓
《明新兴雷石庵尚书遗集》补遗
《孙子兵法》俄译本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