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名物化现象探究

2013-04-07 05:36梁钟文
关键词:小句语体物化

梁钟文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功能语法视角下的英语名物化现象探究

梁钟文

(江苏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名物化是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试以Halliday 的功能语法为理论基础,浅析名物化的表现形式、在语篇方面的优点、功能特点及其潜在缺点,指出名物化现象可以使得语篇语言简洁、内容客观、信息度高、术语丰富,我们需要根据语篇类型恰当使用它。

功能语法;语法隐喻;名物化

一 引言

Halliday 认为语言具有千变万化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可以归纳为三个高度抽象的功能,即“纯理功能”。语言的纯理功能包括: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指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反映,包括语态系统、及物性系统和归一性系统;人际功能是人们使用语言与别人交往,建立和维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事物的态度和评价也寻求或者改变他人的看法(Halliday,1994;胡壮麟等,1989);语篇功能是语言通过语篇将上述两种功能结合的功能,即在语义层中,把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语篇的功能。语篇功能包括信息系统、主谓系统和衔接系统。

语言是一个意义潜势系统,是人们为了实现不同的语义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而形成的,换句话说,人们根据所要表达的语义在系统中选择具体的表达形式。表达形式可以分为一致式和非一致式。一致式是直接按照语言使用者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应而划分的;而非一致式,就是打破常规,通过用名词体现过程、特质等方式,使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意义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朱永生,2006:84)。非一致式被Halliday称为语法隐喻,他还认为名物化是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

二 语法隐喻理论对名物化的解释

Halliday首次提出语法隐喻这个概念,在系统功能理论框架之内,语法隐喻是指从一致式到非一致式的转换。Halliday对语法隐喻的研究主要是在科技语篇之内,其中按照语义功能的转换语法隐喻共分为13类,而这13类语法隐喻中有5类涉及名物化。而根据纯理功能的划分,语法隐喻又可分为经验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和语篇语法隐喻。名物化“是用名词来体现本来要用动词或者形容词所体现的‘过程’或‘特征’”(Halliday,1994:352),即通过名物化转换,使句子中的形容词或动词转换为名词或名词词组,而具有名词的语法功能。这种转变的一个主要优势在于,实体可以被描述、分析和评价,这些是在过程和特质上无法实现的(Martin和Rose,2003)。另外,名物化是语义生成的重要方式,代表着人类认知朝着事物性方向发展。

三 名物化的类型

名物化现象有很多种类型,我们关注比较多的是把特质或者过程看成事物。实际上,它还有其他类型,例如把评论看成事物。下面我们来具体讨论它们。

1.把特质看成事物。

名词可以体现事物的特质,例如:

[1a] Realizing she was our friend, we came to be hospitable.

[1b] Realizing she was our friend, we became hospitality.

在[1b]里,hospitality 作为事物取代[1a]中的形容词hospitable, 在名物化结构中扮演特质的角色。如果把特质看做事物,那么体现这些事物特质的语言成分就由特质变为环境成分了。

2.把过程看成事物。

同样,名词也可以体现本来由动词所体现的事物的过程。例如:

[2a] The increase of Japan’s economy mainly relies on imports.

[2b] The increase of Japan’s economy has its mainrelianceon imports.

[3a] The hurricane seriously destructed India.

[3b] There was seriousdestructionof India from the hurricane

这类现象是当今语言学界最为关注的一种名物化形式,也属于Halliday(1985/1994)所说的概念隐喻范畴。即用名物化形式来表达动作意义。在[2b]里,reliance就是作为名词来表达rely的动作意义。在[3b]里,destruction取代动词destruct在名物化句子中发挥动词的功能。

3.把评论看成事物。

在非一致式里,评论意义可以由名词来体现。反之,在一致式里,评论意义则由情态副词或者情态动词来体现。换句话说,说话者把评论看成事物,例如:

[4a] This is what you should do.

[4b] It is your obligation to do that.

must, should等情态动词的意义各不相同,此例[4a]中的should表示义务。这类现象属于Halliday(1985/1994)所说的人际隐喻范畴。另外,这些情态动词在体现说话者的态度方面也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导致不同人际意义的产生,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话双方的关系。

四 名物化在语篇方面的优点

名物化在语篇方面有两个优点,一个是修辞组织方面的优点,即通过对动作和逻辑关系的名物化,语篇的组织不是从作者自己或动作者的角度出发,而是根据观点、原因、理由等来组织语篇的结构,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另外,作者有足够的书面语所允许的时间来对语篇进行打磨、修改。这些都增加了语篇的逻辑性,也使得作者根据不同的写作侧重点来组织语篇的结构。而以上谈到的特点都是口语所不具备的,口语中很少运用名物化形式。另一个优点是它增加了语篇的信息度。语篇的信息度可以通过小句的词汇密度来进行比较,而词汇密度,根据韩礼德的定义,是指一个语篇中的实词与小句之比。通过名物化,小句的词汇密度会增大。例如:

[5a] We won’t formally extend the time you have to do your assignments, but if you can’t hand your assignments in on time because something has gone wrong or because you didn’t plan properly, then you can submit it within the next 14 days.

[5b] Formal extensions of time are not granted as much, but if, through misfortune or bad planning, an assignment cannot be submitted on time, it maybe submitted within next 14 days.

根据词汇密度计算方法,[5a]的词汇密度为15/5=3, [5b]的词汇密度为13/3gt;4, 显而易见,[5b]的词汇密度比[5a]大。原因是:通过名物化,小句的层次减少,从而使得在词汇密度计算过程中的分母变小,而作为分子的实词数量一般变化不大,所以词汇密度就加大了。而一个语篇的词汇密度与所叙述的信息含量成正比,因此,名物化可以使语篇以较少的言语表达更多的内容,这也是正式语体追求的技巧之一。如科技语体、法律语体、商务语体等。

五 名物化的功能

在正式语体中,名物化结构,作为概念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体特征,可以使得意义在语篇中的表达符合正式文体中客观、严谨、合理、简练等要求,并使得术语的构建和使用成为可能。名物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名物化能够摆脱动作发出者或者执行者以及环境因素对过程的制约,大大增加了叙述的客观性。在下面例子中的[6b]句,名物化过程rectification和insertion 摆脱了[6a]句中动作执行者you 和环境成分surely。

每隔一段时间,我将买来的尸体运送到偏远的乡间,趁暮色四合之际,我快步穿越杂草丛生的树林抵达墓地,脚下的枯叶沙沙作响,敏锐的感觉使我根据湿度的改变和温度大升降来辨别自己是接近泥泞的还是干硬的土地,选择在潮湿通风的土壤下掩埋尸体,用铁铲一铲一铲挖出土坑,坑洞如同放大镜下逝者张大的口腔。撒上腐蚀粉,让尸体加速腐烂。有的墓穴中大骨骸被觅食的动物刨出来,散落在附近的灌木丛里。一些尸骨已与环境融为一体,骨头像石头或树枝。我演化成一种夜行动物,方便自己得以搜寻人骨。

[6a] You can surely rectify this fault if you insert a beeline at that time.

[6b] Rectification of this fault is achieved by insertion of a beeline.

2.名物化形式的使用能够使小句简洁明了。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经过名物化结构处理的“隐喻式” [5b]句显然比它的“一致式” [5a]句的表达要简明得多。

3.名物化可以促成术语的构建。在功能语法中,术语是小句的浓缩。通过语法隐喻中的名物化,就能够以简练的形式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例如:

[7]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 is the common term used for the name of the discipline, which refers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after the native language has been learned.

在语篇中,术语“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实际表达的是小句“the process of learning …has been learned”的意思。所以,是否了解术语就意味着是否了解术语所替代的小句内容。在一些正式文体中,术语的大量使用是其一大显著特点。名物化结构为这些正式语体中大量使用的术语提供了重要来源。

4. 名物化结构能够降低句子中人际功能的使用和发挥。如[8b]、[9b]和[10b]:

[8b] He got his potential.

[9a] You can go to the supermarket tomorrow.

[9b] You have got my permission to go to the supermarket tomorrow.

[10a] He must finish it.

[10b] It is his responsibility to finish it.

[8a]中的could 表示能力,[9a]中的can 表示许可,[10a]中的must 表示责任。can/could等情态动词都具有非正式的风格和口语的特点,而其对应的名物化形式则显得客观、公正、严肃,因为名物化的过程没有语气的选择,使得叙述具有不可协商性。它通过限定成分(例如will/can/must等情态助动词)的丢失进而语气的丢失来达到对人际功能的牵制。

六 名物化的潜在缺点

虽然名物化在法律语体或者科技语体等正式语体中有许多优点,但它同时也有缺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较多使用名物化形式会造成名物化的堆砌,丧失文章生动性。

2.名物化过程可以导致小句的信息部分丢失,增加语篇的理解难度。前面讨论过名物化能摆脱动作发出者、参与者以及环境因素对过程的制约,增加叙述的客观性。但名物化过程在摆脱以上所述语言成分的同时也会导致小句的信息部分丢失,使语篇晦涩难懂。请仔细对比以下一组例句:

[11a] They studied the effect of A on B.

[11b] An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the possible effect of A on B.

在这一组例子中,从[11a]里可以清晰地看出:谁大约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但如果把study这个词转换成科技术语里经常使用的带有贬义色彩的investigation,省略动作发出者they,并且把整个句子使用被动语态,就得到了[11b]。而b句这种名物化形式在科技语篇中太典型、客观,但实际上它所表达的信息少之又少。在[11b]里,我们只能模糊地推断A对B有一个可能的影响,而谁在什么时候做的调查研究我们都无从知晓。所以,文章作者往往很清楚所要表达的语义,但读者却很难推敲。

3.名物化会让读者混淆它要表达的意思,读者很难判定名物化形式“修饰词+中心语”中的修饰词和中心语之间到底是动宾关系还是主谓关系。例如以下词组:alcohol impairment,在此结构中并没有明确地指示出alcohol 与impairment 之间的语义关系,我们只能粗略地把它理解为alcohol impairs(此时alcohol是物质过程中的动作发出者),或者理解为alcohol is impaired(此时alcohol是作为“目标”在物质过程中出现)。

七 结语

名物化具有简洁、客观、信息度高,术语丰富等特点。但名物化的堆砌或不恰当的使用也会使文章过于晦涩难懂,丧失生动性,甚至产生歧义,降低文章的可读性。本文粗浅地讨论了名物化的表现形式、在语篇方面的优点、功能特点及其潜在缺点。名物化,作为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通过在一致式的小句中发挥转化功能成为正式语体的一大重要特征。因此,名物化现象作为一种文体特征对正式文体的写作、翻译等应用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了解名物化的各种特性和潜在缺点,根据语篇类型恰当使用它,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1]Eggins, 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M].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2004.

[2]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 Arnold, 2000.

[3]常晨光.语法隐喻与经验的重新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1):31-36.

[4]蔡焱.浅谈语法隐喻中名物化的意义及其功能[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3):117-119.

[5]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1999(1):9-12.

[6]胡壮麟. 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

[7]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朱永生.名词化、名物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文双月刊),2006(2).

ClassNo.:H313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宋瑞斌)

AnAnalysisofNominalizationfromPerspectiveofFunctionalGrammar

Liang Zhongwe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China)

Grammatical metaphor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functional grammar, and nominalization is one of the major sources from which grammatical metaphor derives. Based on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this paper focuses on an analysis of the representation, functional features and potential defects of nominaliz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nominalization can make the language of the text simple and vivid,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objective and meaningful, the textual structure logic and strict, and make the text convey more information . It’s supposed to use nominalization properly according to the genre of the text.

nominalization; grammatical metaphor; functional grammar

梁钟文,硕士,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系统功能语言学。

1672-6758(2013)06-0066-3

H313

A

猜你喜欢
小句语体物化
短语
主述位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句翻译研究
话剧《雷雨》的语气研究
重看图形界面“扁平化”与“拟物化”之争——关于设计思维的探讨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
语体语法:从“在”字句的语体特征说开去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语体转化的量度与语体规范
X-bar之弊——从名物化分析到最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