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组自治”的大学班级管理模式探析

2013-04-06 07:23郭萍倩张亚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班干部集体班级

郭萍倩,张亚锋

(1.宿州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宿州学院 办公室,安徽 宿州 234000)

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班级是大学生在校一切行为的基本归属单位,大学生在班级中成长,班级管理必然也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当前的时代语境下,探索采用新的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能力的班级管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当前大学班级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大学的班级管理普遍采用以班主任和班干部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长期的应用中逐渐显现出其弊端。

(一)班干部任用难

大学中的班干部任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班主任任命,二是全班学生民主选举产生。班主任任命的班干部执行力较好,但存在“不接地气”、高高在上的情况,易导致工作难以开展。民主选举产生的班干部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但班级内部极易出现小团体、拉帮结派现象,容易导致班级离心力增强,弱化班级凝聚力,从而严重影响班级管理。

(二)班级的凝聚力不强

班级的凝聚力是影响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将“班级凝聚力”定义为:“即指集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1990 后的大学生大多个性张扬,自我意识较强,集体意识趋于弱化。班级干部任用方式的不当,容易导致班干部与一般学生关系紧张,从而使得一般学生处于被支配的位置,难以体会到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对班级管理的态度渐渐冷淡。班干部与一般学生关系的不融洽,不仅会削弱班级吸引力和向心力,而且会削弱班级内部的聚合力,导致班级凝聚力较弱。

(三)师生关系虚无化

当前大学班主任有专职和兼职两种。兼职班主任大多是拥有较多教学、科研任务的青年教师;专职班主任带的班级多,且大多承担较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这就导致班主任没有充分的时间、精力予以每一位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注。班级的日常事务往往会交给班干部负责,班干部在向全班同学传达班主任意图时,有时会与班主任的本意有偏差,这样师生关系就不够融洽,甚至产生误解。师生之间因缺乏沟通和了解,导致师生关系呈现出虚无化的现象。

二 大学班级“小组自治”管理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小组自治”是指班主任在对班级全体学生进行考察的基础上,10 人左右为1 个小组,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同质小组,小组实行自我管理,各小组推选出组长,直接向班主任负责。

“小组自治”班级管理模式是对当前模式的借鉴和批判,同时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管理学基础——社会人发展理论。每位学生都具有社会属性,有各自的社会需要,例如他们希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尊重、友谊,希望得到安全感与归属感等,所以要想让人发展必须首先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增强他们对班级的满意度。要达到这一点,就需要改善社会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杜威是最早把民主管理学说应用到教育中的教育家。他认为,只有在群体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及情感得到充分交流,这样才能使各方面的利益达到平衡,所以大学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治机会,培养自我管理的观念和能力。

社会学基础——群体动力理论。是由心理学家卡特·勒温(Kurt Zadek Lewin)于1940 年代提出,指的是群体中存在的各种力量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我们都属于社会人,都需要在社会的群体活动中发展和成长,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在学校这一集体背景下参与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2]。社会学家Newcomb 把集体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所属集体和参照集体,前者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在的集体并没有产生心理上的归属感,只是把它当成一种客观事实,没有从内心融入到这个集体或者渴望得到集体的接纳;后者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存在的集体有向往感和认同感,并且从内心融入和渴望得到集体的认可。大学生一入学就被动的进入班级这个所属集体,如何使学生把班级从所属集体转变为自己的参照集体,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只有让学生多参与群体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学生自治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

教育学基础——教育公平。是指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地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同等的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3]。学生进入大学,学知识和培养能力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每个学生都应当有机会培养和挖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应该成为亲身体验者,而不是旁观者,参与班级管理是每位学生的规定动作,这是教育公平在班级管理与学生发展关系上的必然要求。

心理学基础——群体心理效应。是指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表现在使个体之间产生一种归属感、认同感和得到支持的力量[4]。小组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会出现游离于班级群体之外的学生,每位学生都希望被认同,有好胜心,故组内与组间都存在群体心理效应。

三 大学班级“小组自治”管理的组织实施

(一)前期准备

首先,班主任要在新生报到和军训期间,尽快了解班级每位学生的高考成绩(虽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学习力,但还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绩效)、特长、交往能力、性格和家庭背景等,确定组长人选,根据班级人数以10 人左右为1个小组,以65 人班级为例,可以分成6 个组,组长的候选人要在10 人以上。

其次,班主任召开班会,向学生讲解“小组自治”管理的目的和具体的操作实施方法,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体,自己对班级是有责任和义务的。

(二)确定小组及组内分工

首先,班主任主持召开班级会议,组织学生投票选出认为能够胜任的组长,每位学生选出6 位候选组长,将组长候选人的名字写在黑板上,班会现场唱票计票,票数最多的6 位学生当选组长。

其次,重新把这6 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自己属于哪个小组,逐一到黑板前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所选组长的下面,各小组人员初步确定。

再次,每一位学生都选好后,班主任要控制每个小组的质与量,小组人数要基本平均,不能过少或过多,班主任要有指向性的询问某位学生是否愿意到某组,以达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目的,各小组人员正式确定。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集合,由组长主持召开首次小组内部会议,选出副组长及学习委员、组织委员、文体委员等各职位人选,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有职务。小组组建正式完成。

(三)后续工作

首先,班主任召开组长及副组长会议,提出“小组自治”的具体要求。

其次,每个小组要制定组内的规章制度、给小组命名、确定组训和学期目标。

再次,小组内部结成英语学习、专业课学习等学习对子。

四 大学班级“小组自治”管理中需注意的问题

(一)分小组的过程中,班主任要积极参与,适时适当调控,确保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由于在前期准备中班主任已向学生说明有调配的可能性,所以学生会配合,一般不会出现过于坚持的情况。小组内部每个成员在性别、学习力、性格、特长及家庭背景等方面要有区别,即所谓的组内异质;小组与小组比较,各小组的综合水平应大体一致,即所谓的组间同质。这样学生能体会到公平性,激发其增强主体意识,小组内部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共同发展,不会产生组内的不当竞争。

(二)班主任要合理指导、积极参与、敢于放手

“小组自治”并不是班主任完全放手,学生刚进入大学一片茫然,并且缺少人生经验和社会经验,关系到班级发展的大方向还是要班主任确定,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扶持。各小组的组内分工时,班主任要指导学生把个人特长与小组目标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对于各小组制定的规章制度和目标,班主任要严格把关,避免出现不切实际难以完成的现象。“小组自治”的最为重要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热情,班主任要敢于放手,真正做到“自治”。

(三)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加强对所在班级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帮扶和引导

小组组建后并不是一贯到底的,学生进入大三,要面临四“业”(毕业、学业、就业、创业)问题,即毕业之后的去向,是继续学业、选择就业还是自主创业,此时可以根据学生毕业后的选择,重新组建小组,形成考研小组、就业小组及创业小组等。此期,根据贫困生毕业去向的意愿,将其归到特定小组,加强指导,促进贫困生成功就业、创业或升学。

(四)防止小组之间的过度竞争[5]

“小组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小组之间的合理竞争,既利于班级的整体提高,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合理竞争的意识,但要防止小组之间的过度竞争,过度竞争会使每个小组成为一个小团体,把班级分化。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班主任要制定竞争规范,保证小组之间竞争的公平性,奖惩分明。对小组长进行指导,保证小组不要偏离规范竞争的轨道。

[1]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张海燕,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95.

[2]安丽绍.美国高校大学生自治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1:13-14.

[3]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

[4]吴秀娟,陈子良.学生心理与班级管理[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39-40.

[5]刘向前,李如密.班级管理的小组模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12):27-29.

猜你喜欢
班干部集体班级
我为集体献一计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警犬集体过生日
竞选班干部
竞选班干部
班干部制度:好经别念歪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QQ群在线集体备课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