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斌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石化(fossilization最早由美国语言学家Selinker在其interlanguage一文中提出,Selinker(1972:215)认为:“语言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中与目的语有关的那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语言次系统知识趋于定型的状态,它们不受学习者年龄以及目的语学习量的影响。”[1]Selinker(1992)重新定义了石化现象:“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种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加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石化结构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经清楚了以后,还是会在中介语的使用中出现”。[2]也就是说,“石化是外语学习中有时出现的一个过程,即在外语学习者的口语和书面语中始终伴有不正确的外语语言特征。发音、词汇用法和语法等各个方面在外语学习中都可定型或石化。发音的石化特征是学习者的外国口音”。[3]
由此可见,石化这一概念涉及到语言的各个层面,包括发音、词汇、语法等,就词汇层面而言,石化主要指学习第二语言或外国语言时,将目的语中的词汇与母语词汇在意义上完全或间接对等,造成词汇理解、使用不准确的现象。石化发生于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是外语或第二语言学习者达到本族语水平必然经历的过程。不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社会经历的学习者经历的石化现象不同,其语言石化的表现正反映出学习者目的语语言知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1.二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过程。
Levelt的词汇内部结构模型将词汇习得过程分为“三个具体阶段”:[4]形式阶段(formal stage),即学习者只接触词汇的语音和拼写等简单的形式信息,缺乏词汇语义、文化色彩等具体内容信息;母语词目中介阶段(L1 lemma mediation stage),即词汇量增加和积累使得学习者能够将二语词汇与母语翻译联系起来并不断增加自己的词汇输出量;二语整合阶段(L2 integrating stage),即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的内容信息相通,包括形式、语义、句法、背景信息等所有词汇信息高度整合。
由此可见,二语词汇习得是一个动态过程。理论上讲,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可以保证所有词顺利达到二语整合阶段,即习得关于词的所有信息。但实际词汇学习和教学证明实际学习过程和理论推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在第一阶段词汇习得量增加迅速,但在第二和第三阶段发展减速明显,甚至出现停滞现象,导致石化的产生。
2.词汇石化现象的原因。
对于石化现象产生的原因,不同文章中所采取的分析方法和角度各异,比如李曙英[5]、鲍娟[6]等是从内部和外部或者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分析的,内部或者客观原因主要包括地域不同、母语迁移以及文化背景不同,外部或主观原因主要有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等。现在公认的原因分类是Selinker针对二语学习的五个中心过程(central processes)提出的,即母语迁移、训练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策略和目标语过度概括,笔者将逐一解释。
(1)母语迁移。
母语迁移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导致词汇石化的属于负迁移。母语迁移可以是语音、用词和语法等多方面的干扰,其中以语音干扰最为普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浓重的“外国腔”便是最好的例证;在用词和语法上,受母语的限制和影响经常出现混合语(pidgin language)。比如汉语中有数词和量词,而英语中只有数词,两者在数词和量词的不同用法容易导致英语学习中冠词使用上的错误,即汉语中数词和量词比较灵活可以省略也可以修饰名词,但英语中数词与其所修饰的名词搭配比较死板,汉语中“他是医生”省略了数词和量词“一个”照样没有理解和语法上的错误,但英语中“He is doctor”中省略“a”则是语法上的错误。
(2)培训转移。
培训转移主要是来自外语教师教学方面的影响,即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给予学生欠正确或不地道的语言知识输入,使学习者对外语产生错误的理解。另外不合理编辑教材也会为学生提供片面甚至错误的语言输入,大部分教材只强调死板的语法规则和搭配用法,忽略了语言实际运用中的灵活性。例如两位旅行者结伴出游,一位不小心掉入深谷,另一位关切地询问“how are you?”此时询问者是想表达“你怎么样了?伤得重不重”,倘若谷底那位只按照课本要求,回答“I am fine,thank you!”便有可能在无意间丧失宝贵的救助机会。
(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取、处理、提取新的语言输入信息的手段和方法,在此过程中不正当的学习策略将会造成语言的不准确和失误。例如中国的外语学习者习惯于借助中英词典或同学找到与英文单词相对应的汉语意思,而多数情况下这一解释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学习者在学习中容易将目的语简化,例如面对英语中的多义词,学习者往往只是机械地背诵中英字典或教师传授的汉语意义,而不是通过实际运用或英语详解深入学习,导致词语运用上的不准确。
(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
“交际策略包括回避、预制结构、求助权威和变换语言等。”[7]对于不知道或没有把握的外语表达方式,学习者往往会采取回避或简化策略以达到交际的目的,例如在遇到新的高级词汇时,学习者往往会因为拿不准单词的发音或拼写而反复选择早已掌握的低级词汇,从而导致词汇的石化。
(5)目标语过度概括。
目的语过度概括又称为目的语的笼统化,即学习者习惯于将单个词的语法、语用规则运用到其他语境中去的现象。此种现象在语言学习中屡见不鲜,如将所有动词过去式都想当然地加上-ed(drive-drived)或将名词复数规则用于特殊变化的名词中(child-childs)。
针对词汇石化现象,李曙英[5]、鲍娟[6]、王谷全[8]、王路平[9]、赵萱[10]、付丽芳[11]、龚长华[12]、高燕[13]等主要从教师和学生、语言习得过程等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但具体措施分类方法混乱,缺乏逻辑性。笔者认为应按照语言习得“输入-输出-反馈”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针对每一步骤采取相应措施。
1.输入措施。
根据 Krashen 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14]只有通过接触“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i+1(i为已知的语言成分)学习者才会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把注意力放在对意义或信息而非形式的理解上,从而产生习得。同时,由于语言根本上不同的文化的差异,很多词汇带有明显的文化标示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要增加对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
所以,教师方面应熟悉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选用内容丰富有趣、联系实际的教材(避免发生培训转移),采取灵活多变、趣味性强的教学活动,改变词汇学习方法,注重对词汇文化含义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增加学生的可理解性输入;学生方面要端正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积极性,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2.输出措施。
学生仅仅有input还不够,更要将input变为intake,达成intake的表现便是学生能够有正确高质量的输出。然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下,往往是以教师为中心,只是一味地为学生提供input而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将input转化为intake。因此教师方面要为学生创造词汇输出的机会,尽可能多地为学习者创造设计真实有效的语言环境;学生方面应注重强化,加强练习,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成果鉴定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3.反馈措施。
教师的反馈能够及时有效地更正学生理解和表达上的偏差和错误,对防止词汇石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准确表达给予充分的肯定可以夯实学生的词汇知识,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新词汇知识的热情;对学生词汇错误给予适当的纠正可以避免这些错误认识误导学生将来的学习。
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错误的具体情况,原则性错误明确指出并要求其改正,学生可自身修改的点到即可,从而一方面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确保学生词汇学习的准确性;学生方面应积极向教师提问,寻求反馈并针对反馈提出的问题及时彻底地改正,保证学习的连贯性。
词汇作为语言的三大要素之一,在语言习得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词汇学习石化也成为近年来语言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导致词汇石化的原因有很多,有语言自身差异,有认知层面,也有不同学习策略的使用,重要的是我们能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原因,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找到合适正确的应对途径,从而避免词汇石化现象的产生。
[1]Selinker,L.1972.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203-231.
[2]Selinker,L.& U.Lakshmanan.1992.“Language transfer and fossilization:the multiple effects principle.”In S.Gass& L.Selinker(eds.).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Amsterdam:John Benjamins.
[3]Richards,J.C.,J.Platt & H.Platt.2000.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4]Levelt,W.Speaking:From Intention to Articulation[M].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9.
[5]李曙英.英语词汇学习中石化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6(3):55 -57.
[6]鲍娟.论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J].外语交流,2011(3):22-23.
[7]牛强.过渡语的石化现象及其教学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28-31.
[8]王谷全.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3):47-49.
[9]王路平.二语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J].科技信息,2010(7):400-401.
[10]赵萱.二语习得中的中介与其石化现象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6(3):137 -140.
[11]付丽芳.二语产出性词汇习得中的石化现象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8(4):747-749.
[12]龚长华.二语习得中的词汇表达石化现象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4):145 -148.
[13]高燕.论英语词汇学习中的石化现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8):155-156.
[14]Krashen.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gman Group Ltd,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