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燕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图书馆,湖南娄底417000)
图书馆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聚合区,在信息资源、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具有学校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优势,是人群集中的场所,是高校中碳排放量大户。地方院校图书馆更具有这种优势和特点,它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突出。地方院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优势,推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建设“低碳”图书馆的理念,积极探索建设“低碳”图书馆的策略,教育引导广大读者及员工积极参与到“低碳”图书馆建设当中,努力营造“低碳”、生态的图书馆环境,为构建和谐、生态校园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球气候的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严峻挑战。于是,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最早正式提出“低碳”一词。“低碳”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低碳”(英文为 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没有约定俗成的定义。“低碳”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所谓“低碳”,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基于“低碳”的基本概念,本文所提出的高校“低碳”图书馆建设的内涵是指在图书馆内通过生态绿化,节能减排,改善管理,推行“低碳”理念,倡导“低碳”学习、生活、工作方式等措施,达到“低碳”排放的目的,着力建设生态化、数字化、人性化的可持续发展新型图书馆,促进高校图书馆的科学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建设与“低碳”发展,为了推动高校节能减排,教育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节能节水工作的意见》、《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及《图书馆低碳工作实施细则》等文件。由于高校自身的特点、资源优势和功能,使它成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军和科研基地。因此,作为最前沿理念发源地和最新技术孵化地的高校,建设“低碳”校园,是响应政府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两型社会”建设的积极行为。通过对师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低碳”教育,不但可以引导师生践行“低碳”生活理念,养成“低碳”生活习惯,而且可以通过学生——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和精英,将“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推广到单位、家庭、社区等各个场所。而作为精神文明宣传阵地、先进文化传播场所的图书馆,是高校文化教育资源集中地、现代信息知识交流中心和高校第二课堂,但也是高校中碳排放量大和能量消耗大的公共场所。其本身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示范作用,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习惯的养成。所以,图书馆的建设能否实行“低碳”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低碳”图书馆建设的提出和模式有着作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是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是实现高校图书馆高能效和多元化节能性管理的革命性变革[1]。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新型地方高校图书馆,要求我们在开展图书馆工作时要做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节约水、电等能源,节约人力、物力、财力。但许多地方高校图书馆在实际运行中,水、电等能源消耗与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均比较严重,造成了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高耗和浪费,与“低碳”理念及其要求相矛盾。
高校图书馆水、电等能源的巨大消耗与浪费,已经成为许多高校难解的一个共同问题。许多图书馆的阅览室、自习室、借阅室等地方,常常出现室外阳光明媚,室内灯火辉煌现象;洗手间常常流水哗哗;工作人员整天电脑不关,夏天一天到晚电风扇、空调不停,冬天电烤炉、空调从早开到晚;员工和学生从1楼到2楼也非乘电梯不可。诸如此类现象,造成图书馆能源的严重浪费。据笔者所知,湖南某高校2010年新建的图书馆在用电高峰期平均每天的电费高达7 000多元。
文献资源浪费主要表现在突击图书的采购所造成的浪费和文献资源利用的低效两个方面。一是图书的突击采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严重。近年来,各地方本科院校为迎接合格评估,使馆藏图书总册数及生均册数达到合格的要求,往往配置了大额的采购经费,在短时间内完成所差生均图书的采购任务。因此,往往在缺乏调查研究的情况下突击采购图书,造成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的现象,采购了大量不符合学科和专业需求及时效性不强、装帧差、品味低的图书。有的学校为了节约日常采购经费,在图书采购招标中采用低价中标,最后导致所购图书是商家库存多年的、低价的、不符合读者需求的图书[2]。二是文献资源利用低效。不少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不高,图书处于“休眠”状态,读者找不到图书馆订购的期刊。据资料显示,我国大多数图书馆藏书利用率仅为30% ~45%[3]。这种情况的存在,一方面造成了大量文献资源闲置浪费,文献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其他相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一些地方高校图书馆“用才不当”、“大材小用”、“专才错用”等问题突出,具有图书馆学专业的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没有安排在图书馆任职或工作,而是安排到其它部门任职或担任与图书馆专业无关的工作,却把非图书馆学专业的闲散人员大量塞进图书馆,造成专业人员严重缺乏,而非专业人员却大量超编;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承担的却是一般事务性的工作,不能根据每一个人的专长、特长为其安排适当的工作。
作为“低碳”型图书馆建设主力军的馆员,都应该具备较强的“低碳”意识和较强的责任感。为此,图书馆应经常组织开展有关“低碳”工作方面的专题讲座,让馆员了解“低碳”工作相关知识、动态,认识到“低碳”工作的必要性及其意义。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优势,通过宣传栏、图书馆网站、LED电子屏、温馨提示、新生导读课等形式向馆员和读者宣传“低碳”工作、生活理念。馆员应向读者推荐一些具有对生态与人文的关怀、对“诗意栖居”的渴望的作品,这也有利于增强读者的环保意识。通过这些宣传教育工作,让馆员及广大读者在思想上引起对节能、减排的足够重视,养成良好的节能、减排意识和行为习惯,进而形成“低碳”理念,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把节能、减排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打造出“低碳”型图书馆。
1.加强图书馆资源管理
首先,要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有效提高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加强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并以此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是高校图书馆避免所购文献资源浪费需长期开展的工作。我们必须摒弃“重采购、轻使用”的观念,加大利用文献资源宣传力度,积极做好新书推荐与导读工作,加强电子资源的应用与推广工作,利用校园网、图书馆网站、信息发布平台等积极展示图书馆的服务内容和体系,利用板报、电子滚动屏幕、导读课、信息检索课等形式,对读者进行信息检索技能教育,提高读者的网络信息获取能力。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地方之间的相互协作,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实现跨校、跨地区、跨系统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实现网络互联和资源互联,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局面。
其次,要加强图书期刊及其他各种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循环再利用。图书、期刊、报纸的循环再利用是读者服务工作的延伸,也是对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绿色图书馆的有益尝试。图书馆要加强图书、期刊、报纸的有效管理,高度重视“过刊”、“过报”的管理、保护和有效利用。还可以设立图书跳骚市场,以“节能环保、扶助贫困、传递知识、服务读者”为主旨,不以赢利为目的,以图书漂流、交换、寄售、阅览、无偿供读者取用、借阅等形式发动、组织读者把手中的好书或暂时用不到的闲置书与其他人进行交换或交易;及时回收毕业生赠书,以补充馆藏和转赠生活困难学生;过期报纸的收集,变废为宝;积极开拓各种渠道,获取有价值地方文献等埠外图书资料;重视特色馆藏建设。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使图书期刊及其他各种资源的资源价值和使用价值得到充分利用。
再次,要加强电子图书的管理,倡导无纸化和数字化的“低碳阅读”模式。馆藏资源中的电子图书具有速度快、保存时间长、成本低、便于交流等优点和特点。当前,各地方院校图书馆都加大了数字化建设力度,购置了不少电子图书。这就要求地方院校图书馆要加强电子图书的管理,充分利用数字资源,大力推广无纸化和数字化的“低碳阅读”模式。一旦电子阅读占据主流地位,至少一些并不需要珍藏的纸质读物,如报刊、流行读物就可以以精美电子版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推广无纸化和数字化的“低碳阅读”模式,可以减少管理费用,节约管理成本,并会使全球每年无数森林免遭砍伐,环境也不会因造纸受污染。
2.降低图书馆能源消耗
建设“低碳”、环保型的图书馆的根本是“节约”。因此,“低碳”图书馆建设必须从加强日常能源消耗管理的点滴抓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抓起。如何节约每1度电、每1滴水,如何节省每一张纸,这正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低碳”工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图书馆馆员应以主人翁的态度注意节约用水,发现水龙头未关或失灵时,要及时处理或报修,严防“长流水”和“跑、滴、漏”的现象发生,洗拖布、抹布时,要尽量使用塑料桶,不要打开水龙头直接冲洗。还要加强对照明器材、取暖设备及其它电器设备的节电管理。在照明节能方面,优选高效光源灯管和灯具,用优质启动设备,合理使用取暖、降温设备,冬天不宜过热,夏季也不要过凉;在温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可以使用电风扇,而不使用空调;对电风扇、电烤火炉等设备要做到人走电断;在没有公务时,电脑应一律关闭或设置睡眠状态,中午休息一定要关掉电脑的电源;新建图书馆一般都安装有电梯,在使用电梯时除非图书入库、进书等必须使用外,应尽量减少使用电梯的时间,楼层低的尽可能不搭乘电梯。
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应将地方院校图书馆建成生态环保节能型的“低碳”建筑物。建筑设计应采用节能环保材料,以实现成本节约、经济实用和生态环保的目的。要为读者提供自然、健康、无污染、节能舒适的阅读空间。例如:在室内设计上:尽量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调温,降低风扇、空调及灯管的使用频率,为师生创造一个环保、健康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内多种植绿色花草,不仅美化环境,而且吸收二氧化碳,还能起到调节室内温度、湿度、净化空气的神奇作用。使员工和读者在绿意盎然的图书馆里学习和工作,仿佛回归到大自然怀抱,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生活的方式。在每个区域的醒目处像很多公共场所一样摆放分门类别的垃圾桶,可以为读者的“低碳”行为提供方便。
地方院校应成立由分管副校长任组长,图书馆行政领导、馆办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门的图书馆“低碳”工作领导小组,要有明确的分工负责,各部门馆员应全员参与,责任到人,构建起“低碳”图书馆建设的长效管理体制和长效机制。必须制定《图书馆“低碳”工作实施细则》,内容可包括“低碳”工作的组织机构、指导方针、工作职责、具体措施、检查督促办法等,使图书馆的“低碳”工作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4]。要关注图书馆“低碳”工作的各个环节,严格执行检查,加大管理监督力度,以保证“低碳”图书馆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总之,在提倡“低碳”生活、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地方院校图书馆要通过改变思想观念、加大创新力度、完善管理制度、注重环保节能等措施,使“低碳”图书馆建设成为图书馆的一种生态文化建设,让人们养成“低碳”阅读、“低碳”行动、“低碳”消费的良好习惯,充分利用其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发挥信息资源优势,为建设“低碳”图书馆、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张红霞.高校图书馆“低碳排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8):280-282.
[2]刘晨.刍议低碳型高校图书馆的创建[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2):33-35.
[3]吴江梅.提高高校图书馆藏书利用率的流通服务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1(8):64-66.
[4]刘振义.浅论高校图书馆低碳工作方式的实现[J].现代情报,2010(2):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