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华,周 倩,李芳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招生就业处,湖南 娄底 417000)
我国实行教育改革多年,但收效甚微,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很严峻,每年都有庞大数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大学毕业生毕了业就意味着失业,学校教育的知识与社会实际需要有一定差距,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为了充分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质量,以便学校更好地改进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方便在校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促进学生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更好的适应市场,特开展此次专项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对象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近3 年毕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400 份,收回有效问卷321 份。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都看重薪酬福利和个人发展空间。尽管随着用工荒的发生,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薪酬的提高。但是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也不应该一味的注重薪酬福利,而是应该了解岗位需求,挑战真正适合自己且自己能胜任的工作岗位。但同时看重个人发展空间是谨慎理性的表现,在选择职位时则更需要这种理性。一份薪酬福利好但不能胜任的的工作,只能是一时,而求职应该考虑的是长远利益。由此可见,在求职过程中,大学毕业生更加需要理性谨慎对待,目光不应太过短浅。
图1 求职过程中优先考虑的因素
从图2 可以看出有34%的毕业生意识到自身工作经验不足而为求职带来困扰,22%认为是个人能力不足,24%认为是求职方法技巧欠缺,这些都是求职者找到的自我因素。大部分求职者正确的认识到了自身的缺陷,并且这些缺陷都是能够弥补的。但同时也有17%认为学校就业指导不够、18% 认为社会关系缺乏,从别人的角度找不足。作为一个求职者,不能够太依赖学校,虽然学校有义务进行就业指导,但是如果一个人能力确实不错,这就不是一个就业指导工作能埋没的了;同时社会并不是公平的,既然进入了社会就要适应社会,而不是让社会来迁就,想着走捷径。由此看来,大学毕业生中也有一少部分人在学校时过分依赖学校,进入社会后又想着依赖“关系”,并不适应社会环境。进入社会后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能自我评价过高。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如若仅仅因为读了大学就自视过高,是不可取的。在大学期间,应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培养,调整个人心态。社会关系、经验都是可积累的,都需要长时间,自身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图2 求职过程中的困扰
图3 目前工作单位的性质
从图3 可以看出有28%的往届毕业生目前在民营(私营)单位工作,民营单位一般追求学历不注重实际能力,而且招聘时招聘人员安排随意,不规范并且工资不是很高,但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就业最广泛的渠道,所以往届毕业生多选择在民营企业工作。同时国有企业与外资企业的情况截然相反,有18%的毕业生选择在国企就业,因为国企的工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福利待遇,面试也比较程式化;而外资企业虽然不要求求职人员有工作经验,但实习期较长,竞争压力较大。相比之下,国企注重“可用之人”,而外企注重“可塑之人”。而事业单位也有门槛较低、工作稳定和待遇厚优的优点。自主创业这等风险很大的职业的选择率亦是很低。由此可见,在择业时,求职者大多应聘比较稳定、竞争压力较小、待遇较好、门槛较低的单位。但从长远角度来看,风险大、竞争激烈的单位对于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
调查显示,开始求职前有54%的毕业生对自己薪酬的期望高于3 000 元,然而根据3 年后关于其目前收入水平的调查图表显示只有37%的人高出了其期望值。由此可见,初入社会的大学生比较的盲目,还没有完全认清社会和市场的现状,对薪酬的期望过高。这是导致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的一个原因。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对社会的现状认识的不是很透彻,对市场的需求也不够了解。只是盲目的根据自己的书本知识和新闻报纸的报道来看待社会,所以对自己的薪酬有着过高的期望,对工作的选择也有所挑剔。对薪酬较低和一些行业有偏见,宁愿失业也不愿选择在这些行业工作的就业观念是导致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4 求职前对月薪的最低期望值
图5 当前收入水平
面对这种现象,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作出努力,尽量让同学们不再拘泥于课本知识,改变学生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也尽量在同学们毕业之前多给同学们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同学们起早进入社会了解社会。
调查中高达39%的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其中一些人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而另择其他专业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是被逼无奈从事陌生行业工作。他们大多是向经济管理类,业务销售类的工作转变,这些工作社会需求广门槛低,不需要太多专业性技术知识,重视的往往是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和人脉关系等。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社会压力大,于是这类上岗快、成效显著的行业成为了这些专业不对口大学生急于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现象,难免导致冷门行业门可罗雀,热门行业又人满为患。这种现象导致人才的流失,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下降。
图6 目前工作与专业的关系
根据图7 显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高低关键还是取决于大学生本身的能力,工作的好坏与其自己的能力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是科学素养能力、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还是社交能力等都是大学生就业的条件。
图7 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学生就业就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况且在这个毕业大学生与日俱增的时代,毕业生面临的社会压力是越来越大,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所以大学生只有努力提升自我的能力,注重自我能力的全面培养,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在这样的压力下,大学生更不能恃才而傲并且要明白只能自己去迎合社会的需求而不是社会会主动迎合自己的需要的道理,只能在一边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一边降低自己的择业标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在母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的调查中,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占39%,3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调整课程结构,而转变办学思想及教学观念占23%。这些都是属于教学体制的内容,国家进行教改,学校更应相应实施措施。
第一,教学方法和观念的改变。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老师负责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老师不能以自己的要求将答案标准化,不同于老师的就是错的。禁锢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单位中,需要的是有创新精神、可以以改革促进单位发展、有能力的应聘者,而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牢固,没有创新精神的老古板。同时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举行竞赛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多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既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在我院课程设置应该加强哪些方面的问题中,24%认为应加强计算机类,居于第二位。在现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普遍被应用到工作里面,学校也应该更加重视计算机应用的教导,同时还应该指导学生正确的也能用网络的便利性。学校有一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一个学期上课的次数不超过3 节,半夜十一点半才匆匆赶往宿舍,更甚者根本就不回,这应该被得到重视。计算机不应该被当做副科对待,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精通一部分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运用就是一项求职优势。
为使毕业大学生不至于毕业就等于失业,学校应该不遗余力的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督促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在学校在就业指导中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显示,有36%的被调查者问题在于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专业知识和能力不足;22%的被调查者认为信息来源渠道不畅,信息内容不充分;37%认为与毕业生的沟通和个别咨询指导不够。同时,学校的就业网只有20%的同学经常浏览,更还有23%连网址都不知道。由此可知,学校应继续拓宽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使需要的学生找到适合或者需要的工作,增加学生对所应聘的单位要求更了解,用以调整应聘计划。
同时,学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可以使学生更早的制定、调整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在对在校期间,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的调查中,只有7%的人认为就业指导课对其就业帮助最大。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很大一部分同学都认为不重要,听课不认真,甚至是根本不去上那一门课,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指导老师也不重视,这就造成了虽然开设了这样一门课程,但其实和没有开设是一样的效果。要想改变这种情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对其重要性的认识,更要提高指导这一门课程的老师的重视,更加严格的要求学生。
根据目前调查显示仍有许多学生难以认清社会现状,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从而找到理想的工作。由此可见学校在就业指导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这一块还需要加强。学校应该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努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多与社会进行沟通交流。
学校的就业工作部门也应该向灵活式、开放式的管理发展,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这是构建全新就业指导体系的必要条件。其次,要探索高校就业指导的新方式、新途径、新方法、新内容,构建全新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面对新形势,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更科学、更有效的指导,已经成为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关键问题。
相信随着就业指导模式的不断创新和对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人,创业教育的新理念必定会逐渐树立,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缓和并真正解决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学校应该注重鼓励学生的多种方式就业,就目前我国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鼓励并且引导民营私营等小型企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学校的就业指导也将更注重激励创业。从目前来看,由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已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1998 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应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学生的自主创业是解决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不二之选的好法门,学校可以对自主创业的学生予以资金或者其他反面的鼓励,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积极性。